【網頁:greenfieldtaiji.com】【博客:greenfieldtaiji.blogspot.com】【電郵:greenfield_tai_ji@yahoo.com.hk】
拳會動態    |     拳會網頁

2006年12月9日 星期六

養生健身粥品集錦

(貼文:sinny; 2006-12-9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1)山芋粥
山芋與粳米同煮,常食可防高血壓、動脈硬化、過度肥胖等症。

(2)芝麻粥
搗碎芝麻與大米同煮,可治眩暈、記憶力衰退、鬚髮早白等。芝麻50克、米100克。先將芝麻炒熟,最好研成細末,待米煮熟後,拌入芝麻同食。秋季常食,可益壽延年,還可潤肺,是秋季保健粥的佼佼者。對便秘、肺燥咳嗽者有一定療效。

(3)牛肉粥
切碎牛肉與粥同煮,可補脾胃、強筋骨。

(4)烏雞肉粥
烏雞同粳米同煮,加調味,用於高血壓、貧血、營養不良等。

(5)木耳粥
取木耳、粳米加冰糖同煮,潤肺生津,滋陰養胃,補腦強心。

(6)胡桃粥
取胡桃仁搗碎同粳米同煮,有補腎、益肺、潤腸的功用。胡桃肉20克、米100克。核桃肉洗淨,放入鍋中,同米煮粥,大火煮沸,轉用文火熬煮至熟即成。常食核桃粥,不僅能補腎,還可以預防陽萎、遺精,有延衰抗老作用。

(7)枸杞粥

枸杞同粳米共煮,有補腎益血、養陰益目功用。

(8)胡蘿蔔粥:
取新鮮胡蘿蔔切碎,同粳米共煮,能健胃、補脾,助消化。將胡蘿蔔用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因胡蘿蔔中含有胡蘿蔔素,人體攝入後可轉化為維生素A,適於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9)栗子粥:
栗子肉與粳米共煮,有補腎強筋、健脾養胃之功用。栗子50克、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因栗子具有良好的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老年人腰腿酸痛、關節痛等。

(10)百合杏仁粥:
鮮百合、杏仁與粳米同煮,加白糖適量溫服,能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用於病後虛熱,乾咳勞咳。

(11)紅棗糯米粥:
山藥、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放入適量白糖,有健脾胃、益氣血、利濕止瀉、生津止渴之功效,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欲不振、慢性腸炎等患者食用。

(12)蓮米粥:
將蓮米發漲後,在水中用刷子將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清水煮爛,再與粳米同煮食用,具有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之功,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

(13)菊花粥:
菊花60克、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再同米煮成粥。因其具有散風熱、清時火、明目等功效,對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有較好的治療功效。同時對心血管疾病也有較好防治作用。

(14)梨子粥:
梨子2只,洗淨後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因梨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可作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15)赤小豆粥: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許。赤小豆和米同放鍋中,大火煮開,改用文火熬煮,食用時,放入白糖即可。有清熱利尿、止渴之功效。

什麼是¨神明”?

(貼文:空拳;2006-12-9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太極拳裡曾有“神明”一說,意思是說,當功夫練到了“神明”境界時,人在打鬥中手腳可以不受思維的支配能夠自動地進行攻防。其實“神明”就是無意識行為,是由直覺支配的條件反射。但由於當時的科技還比較落後,人們對此現像還解釋不了,只能認為是神靈協助的結果。俗話說,“頭上三尺有神靈”,太極拳認為,通過長期的套路練習就能與頭上的神靈協調好關係,在打鬥中就能得到神靈的協助。實際上並不是神靈協助的結果,能達到所謂“神明”境界的人都是通過長期的實戰練就了“心能忘手”的能力。  (原帖http://kungfu.forumup.com/about265-kungfu.html)

香港首屆國際太極邀請賽【啟示】



 
[博武網訊] :

    由香港武術聯會主辦的首屆國際太極邀請賽將於2007年1月27日至29日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

    香港首屆國際太極邀請賽以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展示太極拳風采與魅力,促進太極愛好者之間的國際交流為主題。

    本屆邀請賽共有競賽專案比賽、武術匯演和太極名家工作坊三大項活動。

    在競賽項目中有競賽套路(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42式、24式),傳統套路(競賽套路之外的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及其它各式太極拳、械套路)和集體項目(每隊6——10人,太極拳、劍)。

    武術匯演將請太極拳各式傳人、名家以及本屆賽事中的佼佼者當場獻藝。

    太極名家工作坊擬請各式傳人、名家,如馮志強、陳正雷,蔣家駿,楊振鐸,吳光宇,陳龍驤,李劍方,孫永田,喬松茂以及其他名家進行講解與輔導。

    著名武術家、李連傑的教練吳彬九段,中國十大武術教練陳昌棉,深圳武術協會會長馬志久擔任本屆賽事顧問。

    香港武術聯會,國際武術聯合會,亞洲武術聯合會,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員,如想瞭解詳細情況,可查詢www.hkwushuu.com.hk

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先進運動會2006/07 – 太極比賽

    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的「先進運動會2006/07 – 太極比賽」。是項賽事將於2006年10月15日及22日在荔枝角公園體育館舉行。  是次比賽分別有男、女子組太極拳、太極劍、隊際太極拳及太極劍等項目,每組項目分別設有冠、亞、季、殿四個獎牌。

    北區青苗太極拳會學員在此次賽事隊際太極拳項目中,經過44隊社團競爭激烈下奪得隊際賽殿軍。


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7周年活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7周年,元朗同胞國慶籌委會於2006年10月2日上午十時至一時在天水圍體育館舉行『元朗同胞太極健體賀國慶同樂日』。當日共有二十一個社團組織400餘人參加這次活動,本會亦應邀參與其中。

2006年10月0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7周年活動

2006年9月1日 星期五

楊式太極拳初級班九月份開課

楊式太極拳初級班九月份開課

中國傳統拳術入門之鍛鍊,必須由模仿拳式造“形”開始,待“形”(拳架)稍似,便須依拳式動、靜規律之“法”熟練至動、靜成勢,漸漸便會養成了內、外皆是“功”,渾然一身的拳學境界。
    
 **楊式太極拳初級班**
   九月十一日,逢星期一、四晚上6點45分至7點45分上課。


  上課地點:上水彩浦幼稚園前之有蓋空地(即停車場地下)
    歡迎各界人仕參加,有興趣者請於上課時間內到上述地點報名或查詢。
    或致電92775409黃小姐查詢。


2006年8月12日 星期六

振威太極學會成立三週年聯歡晚會

 2006年8月12日北區青苗太極拳會暨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香港)被邀請出席參加“振威太極學會成立三週年聯歡晚會”。當晚表演節目非常精彩,大會更邀請了多位老師出席表演,先由振威太極學會學員表演楊式太極拳、太極拳對練、推手等節目。本會學員分別表演了太極功夫扇、二十八式楊式太極拳,本會會長表演洪式太極拳一路及李駐軍老師表演洪式太極拳二路等表演節目。

2006年8月12日 振威太極學會三週年誌會活動


2006年8月6日 星期日

基本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貼文:趙健宇   2006-8-6;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太極拳的基本功法包括:采氣、站樁和基本纏絲功。采氣法,是中國古老吐納術的一種,對於初學者是培養氣感、練習身法的初步;對於有基礎者則是練拳之前採集氣場,調整呼吸、情緒,松筋活絡的必要準備。站樁功是中國傳統武術必修功法,在陳式太極拳中有無極樁、定式樁,在楊式太極拳中有馬步樁、有川字樁。所謂纏絲功,在陳氏太極拳稱¨纏絲”,在楊式、武式等太極拳叫螺旋。

太極拳的發展歷史,由陳式發展為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流派,各種流派的太極拳傳統練習方法,其實都是以樁法和基本纏絲功的單式練習作為築基功法的。一個單式練不好、吃不透就不能練下一個單式,最後才練習套路。單式練習,尤其是陳式太極拳裏的¨單雲手”動作,我們要反復做幾十遍、上百遍、上千遍,就像少林拳要練馬步、弓步、沖拳、踢腿一樣,要做無數遍的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基礎。事實上套路是建立在基本功的基礎之上的,練套路解決的是連貫性、整體性、變化和發展中的問題。

當今社會上練習太極拳的人很少有人練習單式,或是只把單式作為發勁動作來練習,很少有人把基本纏絲功作為太極拳的基本架勢來認真對待,甚至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太極拳還有基本功。要知道,太極拳微微一動都要符合陰陽變化的辯證關係,我們要想在運動中、在練習複雜的套路當中,掌握和運用如此紛繁複雜的陰陽動作變化,如果沒有數年的鍛煉是做不到的,要經過由初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這個規律,任何武術和拳種都不能例外。

2006年7月17日 星期一

太極拳的醫療保健功能

(貼文:sinny; 2006-7-17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太極拳在我國歷代人民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地演進和發展,使它無論在技術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內容,成為具有寶貴醫療價值,輕鬆柔和的運動項目。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體育事業上的巨大貢獻之一。

      太極拳有高深的技擊藝術,有寶貴的醫療保健作用。它是一種把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導引術、吐納術三者結合,加以創新的治病強身、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的體育運動。在太極拳精典論著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話。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舉動輕靈,運作和緩,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靜中之動,雖動猶靜,靜所以養腦力,動所以活氣血,內外兼顧,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從而達到調整人體陰陽,疏通經絡,和暢氣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強,病者康,弱者復壯,起到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太極拳和一般的健身體操不同,除去全身各個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深呼吸與橫膈運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專注心靜、用意,這樣就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活動和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太極拳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神經系統,尤其是它的高級部分,是調節與支配所有系統和器官活動的樞紐。人類依*神經系統的活動,以適應於外界環境並改造外界環境,人依*神經系統的活動,使身體內各個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按照需要統一起來。太極拳的練習,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良好的影響,因為太極拳一開始,就要求體舒心靜,排除雜念,注意力集中,用意不用力,這些都是對大腦活動的良好訓練因素。此外,從動作上來講,太極拳的動作,練習時要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由眼而手部、腰部、足部,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後連貫,同時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複雜,必須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也間接地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市面上訓練作用。這樣就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從而活躍了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

   太極拳是一種很有趣的活動,經常練習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練架子的時候,周身感覺舒適,練後精神煥發,心情愉快,這些都是練者高度的情緒性與興趣濃厚的證明。情緒性的提高,在生理上有極重要的意義。國外一位醫學專家說過:“提高了患者的情緒,就等於將病治好了一半。”以上說明,太極拳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作用。

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的動作,包括了各組肌肉、關節的活動,也包括了有節律的均勻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膈的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迴圈,減少體內的淤血現象,是一種用來消除體內淤血的良好方法。

   全身各部骨骼肌的週期性的收縮與舒張,可以加強靜脈的血液迴圈,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必要的靜脈壓力。呼吸運動同樣也能加速靜脈的回流。太極拳由於要求深長均勻的自然呼吸,且要氣沉丹田,呼吸的效果增加,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與淋巴的迴圈,加強了心肌的營養,改善了心臟的營養過程,為預防心臟各種疾病及動脈硬化建立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太極拳深長的腹式呼吸,對提高肺臟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增加肺活量都有良好的作用。

太極拳對新陳代謝方面的影響

   改善人體新陳代謝,是太極拳重要的健康因素。老年人的很多疾病是與新陳代謝的降低分不開的。因此,堅持打太極拳,對降低血液膽固醇含量,預防動脈搏硬化有良好的作用。

   綜上所述,太極拳是一種適合生理的健身運動,它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良好的影響,加強了血液迴圈,減少體內淤血,改善了消化作用與新陳代謝過程。幾乎適應各種人體慢性疾病的康復,對神經衰弱、神經痛、高血壓、心臟病、腸胃病、肝病、腎病、腰肌勞損、風濕寒腿、關節炎、糖尿病等等,都有良好的療效。它是一種老少鹹宜的養生、保健運動。

2006年7月5日 星期三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塵埃落定

(文:原福全   2006-7-5;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自陳家溝的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丕1927年在 北京宣武門外立下擂臺,與各路武術高手交手,一連十七天不敗,轟動京城,由此引發了太極拳源流問題的一場爭論以後,雖經民國和當今政府有關部門及專家的反復論證,認定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但目前仍有異論。有人提出張三豐創拳之說,其中典型的說法有幾個,一是吳圖南在其《國術概論》中講的太極拳傳遞:張三豐(元末)——王宗岳(明孝景間)——蔣發(清康熙間)——陳長興(1771年——1853年,作者注);張三豐——王宗岳——蔣發——邢喜懷——張楚臣——,此為二;另一種說法是:張三豐——王宗岳——蔣發——陳王廷——。幾種說法,雖矛盾很多,但都講張三豐傳拳王宗岳。此說真假,弄清王宗岳的生活年代是個關鍵問題。但是否真有王宗嶽其人?如果有,是何時代人?主要活動在哪里?一直是太極拳研究中需要解開的謎團。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我考證陳王廷創太極拳的時候,又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有關王宗嶽的重要線索。
使我為之一振的一篇文章

  3月9日,太極網站張金鵬先生打電話給我講:3月8日大河報第26版登載的一篇考證李自成部將李岩的文章,提到了陳奏廷,我聽後為之一振 。過去,有的文學作品寫陳王廷(字奏廷)和李自成結拜弟兄,我不以為然,因為那和金庸先生所寫張三豐創太極拳一樣,只不過是允許虛構的文學作品。誰知這篇考證李岩的文章也提到了陳王廷,難道陳王廷真的和李自成有什麼關係?我馬上找到了這篇文章。

《李氏家譜》記載李岩和陳奏廷事蹟的一頁

  文章為大河報首席記者張體義所寫,題目是《<李氏家譜>為李岩身世提出新證明末李岩是河南博愛人?》(原文附後)。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根據家譜(博愛唐村李家的家譜——作者注)的記載,李岩......生於明萬曆34年(即1606年,比陳王廷小6歲——作者注),卒於明崇禎17年。李岩早年隨父在濟源讀書學習。後來和他的二哥李仲、陳溝姑表陳奏廷在該縣(博愛縣——作者注)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結義,樹志文武,創太極養生功十三式拳和箭藝,名傳數省。陳奏廷考舉人時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李岩為之打抱不平,遭官府追殺......李岩在堂弟李牟的介紹下加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崇禎17年李岩慘遭冤殺。李岩娶妻陳氏、孔氏......”。並講“這份家譜為李元善所修,故譜中所記李岩兄弟諸人事略最為詳盡。由於李岩從李闖王為‘賊’,李氏第十世李元善在修譜時特意提出:‘謂明末吾族門九世李公諱仲、諱信、諱牟、諱棟、諱友,皆誘入闖賊,謀主數將,族裔誠祀之,所事避談,籍譜勿傳揚焉。’因此,唐村李氏世代傳承,密藏其譜從無外泄,但其族人對李岩等人並不避諱。”

  文中講到的“李岩和陳奏廷在博愛縣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創太極養生功和箭藝”、“考舉人時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事,和陳家溝記載 的陳王廷創編太極拳、箭法很好、在開封考武舉時箭射鳳奪巢後怒殺驚誤報靶的鼓吏,情況完全吻合。此家譜中所寫的陳溝,是不是溫縣的陳家溝?陳家溝和唐村的這些關係,不僅在50年代就開始在陳家溝任党支書的張蔚珍不知道,就連現在的陳家溝陳氏家人,也皆是一無所知。

   我決定邀陳家溝的村長張蔚珍和其他幾位有關人員,馬上到博愛縣唐村考察。


尋蹤唐村、千載寺

  陳家溝和博愛縣唐村分別位於沁河南北,直線距離25公里左右。雖不算遠,但我和張蔚珍都不知唐村在哪個方向。過河後問了幾次,才得以找到。該村1300多口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姓李。村北就是千載寺的遺址。

從有關資料上看,千載寺建于東漢,原名無極寺,北魏太平真君年改名太極廟,文成帝年複稱無極寺,北魏武定三年改為千載寺。它的東邊有個三聖門,也叫三聖祠,內供奉著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往東的一大群建築叫太極宮,內有老君殿、太極殿、藥王殿、八卦門和練武堂(也稱太室祠)。寺南300米,有個叫博鼇潭的小湖,嵌在千載寺的前邊,也有人稱伏羲觀魚潭,潭邊有個周易祠,裏邊存有許多易經一類的書籍。每天在千載寺彙集的四方香客及遊人,大都要在祠內駐足,在這裏談經論易。這裏是千載寺輻射太極文化的核心部位。祠邊曾立有伏羲、女媧雕像。這幾個建築群相依相連,共占地540畝,人稱五頃四。這裏是典型的三教共融的地方,據說,過去三教僧徒的友好交往,使這裏香火興盛,千載寺當時和洛陽的白馬寺齊名並交往很深。它座落在過去 的南北交通要道旁邊,北邊有條河,名叫運糧河,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在這裏指揮過運糧。寺前有個北魏時期的碑,村裏的大人們津津樂道地稱叫“魏碑”。他們講,那是三國徐庶的母親到此上香時題寫的碑文。碑高兩米左右,厚八寸,寬八十公分左右,是寺前引人駐目的一尊建築。

  這一大群巍峨的建築,人們統稱千載寺。

  李氏家譜序中記載:“始主*王氏聚廣濟寺大槐樹蔭,徙河邑千載寺,應官府設司駐員,迎遷分辦,眾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碩四鄰茅舍茶待”。由此可見,千載寺當時是政府安置移民的中轉站。

  清朝前期,寺廟被官兵以寺裏藏賊為由放火燒了一把,1958年,由於修建公社的需要,又被扒拆一次,文革時被徹底扒完。寺裏幾百通碑,被運到村西北的水利工地奠基用了。現在的遺址上,一壟壟麥田在那裏靜靜地傾聽著黃土覆蓋下的 瓦礫在講述著過去的故事。千載寺前一棵十三年便長成胸圍1.2米的榆樹在春風的吹拂下呼呼作響,是在呼喚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還是在歡迎我們這些久違了的朋友們的到來,不得而知。

  入村後,首先接待我們的是唐村李氏第18世李立炳先生。今年57歲,原任博愛縣農場紀檢副書記,大專學歷。就是他,和村裏的一些人,過去陸續地將寺裏的部分碑刻抄、拓保存了下來,才給以後研究千載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在李氏家族中被塵封多年的李氏家譜的面世,也是他的功勞。


陳、李兩家的世代之交與太極拳的創編

  由於家譜被研究李岩問題的專家借走,我們看到的只是李立炳用相機拍下的李氏家譜有關內容的照片和他抄印的家譜上的有關文字。他講,家譜是清康熙  55年唐村李氏第十代李元善所編修《李氏家譜》的抄本,上邊有康熙55年的序言。究竟抄於何時,年代久遠,有待考證。雖然為後人抄寫的,但譜系完整。

家譜的序言裏有這樣一段話:“始主與河邑常陽村陳公諱卜、郝莊陳公諱厚、李窪李公諱清河、劉村蔣公諱培禮故徙途相舍衣食義厚,入寺廟拜聖結義”。從遷居河南的開始,陳、李兩家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以至發展到兩姓以後通婚多年。李家家譜記載,李岩的第一個夫人是陳家溝陳家之女,李岩兩個夫人,有一子少亡。哥哥李仲將四子李元善過繼給李岩。第五子李元明所娶的三房妻子,都是陳家溝陳姓人。有幸的是,我們在一戶人家的門口,見到了後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十月為李元明立的石碑。它已裂了兩半,但字跡尚清。碑上的記載與所講一致。更有意義的是,家譜上記載:李家第七世李正德“長女常陽村陳門、次女北金村李門”(這兩位女子,是李岩的姑姑)。家譜的序言中稱李岩和陳奏廷是“姑表”。由此證明,陳奏廷的母親就是李正德的長女。此類通婚的例子,不止二、三(遺憾的是,陳家溝陳家的家譜未寫女性)。唐村好多人都知道陳溝和唐村是親戚,所以見了我們,都顯得分外親熱。而為什麼對這些歷史,陳家溝現在的人卻一無所知?有人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在陳家溝的陳氏家譜上未將女性寫入;二是李岩做為李自成的主要部將,卻被冤殺。陳李兩家均為維護家族的聲譽,對外皆不願聲張此事;三是清朝前期,李自成所部的有關人員受到清政府的跟蹤追殺,為避兇險,陳家從此閉口不談與李家的關係,李家也在盡力掩蓋這段歷史。因此陳家逐漸淡忘和疏遠了與李家的關係。以上分析,不無道理。

  李家家譜在寫到李信時寫有這樣一段話:李信“與兄仲陳溝姑表奏庭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功(?)拜師結義樹志文武雙傑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十三勢拳劍箭藝名傳數省故奏庭考舉考官不平……”(原文無標點)。

  李立炳給我們講了唐村這樣的一個傳說:陳奏廷經常到唐村,和李仲、 李岩在一起交流拳術,他們在商量對套路的改編和定名時意見不一,就去寺裏徵求教過他們拳的博公武道的意見。這位武道講,你們回去各自好好練一年,明年二月二再來比武,誰打得好就用誰的定名。第二年二月二,他們在千載寺當著老道的面,各自將自己的拳打了一遍,博公武道講:你們打的都很好,但奏廷的拳更有特色,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議,根據在太極宮結義和陰陽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極養生功。從此,這套拳術在陳、李兩家廣為流傳,並得到了不斷發展。


乾隆年後期,王宗岳曾在唐村教書學拳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們在為千載寺大量的文物被毀而惋惜時,忽然聽李立炳講到了唐村50歲以上的人無不知曉的王宗岳為老師李鶴林生日掛的匾被毀一事, 我為之一驚。

  這無疑是一個意外的重大發現。

  我認為,這個發現的價值,遠遠大於李岩和陳王廷交往的資訊。因為在太極拳的研究中,王宗嶽是爭論的焦點人物,弄清此人的活動年代,對消除太極拳起源問題上的爭論,意義極大,所以,對此資訊,我異常地感興趣。過去很多關於王宗岳的考證,很難自圓其說,曾使我懷疑王宗岳此人的存在。許多事真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想不到偶然間在這裏得到了關於王宗岳的資訊,真是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

  他講:“王宗岳在清朝乾隆年間曾在唐村教過六、七年書,山西人,但何時來的,不清楚,傳說後來往洛陽方面去了。在教書期間,跟李仲的後代李鶴林(李氏第十二世,康熙六十年生)學過拳。李鶴林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不僅拳打得好,而且還善於經商,他的兒子李永達在舞陽縣開有鹽店,孫子李嘉際後來也曾在舞陽開武劇院。乾隆五十八年(西元1793年),李鶴林生日時,為報師恩,王宗岳為老師掛匾祝壽,匾中間的 四個鎦金大字是‘武元傑第’,落款是‘門弟王宗岳’和年號。此匾斜掛在李鶴林門口,文革前破四舊時,匾被取下燒了,連釘匾的釘子也被拔掉啦。”

他講王宗岳教書,和顧留馨、唐豪先生考證的“據王宗岳所著的《陰符槍譜》佚名氏序王宗嶽1791年在洛陽、1795年在開封教書為業”的說法吻合,時間上也非常接近。當聽到李鶴林的兒子曾在舞陽開鹽店時,我忽然想到在太極拳界盛傳的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曾在舞陽縣鹽店得到一本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一事,遂問李立炳:知道不知道王宗嶽《太極拳論》 一書的事。他回答:“不知道”,並說:“村裏人只知道王宗岳在這裏教書,其他的不知道”。這也難怪,李立炳是個不懂武術的人,據村支書李俊啟和村會計李躍進講:光知道唐村過去練武的人很多, 現在已幾十年沒人打拳了。

  李立炳將我們帶到了李鶴林的故居前。它位於 唐村中街,是李岩故居(門牌44號)的東鄰,坐北朝南,街房還是當時的 房子,門口所釘的門牌上寫著“附2”兩個字。

  聽說陳家溝來人啦,一下子聚來了十幾位男女村民,年齡多在50歲以上。我記下了其中6位老人的名字,他們是:李立維,63歲,唐村7組人;李振溫,66歲,4組人;李成普(過去曾任村支書),77歲,2組人;李成奎,77歲,6組人;李立朝,80歲,7組人;李廣獻(是李家輩分比較長的人,他們稱他是族長),72歲,2組人。

  在場的幾位老人,指著李鶴林故居門口上方被鋸斷的橫方木,爭先恐後地說:這就是乾隆五十八年王宗岳為老師掛匾的地方,破舊時,連橫方木也被鋸斷燒了。對上面的字,他們都記得。之所以他們能記住這塊匾,因為這個院子過去是大隊部,村裏人經常在此來來往往,此匾抬頭便見。

  王宗嶽果真是乾隆年間人?如果按王宗岳為李鶴林掛匾時年齡40歲的 假設推算,他生於1753年,比陳王廷小153歲,那麼,他根本不可能向年齡比陳王廷還大的蔣發傳拳。那些整日“鑽”在“家”裏東拉西扯地搞什麼太極拳源流考證與研究的所謂“專家”的一些論斷的荒謬性,在此被狠狠地“曝”了一“光”。真是 羞也!休亦!懇請那些道似有知卻無知的人,到陳家溝、到唐村、到有著幾千年豐厚的太極文化底蘊的這一帶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一定會大有所悟、大有所獲!


編者按:此文的發表,引發海內外眾多太極愛好者以及太極拳史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前來實地考察的絡繹不絕。我們歡迎各位學者、太極拳愛好者進一步的考察求證,使太極拳源流的百年爭論水落石出。聯繫電話:0391-3823456 13603893816


發表日期:2005年7月1日  出處:太極網    作者:原福全

2006年7月4日 星期二

洪均生先生談太極拳追記[轉帖]

        洪均生先生的太極拳法是由陳氏第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傳授。洪先生早年與師朝夕相隨十五載,得其言傳身教,深懂太極拳的堂奧精髓。筆者1986年拜見洪先生後,每年均進行請教,先生的教誨時時在耳際迴響。洪先生講解拳法不僅能守經達權,而且又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使學者聽得明白,練得清楚。實踐證明先生的經驗之談是練好太極拳的捷徑之路,所以筆者現把當時請教洪先生的部分談話摘錄奉獻于太極拳愛好者,以便大家從中得到點啟發。


     筆者問: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的內功拳,那大極拳練習時應用多大的力量最佳?

     洪先生:太極拳理精法密,是一種極科學而又極省力的拳術。陳鑫先生曰:“手足不用氣何以運動?曰:手中之氣,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不可過,過則不靈。”陳鑫先生所說的是很有道理的,我根據幾十年的鍛煉認為練太極拳不可用大力,同時也不可不用力,最好是能把自己胳膊運起,腿足抬起就行了,勁多了易變硬、不活,勁少了手足無法運轉。


     筆者問:洪先生,陳氏太極拳手足四捎運動有無規律?

     洪先生:陳氏太極拳四梢運動的規律就是纏絲勁。纏絲勁可分為順纏絲和逆纏絲二種,每招每式都必須有這二種纏絲勁。纏絲勁規律是:順纏是開勁,逆纏是合勁。上肢纏絲勁方法:以手上翻、小指內鉤、大指外碾為順纏;手下翻、大指內裹、小指向外上挑為逆纏。運  動幅度一般為:手外開高不過眼,內收低不過臍,中不過心口。過則勁丟,不及則勁頂。下肢纏絲勁:腿部的纏法是隨著身法的旋轉而同時變順逆的。即:身法左轉則左腿順纏而右腿逆纏;身法右轉則右腿順纏而左腿逆纏,這是自然形成的。纏絲勁規律:順纏應膝向上提,逆纏應膝向下垂。運動幅度一般為:膝胯只許一提一垂,不能雙順或雙逆的變化,並且絕不許左右搖擺。


     筆者問:怎樣才能練好大極拳? 

     洪先生:這個問題問得太大了,如何練好太極拳是個複雜的問題,方方面面都可制約著太極拳的進步。但我認為首先應該做好三個方面才能使拳技有所提高。

     一是明拳理,陳氏太極拳的精髓是纏絲勁,它是辯證中的統一,是在運動螺旋中產生陰陽轉換的,形成了剛發柔化。

     二是練功,外形運動同內在鍛煉一致,它形同擰毛巾一樣反復擰轉,促使經絡暢通、達到中正安舒。

     三是推手運用時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避免雙重,應做到左手實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否則前手前足同實就產生了頂勁,反則前手前足同虛就產生了丟勁。避免雙重的方法是:左上肢和右下肢或左下肢和右上肢交*結合方能利於旋轉。另外是利用戰略戰術避實擊虛法,當對方來力攻擊我時,我應引化對方使之重心暴露出來,同時利用借勁、截勁、崩炸等手法和下肢套襯等腿法發放對手,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筆者問:大極拳的內勁是如何運動的?

     洪先生:從我幾十年的鍛煉體會來看,練太極拳必須有意念活動,但不是社會上流傳的意念打人或外氣發人等等神乎其神的東西。太極拳的內勁運動就是掤勁,掤勁又是運動走螺旋的,它是由幾股勁組成,是周身內外、左右、上下、斜正俱全的勁路。此如下掤勁,此勁雖有向下的勁,同時又有向外和轉上的慣性,是幾股勁非一股勁。

     內勁是由順逆纏絲組成。上肢如:逆纏合勁、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反之為順纏開勁,即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揚。下肢如:順纏由足蹬力過膝上轉到胯;逆纏由落胯垂膝達足。身體則時刻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既可。


     筆者問:實戰推手時經常遇到對方力量很大,如何用小力化掉大力呢?

     洪先生:要想化掉來力必須自己功底純正熟練,在此基礎上保持太極拳特有的一種聽勁,使自己能掌握對方的動向。對方的力氣非常大,他作用到你身上後,你想解化是困難的,如何化掉大力呢?我給你打個比方:一列火車有百噸重,如果它停在一個道*上你想搬動道*是不可能的,只有當這列火車開到道*前但未壓著道*時,你把道*往哪搬火車就往哪兒走。我講的意思就是當你遇到力量大的對手時,應在他的力量作用在你身上之前牽動對方,予以引化,但不宜過早,早了對手易發現,應適到火候,做到直來橫撥,橫來捧壓,使對方有力使用不上,以達到引進落空之奇效。


     筆者問:聽勁在推手中如何把握?

     洪先生:太極拳的掤、捋、擠、按、采、?、肘、*等手法的運用在外表上可以看出來,如果二人相互搭手往往就不易發現,則必須搭手後以內在的感覺試而後知。俗語雲:“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所以聽勁時應隨人而動,在動中找准對方勁路的大小、虛實等轉換,不准用拙力,使用拙力會造成反應不靈。聽勁過程和人們日常生活實際操作是一致的。如:當你練習舉重時,你不可能抓住扛鈴就使力,而是慢慢地調試力量。又如:當你想提一壺水,你也不可能上去就用力提壺,而是在提中試試壺的重量,慢慢加力提起,用力不大、不小,正合適。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這些事例就是我經常說的聽勁時遇力後,自己的力量應用加加減減的方法。


     筆者問:陳氏大極拳的發勁有幾種?

     洪先生:陳發科先生曰:“發力有四,一為輪子邊上的勁,此勁只能打起對方,而無損傷。二為輪子內側的勁,即為?勁,此勁能折斷骨節。三為鑽頭勁,也是常說的“寸勁”,此勁能傷其對手內部。四為崩炸勁,此勁有驚炸的意思。


     筆者問:與人交手如何發力?

     洪先生:交手時應保持一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和“彼不動,己不動”的臨戰狀態,同時又要做到“彼微動,我已發”的提前內勁轉換。發勁時應時刻有下塌外碾、前發後塌的內在配合,並做到速度快、落點准、內勁足、突然放勁,使對手不及感覺,無從運化,即已騰空擲出。


     筆者問:與人交手發勁的最佳時間怎樣掌握?

     洪先生:我在(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懂勁篇”中寫到:“爭速度、在轉關。任一轉,無數點,點對點,勁發焉”。意思說:掌握引化或發力時應找准對方勁路轉關處,轉關處易活動減速,是個發打的機會。“任一轉,無數點,點對點,勁發焉”。比如:夜間你點燃一根香用手臂快速旋轉一圈,就可以看到一個紅圓圈。如果慢慢的旋轉就會看到這個圓是由一個點一個點組成的。所以在交手時,對方的變化我們可以看作有無數的看不見的點,只要對方動作略慢於我的動作,點就會暴露出來,此時就利用我正在旋轉的點對準他的點,瞬間將他發放出去,此時是技擊的最佳火候。
            

拳 聖 陳 發 科

  陳發科,字福生,陳式太極拳十七世,是陳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陳長興曾孫,師承其父延熙,一生致力於太極拳的研究和傳授。武術界曾贈其銀樽一座,樽上鑲著“太極一人”幾個大字,這一稱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也說明了他在武術界的聲望。現在,他被日本武界尊為“拳聖”。


真 功 精 於 勤

  陳發科幼時身體病弱,弱冠之年,尚未練出功來,本家習拳者誰也不敢與他推手,生怕傷著他,宗族的幾位叔伯常歎息,這一支輩輩出好手,發科這孩子到十四歲還病得這樣,豈不從他這一輩就斷了嗎?發科聽了暗自立志,練功多下功夫。三年後,他的身體強壯了,病自然也好了,遂向本家練習者請教推手,一本家哥哥見他今非昔比,就說:“從前你體弱不幹與你練習,現在身體壯了,經得住摔打了,來嘗嘗我拳頭的滋味吧。”說著交起手來,卻連續三次被發科摔倒。本家哥哥生氣地說:“這拳當有訣竅,你們看,連從前不行的倒比我強了。”其實,發科之父這三年中並沒在家,而是受袁世凱之聘,一直在袁府教拳,所以發科也沒什麼訣竅速成,他不過是按著父親教的方法苦下功夫而已。

  本村有一壯漢拳腳不但好,又力大如牛,一般人與他交手往往敗北。一日,他遇到發科,挑釁道:“聽說你的功夫練得不錯,你能動的了我嗎?”不待說完死死攥著陳發科的雙腕不松,陳發科略一轉動一發力,那大漢就電擊般地跌倒在地,他還是不服氣,爬起就猛撲過來,發科又一發力,那大漢便飛出丈把遠,摔得心服口服。發科平時抖大杆,一抖就是幾百下,那是真下功夫。一日,有人與發科戲鬧,伸手抓住大杆的另一頭,發科一抖把,那人一下子被抖至房檐高,嚇得面如白紙,隨杆落地,半晌不語。陳發科20歲時,功夫已十分精湛,一日,在椅子上吸煙,一練家子造訪,發科左手托銅煙袋,右手拿著紙撚,連忙起來迎接。還沒等他起來,來人已到近前,驟出不意的右拳向他心口打來,口中尚道:“這一招看你怎麼接。”只見發科右手一纏,略向前一送,來人即仰面跌出,他滿面羞愧一溜煙兒地走了。發科此技傳給弟子洪均生,他屢試屢爽。洪均生總結為方向、角度和時間的巧妙配合,現今尚未有人練到此技。20年代,溫縣常鬧土匪,擾的百姓不安寧,陳發科受託捉拿匪首。一日,匪首正在屋內打麻將,陳發科混入房內,正待接近匪首,不料被其發現,匪首抓起手槍,對準他就射,倉促間,陳發科疾轉身,急格匪首手腕,手槍飛了出去,陳發科順手拿著匪首的肘關節,輕鬆將其擒獲。

  陳發科之名不僅溫縣人人皆知,而且名聲遠播河南各地。據說,軍閥韓複渠曾派人把陳發科請去,讓他做武術教官,陳發科力辭。韓複渠見不能為己所用,有意難為,就說:“不願幹可以,得試試你有沒有真本領。”令一教官用長槍紮他,陳法科赤手空拳,見槍紮來,身一側,兩手一纏,抓住大槍,輕輕一帶再順勢前送,對方一下跌出老遠。韓複渠見狀,讓陳發科站在一圓圈內,還不許動手,命令一教官用刀劈砍。只見陳發科人不出圈亦不用手,瞅准破綻用陳式拳的二起腳、擺蓮等腿法,幾個回合下來,便把那個教官的刀踢飛,在場眾人無不驚服!


技 驚 北 平

   1928年,陳發科應邀到北平授拳,當時北平高手如雲,他一個沒多少文化的豫南農民到北京教拳謀生,不用說,十分艱難。而且陳式太極拳這個古老的拳種北平武術界沒有見過,有一種神秘感。李天驥對洪均生先生講起過,一位練太極拳的人見到陳發科練拳,便質問:“你這是太極拳嗎?怎麼不像呢?”陳發科不屑與之鬥嘴,便道:“你說是就是,你認為不是就不是。”有人對那人講,這是河南陳家溝陳長興曾孫,楊露禪便是學自陳長興,那人才閉嘴不語。洪均生先生講,李天驥模仿那人的神情還挺像,又打趣說,孫子拿著爺爺的照片,說我爺爺怎麼長得不像我呢?其實是你長得不像你爺爺。

  一日,陳發科與弟子洪均生和另一學生走在成方街,忽聽一片譁然,原來有一條瘋狗在路東咬傷了一個婦女,又竄到路西咬了人力車夫。師徒三人回頭看時,瘋狗以朝陳發科撲來,只見陳發科臨危不亂,右手向後一探,右腳猛然踢出,一條几十斤的大狗竟被踢得飛過馬路,狂嚎一聲,滿口流血而死。

  陳發科到北京,聞名拜訪的人越來越多。許多當時有名望的人,如北平國術館館長許禹生、名手李劍華、沈家禎、京劇武生泰斗楊小樓都因慕名而拜訪,因拜訪而比試,因比試而折服,因折服而拜在他的門下。

  許禹生是前清貴族榮祿的後人,自幼好武,功夫練得不錯。民國後,序為北京體育學校校長,在當時很有名望。一日和陳法科學拳時,許言解破左手擒拿之法,當以右拳用力猛砸,左手可以撤出,隨即以右拳上擊對方下頜。陳發科戲與試驗,當許欲砸時,陳發科右手指微加纏勁,許竟大叫一聲跪地。後來他與人說:“我師功夫高我百倍,武德尤令我心服,當初交往時,師顧及我的名譽,以友相待,即使現在當眾拜師我也情願。”陳發科亦讚美許之功夫,發人乾脆。

  某年,許主持北京武術擂臺賽,欲聘請師為裁判,陳發科辭以只會太極,不懂其他拳種,裁判欠當、致損信譽,許遂改聘其為顧問,遇事協商。當議對賽時間,眾以十五分鐘為度,陳發科公謂十五分鐘即拼體力,又難分勝負,況且與賽者數百人,每小時才賽四對八人,需幾天才賽完。眾人遂徵求陳發科意見。陳言:“三分鐘如何。”李劍華說:“三分鐘夠嗎?”陳言:“這為遷就大家,如按我意,則口說一、二、三,甚至只說出一字,便勝負立判,那才教武藝呢。”李劍華笑問:“能這麼快嗎?”陳發科亦笑說:“不信你試試。”李劍華見陳發科高興,果然雙手用力按在陳發科右臂(時陳發科右臂橫於胸前),陳發科身略轉,即將右手化出,同時又將體重二百斤的劍華髮起尺許高,跌出數尺,將許禹生室內牆上掛的照片碰得紛紛落地,眾皆大笑。劍華也笑說:“信了、信了。可把我的魂都嚇飛了。”陳發科笑問:“你怕什麼?”李說:“要傷了我呢!”陳說:“你哪里疼了?”劍華細想想,只是感到陳師的肘剛剛蹭著衣服,便騰然飛起,李落地時脊背蹭著牆壁,衣服馬褂有一片白灰,數撣不掉。當時在場眾人無不贊服,歎為絕技。


功 蓋 華 夏

  據陳發科弟子馮志強說,跟陳師一搭手就似觸電,他的兩手象蛇一樣纏繞著你,怎麼也擺不脫。他一托,你全身就象散了架。他一發力,你就感到五臟震動,立即噁心,眼發黑冒金星,鼻涕眼淚一起流,但他還覺得沒用多少勁,致使一般人不敢跟他推手。但他總是鼓勵徒弟們說:“只要松著隨,就沒事不會受傷。”1964年9月,顧留馨參加濟南舉行的武術表演大賽,他談及當時學推手時,對洪均生說,當時隨師學推手,陳師雙手被封,自己試加勁一按,只覺陳師小臂似有電流,一下子就被打出很遠。

  洪均生回憶道,與陳師肢體接觸之處,一點不覺得有力,但其手略微轉動之中,纏絲勁已達我手而肩而腰,直達足踵。若用力一頂,便自然身騰起而己不覺,僅感到勁路如擦衣而過,即使仰跌後退也至少跳三次才能立穩。陳師曾在地面上花兩點一線,試驗預期所跳的位置及跌處,竟不差分毫。如果被引而傾跌,則被牽動者勁由腰而至頭頂,甚至使人在空中翻跟頭,然後跌倒。田秀臣回憶到:“看陳老師與別人推手,真如拳論所言:‘挨著何處和處擊,’全身到處能用拿法,只要他的小指勾住你的大指,傾刻間就可把你摔到。如被他的大指勾住,任你多大本事,也只能任其擺佈了。”田秀臣對陳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在陳發科60歲那年,他遞帖磕頭拜師,成為陳發科的入室弟子。北京拳師們對陳發科的武功無不稱讚,當時大名鼎鼎的“醉鬼”張三翹著大拇指稱讚陳發科是“真正的把式”。

  陳式拳除兼楊、武、孫三式的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配合等特點外,還有螺旋纏繞、快慢相間、竄蹦跳躍,以及松活彈抖等獨具的特點,所以難度較大。因此陳發科在教授該拳時十分耐心、認真,特別注意反復示範,每教一式,他幾乎都要做一二十遍,循循善誘。

  當時詩人楊敞(季子)曾贈詩道:“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


德 藝 雙 馨

  陳發科武功好,品德更高。有一次,民國大學(私立)要請陳發科去該校教拳,陳發科一問,方知該校數月前聘了一位少林拳師,而他生活又很困難,便說:“要我去有個條件,不能因聘我而辭退那位拳師。”學校來人允許到校協商,陳到校與主事人見面,重申前語後,即表演拳法,一個震腳竟將二三寸厚的方磚震碎,碎塊飛到人的臉上生疼,如同地上扔個手榴彈。因學校不願請兩位武術教師,陳發科遂以自己無教學經驗為由,辭而未就。回家路上陳發科對洪均生說:“偶然不小心給人家毀了一塊方磚。”洪均生問陳師:“震腳怎麼會有這麼大力量。”他答:“周身的三五百斤力量經過松沉而集中腳上,再與速度結合起來方有這種炸力。”事後數年,洪均生才體會到,非陳師不小心,而是有意識留下個紀念,表示不教並非無能。

  一日,陳發科與弟子洪均生、許禹生在許家閒談,忽有人遞來一名片,上寫王矯宇,說是武行來拜,當即迎入問明來意。王自我介紹,從楊家學過太極,今因年老無業,欲請許校長安排個工作,以資糊口。許請他表演,練至半趟,氣已上喘。許說:“同是武行本應照顧,但校中有一定編制,校長也不能隨意增加人員。”為解其燃眉之急,陳發科、許禹生、洪均生解囊相助。

  陳發科對其他拳種從不加任何貶詞。一次徒弟問他哪種拳好,陳師說:“哪種拳都好,如不好,早被淘汰了,不會流傳至今,拳的好壞,全在怎樣教和怎樣學。”陳發科看別人練拳,從不做無原則的批評,更不在背後輕加議論。如果有人談起某人練得怎樣,他一般都回答“好”“不錯”或“有功夫”,實在看不過去的也只是說:“他的拳我看不懂。”陳發科這種人待人態度與某些人真是有天壤之別,有些人貶低別家門派,藉以抬高自己,甚至臆造胡說,擊敗某某,打傷某某,經考證均與事實不符,被人家質問。

  陳發科的名聲遠播,一些誇大溢美之詞便越傳越玄。一次,一門徒喜孜孜地問陳發科:“老師,剛才我聽說,陳長興老人的粘黏勁可大著哩,能一手按在紫檀木和八仙桌上,把它粘起來,是真的嗎?”陳發科淡淡一笑說:“我可沒聽說我的老祖宗還有這麼的大本事。”

  由於陳發科教拳得法,大多弟子成為名師高手。如陳照丕、洪均生、陳照奎、唐豪、顧留馨、馮志強等。許多陳式拳的高手直接或間接出自陳發科門下,陳式太極拳傳遍全國,又經弟子、再傳弟子傳播到世界各地,陳式太極拳這一民族瑰寶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陳發科————拳聖,名至實歸!

   
   陳發科到達北平之前,家族內部各支嫡傳高手均難以與之相匹敵,他不僅在溫縣武館任教,而且負責保衛鄉里治安。他的大名不僅在溫縣人人皆知,名聲更是遠播河南各地。

1930年陳發科先生與弟子合影前排左起:
趙仲民、陳照旭、劉慕三、陳發科、陳豫俠;
後排左起:張一凡、洪均生、楊易辰、劉亮

        陳發科就是當初把陳氏太極拳帶到北京來的。當時跟陳發科練太極拳的人中有袁世凱的兒子,還有北京武術館的老館長徐禹生,還有京劇泰斗楊小樓。見了陳發科老師,與陳老師試手,陳發科老師的功夫非常高,一搭手我就被拿住,精神萬分緊張,連聲請求快住手,快住手。我經常有幸得到陳老師的單獨指導,也經常看到陳發科老師練纏絲功和打拳時口中呼呼有聲。陳老師教拳非常認真,總是講清楚技擊含義並反復示範。陳老師還經常教導我們注重武德,注意吸收他人長處,不得驕傲自滿,以強淩弱。”  ——馮志強

    “當時我們家開了兩個買賣,都是筆鋪,一個在崇文門,一個在宣武門,解放以後人都不用毛筆了,就開始經營鋼筆,也修理鋼筆。我叔叔那邊負責修理,我經常得送筆到叔叔那邊去修,於是就見著了陳發科。我見著他的時候他已經是個白鬍子老頭了,不多言不多語的。叔叔常對我說不僅要學習陳老師的功夫,還要學習他謙虛的為人。陳發科從來不說自己有多棒,總是帶著濃重鄉音對別人說:‘我不中’,那意思就是自己不成的意思,時間長了,人們就給他起了外號,都管他叫‘陳不中’。”   ——田秋田

   我久久凝視著陳發科的照片,泛黃照片上的老者坐姿端正,身板挺直,身形間有一種不怒自威,眉宇間有一種威武豪氣,而目光卻溫和如水。我想,他一定總是常常顯得無話可說,對任何事物都淡然平穩不落愛憎。對他的徒弟卻是一種出自本能的愛護。他對他身邊的世間,有中正而平和的態度,從不濃烈,卻也從不稀薄,這或許正是太極的最高境界。

二排右七:陳發科、二排右八:胡耀貞、
一排右三:陳照奎、一排右四:肖慶林、
一排左三:田秀臣、四排左二:李福壽、
後排左一:馮志強

       1953年,陳發科與胡躍貞共同創辦了首都武術社,陳發科任社長,推動了陳式太極拳的發展並培養一大批武術人才。

   陳發科使陳式太極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被外界所認識和稱道;使長期以來一直寓於一隅、家傳秘練的陳式太極拳從此公開流傳於世並發揚光大;他培養出沈家楨、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諸多太極人才,而這些人才也紛紛沿著他的足跡為普及陳式太極拳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開創了陳式太極拳傳遞發展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太極拳運動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陳發科先生是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大師,功力深厚,教學有方,培養出了洪均生、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陳照奎、馮志強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洪均生先生1930年拜發科先生為師,朝夕相隨15載,盡得發科先生真傳,並有創新和發展。

  陳發科先生為人忠厚,教起拳來十分認真。他常說:“只要真願意學,我就恨不能鑽到他的肚子裏,很快讓他學會、 學好。”他教集體的學生,也是一個一個地教,每一個動作都不厭其煩地反復示範,而且講明這個動作是什麼著法。真可謂:“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2006年6月24日 星期六

第十四屆全港公開內家拳錦標賽

    中國國武總會主辦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於2006年6月24日及25日位於香港新界荃灣蕙荃體育館舉辦為期二天的“第十四屆全港公開內家拳錦標賽”完滿結束。

    此次賽事有38個社團1000多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分別有團體賽事及個人個別項目,個人項目賽事分別有男、女子初級組、中級組及高級組別。個人個別參賽拳術有陳、楊、吳、顧、六合八法、八卦掌等等拳術及器械項目參加。

    香港“北區青苗太極拳會暨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香港)”派出12名運動員參加此次活動。24日下午38個社團分為A、B兩個場地進行比賽,通過此比賽方式,互相觀摩同時各個社團競逐冠、亞、軍獎項。

    我會代表隊在各個社團競爭激烈下競奪得季軍,個人項目有十個一等獎、一個二得獎及一個優異獎理想成績。

2006年6月24日 第十四屆全港公開內家拳錦標賽

2006年6月3日 星期六

2006年山東省武術太極拳錦標賽

2006年6月3日
2006年山東省武術太極拳錦標賽

    6月3---5日,由山東省武術院主辦的“2006年“四君子”杯山東省武術太極拳錦標賽在菏澤市菏澤學院體育館成功舉辦。

    來自菏澤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山東大學、淄博梓童山國際武術學校及全省各市的43個代表隊共5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其中參加推手的運動員共計106人。這次比賽是自全省太極拳錦標賽以來參賽人員最多的一次賽事,太極推手項目增加了女子推手。

    在本屆錦標賽新設的女子推手項目中,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會代表隊黃麗嬋、洪素華、宋陽陽分別參加了48Kg、56Kg、60Kg三個級別的比賽,獲得了2銀一銅的好成績。

    在這次比賽中,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會代表隊參加了男子9個級別,女子3個級別的推手比賽。取得了4金、4銀、5銅、4個第五、3個第七的優異成績。代表隊獲得了太極推手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李鳳堂和鄭關中分別獲得了“精神文明獎”和“敢鬥獎”。

    通過這次比賽,展示了洪式傳人良好的精神風貌,提升了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的知名度,樹立了洪式傳人的形象。參賽隊員成績、級別如下:

性別 級別 姓名 名次
男子: 52kg 張保羅 冠軍
52kg 張保羅 冠軍
56kg 孫青海 冠軍
60kg 孔慶勇 冠軍
70kg 閻西牛 冠軍
75kg 宋春林 亞軍
85kg 成曉軒 亞軍
65kg 劉波 季軍
65kg 朱效振     季軍並列第三
75kg 焦勝立 季軍
80kg 洪光 季軍
52kg 李再凱 第五名
52kg 李再凱 第五名
56kg 尹新生 第五名
70kg 張洪志 第五名
75kg 趙逸楠 第五名
52kg 高國輝 第七名
56kg 范慶軍 第七名
85kg以上 鄭關中 第七名
女子: 48kg 黃麗嬋 亞軍
60kg 宋陽陽 亞軍
56kg 洪素華 季軍


2006年5月26日 星期五

全國太極拳名家研討會暨首屆國際太極名家論壇

    全國太極拳名家研討會暨首屆國際太極名家論壇在2006年5月26日至28日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舉行。此次全國太極拳名家研討會暨國際太極名家論壇由馬鞍山市政府主辦、《武林》雜誌社和《中國功夫》雜誌社協辦,國際中國功夫總會和市體育局承辦。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香港武武聯會會長霍震寰先生出席這次會


    據悉本次大會是近百年來太極拳界最大的一次盛會,來自100人國內太極拳名家,各派系代表和海外80多個社團的代表共300餘人參加此次活動。

    全國太極名家研討表演曾先後在1986年和1988年舉行過,開創了建國以來全國太極拳共同交流、研究太極文化之先詞,其影響極其深遠。

    時隔十八年,各個太極拳名家和代表在此盛會舉行其間,就太極拳及太極運動的有關理論、技術'、實踐及相關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

 
各派系太極拳名家

各派系太極拳名家
各派系太極拳名家
太極名家何淑淦老師
太極名家李劍方老師
太極名家傳聲遠老師、傳清泉老師
太極名家王培昌老師
左起:黃麗嬋老師、吳仕增老師、蔣家駿老師、何淑淦老師、許貴成老師、田芸老師。
太極名家李駐軍老師推手
洪式太極拳弟子合照


2006年5月8日 星期一

歲月無痕的悄悄溜過

(貼文:oldcow; 2006-5-8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歲月無痕的悄悄溜過﹐習拳不覺已一年多時間﹐然而所留下的卻是一大堆對太極文化的印像﹐談不上認識﹐更談不上功夫兩字﹐在未接觸拳的時後﹐只見男女老少﹐習之樂此不疲﹐也不覺有何功夫與藝術﹐只動動手腳﹐運動健身而已。

        一年下來﹐這一切都在改變﹐感覺上太極拳是一門藝術﹐且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基礎﹐是一門科學的武術運動﹐更值得尊重的﹐是太極拳對人的品德要求似乎是成正比例的﹐人品越是高的﹐他的拳術修維越是高﹐故此個人認為一山還有一山高這話很對。沒有一個武林至尊,有的只是在太極拳的寶山上努力攀登者﹐不斷的鑽研和探索,為的只是刷亮太極拳這塊瑰寶﹐使她能為人類多作貢獻。

2006年5月3日 星期三

習武練功養生八法

(貼文:sinny; 2006-5-3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作者:張琦(大連武當拳法研究會會長)    轉貼自:《武魂》雜誌2001年第9期   

        武林人習武練功,如不明白養生之法,不但練不了高功夫,還往往練出一身病來。所以養生之道非常重要。以下諸法為道家武當派練功中常用的保健養生方法,堅特練習,會產生奇效,不但有助於成就武功,且可益壽延年。

  第一法:忌涼法
                    
  前輩師長們說:“熱成功,涼招病”。武功練習之後,全身出汗,自然發熱,此為正常必然的現象。而停功之後,切忌受涼。熱身突然受涼,容易生病。練鐵沙掌、鐵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後一小時內不可用涼水、摸涼物(手掌不可碰冷水、石頭、鐵管等一切涼物),否則易患疾病。所以練功人首先應忌涼、知保暖才行。

  第二法:守汗法
   
  練功出汗以後,不可用涼水洗、冷風吹,而應知守汗之法。出汗後,應該用幹毛巾擦汗,在出汗後不可貪涼,突然跳入涼水中,不可用電扇吹。汗毛孔開時,突然遇冷閉住,汗濁餘毒積于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後要保汗,不但不要脫衣服,反而要穿上衣服,待全身汗自幹後,再以熱水毛巾擦洗身體。此為守汗法。

  第三法:飲水法

  汗後大量失水,應及時補水,但如馬上大量飲水,易成疾患。正確的方法是:早上練功前先飲一杯頭天晚上備好的涼開水,以補一夜的身體失水。晚上練功前,也應先飲一杯溫開水為好。每次練功出汗後,不宜馬上飲水,汗幹後再少量飲半杯至一杯為宜。

  第四法:解霧法

  大霧天不應練功,因為霧毒濁氣,對人體有害。在這種天氣,應知解霧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霧天,要飲三口酒,即飲三小杯白酒,可解霧毒、氣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為最好。

  第五法:防風法

  練功出汗後,不可面對電風扇。防風如防箭,防止風毒入侵身體。不可在陰處呆,不可在門洞風中站,否則均可生病。風濕病,多因中風毒而致,故習武練功之人,一定要防風。

  第六法:解疲法
   
  練功之後,身體若出現疲累現象,用打拍身體穴位方法可以解除。一是拍打雙肩井穴。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雙手交*同時進行,各36下;二是砍打足三裏穴。雙掌以掌根部同時砍打雙腿三裏穴36下;三是拍打足心湧泉穴。右手掌拍打左足心36次,左手掌拍打右足心36次。以上三法行持後,全身輕鬆,既解去一身疲累,又可健康長壽。

  第七法:保腎法
   
  習武練功,以保腎壯陽為主,以長壽延年為目的。現講兩種保腎方法:一是洗足法:每天練功後或睡前,用熱水洗腳泡足10分鐘左右,然後用劍指點揉足心36次;左手指點揉右足湧泉穴,右手點左足湧泉穴。二是搓腎俞穴。此穴在腰眼部位。面對南站立,雙腳*開與肩同寬,左右開步,全身放鬆。雙手掌五指合攏,插向腰後,掌心對外,手背向內。用雙手合穀穴突出部上下搓兩側腎俞穴各81次,一上一下為一次。天天堅特以上3法,即可治癒腎虛病,有壯陽之奇效。

  第八法:排毒法
   
  習武日久,身體內會積些毒素、毒氣與濁氣,應及時排出體外,以達到排濁留清、身心健康之目的。其法是:每天練功之後,應靜坐下來,面對正南,全身放鬆,高度入靜,雙腿盤坐,左腿在外,右腿在裏。雙手放在雙膝上,手心向下,雙目微閉,舌抵上齶,自然呼吸,排除雜念,靜坐10分鐘左右,30分鐘更好。然後,雙目睜開,雙腿伸開,雙手心向上,放在雙膝上。雙眼視雙足尖,舌尖放下來,以意排濁,心想體內的毒氣、病氣、濁氣從我雙腳心流出去。意守湧泉穴5至10分鐘,體內病濁毒氣即可排盡。收功時,雙手可以捂在臉上,上下搓動,或以雙手拍打全身各部位,然後收式收功。

太極健身

(貼文:sinny; 2006-5-3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資料來源:河南功夫

        人們不斷與侵害肌體的疾患鬥爭著,經常在抗病中活著,從而積累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祛病方法,我國的太極拳就是其中一種。

        太極拳雖屬於中華武術的範疇,也可以說是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養生、延年的目的。武術可分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外家拳一練筋、骨、皮為主,而以太極拳為主的內家拳則以養氣、通絡為主,也可以說以放鬆、調整周身氣血為主,屬於氣功之行攻。所以為了養病,調整氣血的運行,恢復體內的正常迴圈,以練太極拳最為適宜。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做到“放鬆”,“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叫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由於以上的要求,使得練太極拳的人們在練拳過程中注意放鬆並調整呼吸,每次練拳下來心情舒暢精神飽滿。身體微微出汗,增加體內的新陳代謝,從而起到了祛病強身的健身功效。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

        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不可少的。太極拳因為充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既是武術又是文化;既是健身又是武術,它既練內(心)又練外(體),精氣神兼練,既有養生健身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價值。重視加大人體下部運動量,大大有利於避免上盛下衰的“時代病”。從二十世紀起,人類的生活方式將發生明顯變化的方面之一,是重視健康,注重通過鍛煉得到健康的身體。而人們的健身方式,都將更多重視下肢運動,就像從像從事步行運動等等。

        常年堅持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既然粗壯。體育專家認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運動,使人體如同增加了許多小水泵,幫助心臟工作,即減輕了心臟負擔,又有利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由於太極拳重視人體下盤功力訓練,有利於氣血下行,調整人體上盛下衰狀態,可防治血壓高、跌跤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能。

        常言“人老先從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現上盛下衰的諸種疾病。美國醫學界已把老年由於跌跤而死亡的現象逐年升級的問題,列為導致死亡的第三大敵人。他們政府肯撥款,支援關於太極拳可防治跌跤現象的科研專案。太極拳近兩三年在美國發展特別快,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從中國傳統醫學角度來說,“上盛下衰”是中醫術語,指的是中年老人肝腎兩虧、陰虛陽浮,而出現的血壓升高、心虛失眠、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食滯便秘等候群。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紅光滿面,並無病容。然而,由於下元虛虧,連腳發軟,行動不便,走路時間一長足後跟痛,膝關節發硬,腰酸背疼,渾身乏力。中醫認為,人年過四十,肝腎易虧,猶如根枯而頁黃。澆水灌肥應從根部著手,滋肝補腎,乃是養生保健的秘訣。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補作用的食品和藥品外,重要的是加強人體丹田部位和下肢的運動。因為人體丹田與命門之間(即小腹部位),正是人體吸收的各種營養轉化為精血(及內分泌)的最關鍵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強小腹、腰、襠部位及下肢運動正是促進人體消化吸收和氣血循環運行的最基本的環節。腰脊和腿部增強,自然血脈流暢,精神旺盛,長久不衰,從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諸症。太極拳不僅強調肢體放鬆,而且練拳全過程都要求精神放鬆,使大腦抑制與興奮相結合,而且它還有利於心態平衡。所以,針對當今生活方式,練習一種或幾種太極拳和太極拳器械是一條非常可*的健康之路。只要你每天堅持練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平衡和動態平衡。

旋搖脊柱巧治腰椎病

(貼文:sinny; 2006-5-3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原著:李紫劍       整理 :李永坤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體力勞動的減少,營養過剩與體質下降所帶來的疾病越來越多。諸如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膽腎結石、消化不良等病大都屬於運動缺乏症。一味地用藥物治療,效果大都不夠理想,各種物理手術療法很多也是只能緩解一時之痛。這是因為自身能力缺乏導致的病症,如果不從患者本身的體質、體能下手,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拿腰肌勞損與椎間盤突出症來說,這兩種疾病產生的根源在於腰肌的無力與肌肉功能不全。所以這兩種病的患者主要是兩類人,其一是大體力勞動者,其二是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前一種是由長期的外力對腰椎的壓迫超過了其所能承受的負荷而造成的,後一種人則是由於自身重長時間對腰椎進行壓迫超過了負荷所致。雖然這兩種人致病的基因不同,但其病的機理卻是相同的。如果不從健全腰肌勁力與功能出發,單純地復位療傷,對於外力造成的腰椎病變間或會有些滿意的效果,但對於那些由於自身體重壓制而成的腰椎病變的療效卻往往不盡人意,且複雜發率極高。

        今天我們就向廣大腰病患者介紹一種標本兼治且行之有效的自身療法——旋搖脊柱。對脊柱的旋搖實際上是中國現代科學拳法“軌跡拳學”中的核心功法,其不但是武術技擊發力的關鍵一步所在,而且對於一些常見的腰椎病變有著出人意料的治療效果。*此方不藥而愈的腰病患者,紀錄在案的不下數十人之多。2002年9月就有一位美國60多歲老婦人專程赴河南處竹林向李紫劍先生致謝。這老婦人是美國自然療法協會成員,而且本身就是醫生,早年患腰椎疾病,自治不愈,他治不愈。先後嘗盡其他各種化學、物理療法也沒有取得良好效果。最後經華僑程鵬先生的推薦介紹,旋搖脊柱,不出月餘,競然完全康復。

(1) 三個圓概念的解釋

        在進行脊椎旋搖鍛煉前,我們先來看一看與之相關的三個圓概念。

        A、平圓,就是水平狀態的圓圈。伸出左手,在掌心內沿手掌邊緣畫一個圓圈,當手心向上、手背向下時,左手掌上的圓圈就是一個平圓。當然,不可否認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時左手掌的圓圈也是一個平圓。

        B、立圓,處於橫向或縱向位置,垂直水平面的圓圈。也可以這樣理解,平圓繞自身的左右直徑或前後直徑旋轉90度後就可得到立圓。處在橫向位置的立圓我們叫橫立圓,處在縱向位置的立圓叫縱立圓。當你把畫圓圈的左手掌豎放、即掌心朝左、手背向右時,左手上的圓圈就是一個縱立圓;當把左手掌橫放即掌聲心朝向胸膛、手背朝向前方時,左手上的圓圈就是一個橫立圓。

        C、 斜圓,介於立圓與平圓之間的圓。當左手掌的朝向只要是不在左右、前後、上下的位置時,左手掌內的那個圓圈就是斜圓。

        以上是用在左手掌內畫圓圈的形式來對平、立、斜三圓進行解釋說明的,同樣,我們也以可以用在右手掌內畫圓圈的形式來對平、立、斜進行描述,在此本文就不再進行過多的論及,習者可自行實踐。

        大家可以這樣更通俗地理解:畫在水面上的圓圈就是平圓,畫在左右、前後在走向牆壁上的圓圈就是立圓,畫在房坡上的圓圈就是斜圓。

(2) 脊柱旋搖

        A、縱立圓圈旋搖。把左手掌懸放在胸前,中指朝前,掌聲心向右,使掌心內的圓圈成為一個縱立圓。右手腕貼在胸膛之上,掌心朝左,中指尖端附近左手掌內所畫圓圈的圓周上。然後脊柱依按照前凸、下沉、後凸、上提順序做由後向上向前再向下的縱立圓旋搖,當脊柱所做縱縱立圓旋搖動作達標時,其帶動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掌心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當然,大家也可以按後凸、下沉、前凸、上提的順序做由前向後的立圓旋搖。

        B、橫立圓旋搖。左手掌懸放於胸前,手背朝前,中指向右,掌心向內,使掌心內的圓圈做橫立圓放置。右手腕貼於前胸上面,掌心朝左,中指尖端抵信左手掌上圓圈上圓周。然後脊柱依次按照左凸、下沉、後凸、下提的順序做橫立圓旋搖,當脊柱所做的橫立圓旋搖動作達標時,其帶動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掌心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同樣我們也可以做反向的脊柱橫立圓旋搖。

        C、平圓旋搖。左手掌懸放於胸前,掌心向上,使掌心內的圓圈呈平圓放置。右手腕貼於前胸上面,掌心向上或向下,中指尖端抵住左手掌上圓圈的圓周。然後脊柱依次按照左凸、後凸、右凸、前凸的順序做平圓旋搖。當動作達標之時,脊柱運動附帶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手掌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當然我們也可以做與之方向相反的平圓旋搖。

        D、 依A、B、C所示我們同樣可以對脊柱進行斜圓旋搖,只不過是在平圓旋搖的基礎上,把相對的兩手做斜向放置罷了,這樣在脊柱循斜圓旋搖過程中,右手中指所劃過的圓就也能和左手掌內事先畫好的圓圈重合。

(3) 注意事項

        A、 在做脊柱旋搖鍛煉之前,一定要通讀全文,並結合圖示弄清具體的動作過程。

        B、 在實際的鍛煉當中,頭、髖和放在身前手都是相對靜止的,換言之,旋搖的是脊柱,而不是其他的身體部位。為此可坐一高凳上進行脊柱旋搖來限制髖關節的隨動。

        C、在練習之初,難免會出現動作僵硬,運轉不靈,腸胃不適,腰酸背困等現象與狀況。只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動作會自然變得靈活熟練,隨著體質的增強,一切不適將會自動消失。

        D、 平常的練習可按拍節進行,即每個模式二八拍(16次)然後換下一個模式,做完全部模式後,再從頭反復。

        E、 放在身前用於做樣板的手既可以是左手,(本文所用)也可以用右手,交替練習效果更好。

        對脊柱的旋搖是借用自身體能進行的一種特殊的自我按摩。其不但能夠強壯腰肌,改善腰肌與脊柱的活動功能,而且能全面矯正脊柱的位置,更能起到按摩脊髓神經和五臟六腑的作用。其效果是其他任何按摩大師與體操所不能達到的,所以說軌跡拳學的脊旋搖(學術上叫身法軌跡)可以稱得上是治療腰肌勞損和間盤突出的最佳處方。

試論太極拳健康與長壽

(貼文:sinny ;出處:洪氏太極網 ;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2006-5-3)
 
        健康長壽是古今中外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成為許多學者以畢生之精力研究的課題。它涉及人類的遺傳學、老年醫學、心理學、營養學等。這裏我想從太極拳與健康長壽的關係這一側面,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促進人類健康長壽是太極拳的重要功能

        一個人能否健康長壽,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兩個:一個是遺傳基因;一個是後天的調攝。前者決定于父母及祖輩,生命一旦落地即已鑄就,本人無法改變;後者則在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就一般人來講,追求健康長壽主要從之方面努力。所謂後天的調攝,又分兩個方面,即攝取生命活動的必需的營養和預防有損健康的各種疾病,想方設法延緩人的肌體衰老的過程。

        如何延緩的人衰老過程?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眾所周知的經驗教訓。早在2000年以前,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出東海去尋找“長生不老藥”,這個故事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但是2000多年來,沒有一個人見到過真正的“長生不老藥”,也沒有一個長生不老之人。事實恰好相反,那些企圖通過服用“長生不老藥”達到長生不老之人,反而由於藥物中毒加速了死亡。譬如唐代的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都是因為服用“仙丹”而死的。曾經風騷一時的唐太宗也是因為服用“延年藥”而一命鳴呼。武則天曾經服用過三年“長生不老藥”,結果也是沒有“長生”。明代的“宮廷秘方”非常馳名,直到現在某些人為了獲得暴利仍在喋喋不休地宣傳它是“萬應靈藥”。事實上當時享用過這些“宮廷秘方”的皇帝,長壽者屈指可靈敏。明朝的16位皇帝,除了最末一代的朱由儉即崇禎皇帝因為丟了江山,於1644年吊死在北京的煤山即現在的景山之外,其餘15位按實足年齡計算,活到60歲以上的只有3人,50歲以上不滿60歲的2人,40歲以上不滿50歲的1人,30歲以上不滿40歲的8人,不滿30歲的1人。可見絕大多數是壽命不長的。

        根據《後漢書》記載,名醫華陀精于方藥,能治許多疑難病症。但他對於養生之道,卻沒有提倡用藥,而是主張運動。他曾對他的弟子吳普說過:運動有助於食物消化,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就好象肩樞不會腐朽一樣。他發明一套體操,叫做“五禽之戲”。他說,如果身體不舒適,只要作一禽之戲,愉快地出一身汗,然後在身上撲一撲粉,就會感到身體輕鬆,食欲旺盛起來。華陀的這個見符合科學道理。

  而今,“真正的財富是健康的身體”已成為世界流行語。世界衛生組織反映了人們的願望,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標。現在看來要實現人類這一願望,困難是很大的。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一年的醫藥費開支就達數千億美元,占美國國民經濟總收入的13%,占全世界醫藥費開支的40%;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仍有3700萬“窮人”缺醫少藥,無法保證享有保健。可見,那些處於第三世界的不發達國家的老百姓,人人享有保健更是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人們會發生疑問:是不是在現在和將來一個很長的時間,人們無法享受到“健康長壽”的幸福生活呢?

  回答是否定的。遵照20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戰略思想,1994年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太極拳修煉大會上,向全世界推出太極拳、靜坐氣功、保健按摩三套中國寶貴的傳統健身方法。1995年第二屆太極修煉大會將推廣三套傳統健身方法譽為人類健康長壽的“百歲工程”。因而在國內外引起極其濃厚的興趣。

  “太極”一詞最出現于古書《易》。相傳這部書是3000年前周文生所著,故又稱《周易》。書中寫道:“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是“太極”是指一切變化的起點,派生萬物的來源。後來的中國曆學者紛紛以此學說解釋世界,表達哲學觀點。如宋代的朱熹提出: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唐代孔穎達、明代王廷相認為,天地未分之前的“渾沌清虛之氣”是太極。宋代的周敦頤則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而動。一動一形,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宋代的邵雍主張“心為太極”,“道為太極”。

    太極陰陽學說在中國哲學、醫學、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流傳著不少神秘色彩的傳說。如傳說12世紀(宋代)一位在武當山修煉的丹士張三豐,在應皇帝召見途中遇阻,夢中由武當山神授以拳法,擊敗了強盜,從而創造了太極拳。也有的說張三豐在修煉中觀察了蛇鵲爭鬥的情形,產生悟性,創造了太極拳。以上說法儘管流傳廣泛,但史料並不確鑿。現有的確切材料是,17世紀中期,太極拳流傳于河南省黃河流域以溫縣為中心的農村。當地對太極拳有兩種說法,一是由當地武術家陳王廷,在民間拳法基礎上創造;一是由蔣發自山西省拜師學藝後傳入。如果從此時算起,太極拳至少已經有350年以上的歷史了(時為明末清初)。有文字記載的“太極拳”一名之由來,可以從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找到。王宗嶽是山西人氏,是武術著作家。清乾隆60年(1736年,迄今260年)尚健在,晚年曾于河南洛陽、開封設館教書,如今,他的《太極拳論》已成為太極拳經典。

        早期的太極拳是健身和實戰並重的。關於太極拳的戰術、技術,王宗嶽的論文中明確指出了是舍己從人,以柔克剛,後發制人,以變制快,以旋轉勝強攻的原則。在健身方面,太極拳吸取了中國古代養生法則,要求心靜體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導,氣沉丹田,從而形成了一種動中寓靜、柔中寓剛、內外兼修的健身運動。如今,陳王廷所創之太極拳已傳到第19代孫,並演化為陳、楊、吳、武、孫等多種流派。而在國內外流行最廣、最受人們青睞的是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的宗師是楊露禪。19世紀中葉,河北省永年縣人氏楊露禪跟陳氏14代孫陳長興學拳,前後三次計18年之久。由於刻苦自勵,得其真傳,練得武藝高強,技藝超群,威震武林,當時有“楊無敵”這美譽。楊露禪學成之後,到北京端王府傳習拳藝。為了適應清王朝貴族到平民各階層的健身需要,將拳法加以改造,減少發勁、縱跳、震足等動作,突出柔和平穩、均勻連貫的特點,使太極拳變成一種人人可練,重在養生的運動。自楊露禪之後,中經第二代傳人楊班侯改小架,楊健侯改中架,到第三代楊澄甫改為大架,遂定型為現在流行國內外的楊氏太極拳大架子。

        楊氏太極拳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沉兼備,剛柔相濟,氣魄大,形象美,因而深受國內外太極拳愛好者喜愛。有人說,中國的太極拳集武術、藝術、醫術為一體,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術園地的一支奇葩,這一評價是恰如其分毫不誇張的。我們都知道,具有5000年光輝燦爛歷史的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積累了數不清的武術門類和健身手段,尤其是近年來,社會上的各式各樣的健身工法、拳法如雨後春筍,向渴望健康長壽的人們推出。但是,許許多多的功法、拳法從炙手可熱很快就銷聲匿跡,人們唯獨對太極拳情有獨鍾,使太極拳在平靜中發展,沒有大起大落。在山西,自從1982年4月4日成立了以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太極拳名家楊振鐸為會長的山西省楊氏太極拳研究會後(後改為協會),太極拳愛好者有了自己的組織。會員由當時的274人已發展到現在的35000多人,基層團體會員(分會)已發展到85個,遍及三晉大地。據瞭解,這是目前國內群眾性武術團體中人數最多,發展最為健康的組織之一。從山西看全國,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廣州、濟南等城市,習練太極拳的人也十分普遍。在國外,日本習練太極拳的人號稱“百萬大軍”,出版了《太極拳》刊物;在歐美、東南亞、澳大利亞也形成了一股“太極熱”。1995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世界太極修煉大會,就吸引了十幾個國家200多名代表前來參加。2002年,7月20至23日,山西省楊氏太極拳協會慶祝協會成立二十周年時,同時舉辦傳統楊氏太極拳第二屆國際邀請賽前來祝賀和參賽的外國友人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意利大、巴西、瑞典、韓國、法國、加拿大、瑞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的拳友就有243名。另外,還來了我國香港特區和臺灣數十名太極拳愛好者。人們不分國籍,不分地區,在“天下太極拳是一家”的口號下,彼此共同切磋拳藝,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人們意識到太極拳確實具有強身健體,開發智慧,延年益壽的功能,而且還具有使世界人民團結起來,促進世界和平的功能。這也正是當代世界千百萬人如此熱愛太極拳的奧秘所在吧。

     第二,太極拳促進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科學機理

        早在200年前,太極拳的古老歌訣中就提出:“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實踐證明,太極拳確實是一項對健身、養生、醫療、美容十分有益的體育活動。

        解剖學告訴人們:人體器官按形態和功能可分為九個系統,即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人體和各個系統,雖有分工,但在劉經——體液的控制、調節之下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地工作,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各個系統或某一系統一旦失去平衡,疾病就會發生,輕者影響肌體的健康,重者使人的生命停止。太極拳對於人體各個系統及其整體有良好的影響,這是它能夠促進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根本。

     1.太極拳對於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習練太極拳要遵循太極拳宗師楊澄甫的《太極拳之練習談》和《太極拳十要》,要求習拳者全身放鬆。所謂全身放鬆,就不僅僅是肢體要放鬆,放展,尤其要求思想、意識要放鬆。思想、意識放鬆的意思不是空洞無物,不思不想,而是要求思想、意識集中,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就使大腦皮層內的興奮點集中於某一區域。根據生理學中的負誘導現象,大腦皮層其一區域興奮的加強,勢必使其他區域的興奮減弱,起到抑制的作用。根據這一原理,經常從事太極拳的鍛煉,可以抑制大腦皮層中某些慢性病灶的興奮,起到對某些慢性疾病的積極康復和醫療作用。

        現代社會是競爭激烈的社會,現代生活的一大特點是快節奏,高效率,許多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身心長期處於超負荷的緊張狀態,勢必會危害身體健康。因為當人們的精神負擔于極限狀態時,血液及內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便趨於消失。這種狀態會持續好幾個星期,直到緊張狀態完全鬆弛才能恢復。正是這一時期人體的免疫力很低,各種傳染病、腫瘤等就會乘虛而入。據美國醫學專家調查發現,有60%的患者所患疾病與生活緊張有關,其中尤以胃腸病、動脈硬化、心臟病、偏頭痛和精神疾病為甚。練習太極拳要求放鬆,思想集中,使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消除大腦疲勞,活躍情緒,恢復神經系統的平衡,從而直接影響內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強,提高了人們對疾病的抵抗力。

     2.太極拳對於循環系統的影響

        循環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管道系統,因管道內流動的物質不同,分為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這裏著重談談太極拳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美國心臟協會稱:患心臟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高血壓、吸煙和血液中膽固醇過多(有的說是膽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過多)所致。根據調查,全美國約有3700萬人得高血壓,約有180萬人患中風,對於2億多人口的美國,這已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據《健康報》披露,中國現有心腦疾病患者8000萬人,70%的人不同程度地喪失了勞動能力,全國每年病亡人數的40.7%,源於心腦血管疾病。

        不難看出,無論歐美和中國,人類的“第一殺手”是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了心腦血管疾病,人們就獲得了更多的健康長壽的機遇。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除了戒煙和調節飲食外,最主要的手段是運動。而太極拳則是最有效的運動項目。因為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勢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用勁如蠶吐絲,綿綿不斷。這種緩慢柔和的運動,會促使血管彈性增加,毛細血管增強,加強心肌的營養,同時使血管神經穩定性增強,更能適應外界的刺激。醫學科學家證實,運動可以增加膽固醇事高密度脂蛋白,(簡稱HDL)它是血液中的良性膽固醇,可以幫助身體除去或減低惡性的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進而減低動脈硬化以至心腦血管梗塞的危險。科學實驗證明,柔和緩慢的運動可以稀釋血液。因此,太極拳對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無疑是理想的手段。

        高血壓的病因,除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症狀性高血壓即某疾病引起的高血壓外,大約90%的患者都是查不出原因的原發性高血壓。一般認為這類高血壓系長期的精神緊張刺激和情緒激動,致使大腦皮層功能減退,導致皮層下神經中樞功能紊亂,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收縮)所致。因此,除了遵照醫生囑咐服藥外,通過練習太極拳,使精神放鬆,恢復神經中樞的功能,使全身小動脈避免痙攣是有效的辦法。據北京運動醫學研究對此觀察,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平均血壓為134.1/80.8mmHg,動脈硬化率為39.5;而對照組一般正常老人,平均血壓為154.5/82.7mmHg,即高壓比練太極拳的老人高出20mmHg,動脈硬化率為46.4%,比練太極拳的老人高出7個百分點。

    3.太極拳對於呼吸系統的影響

        氧是人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成人每分鐘耗氧量至少在0.25立升以上,人體內氧的貯量僅約為1.5立升左右,因此生命活動所需氧氣就只有*呼吸空氣中的氧獲得。吸入人體的氧氣經過肺臟,通過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組織。組織細胞利用氧將攝入人體內的脂肪、蛋白質、糖等氧化分解,產生可供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供給人在勞動及生命活動中應用。與此同時,身體中還會產生二氧化碳,它在人體內不能大理瀦留,通過血液被輸送到肺臟,再由肺臟通過呼吸排除。這是氧在人體內參與生物氧化的正常生理過程。正是這種頻繁的不間斷的呼吸及氧參與能量轉化的過程,才維護了人體生長發育和代謝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病人缺氧的情況。此外,工作繁重,學習緊張,生活節奏加快,均可造成缺氧。缺氧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輕者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思維難以條理;重者頭痛噁心,嘔吐,四肢動作欠協調,意識喪失,血壓下降,甚至死亡;慢性長期缺氧,表現為疲乏無力,心煩急躁,可帶來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損傷。

        對缺氧者可以使用氧保健,如氧吧、氧亭,微小型攜帶型制氧器,等等。但是最有效的補氧方式是堅持鍛煉。太極拳要求採用腹式呼吸,呼吸保持深、長、細、勻,並且與動作協調,這就使呼吸肌(橫膈肌和肋間肌)得到很好的鍛煉。長期習練,可以加強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這樣,當人們負擔較重的工作時(如負重、爬山),只要調整呼吸深度,就不會感到“上氣不接下氣”了。同時,由於腹式呼吸,使橫膈肌的運動範圍增大,使胸腔的體積變化增大,腔內的負壓和腹壓變動也就增大,使下腳步的靜脈血更快地回流心臟,從而加快了血液迴圈,促進了新陳代謝。

    4.太極拳對於消化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活動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腰的轉動幅度大,帶動胃、腸、肝、膽、胰作大幅度轉動。同時,深、長、細、勻的呼吸,橫膈肌活動範圍的擴大,對於肝、膽起按摩作用,可以消除肝臟淤血,改善肝功能,甚至治癒肝炎等疾病。同時,加強胃腸的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進而改善整個消化系統,治療胃腸方面的慢性疾病,效果非常明顯。

        習練太極拳,要求舌頂上頜,此時津液頻生,徐徐送入丹田,對於助消化、養容顏都有好處。正如養生秘訣所云:

                                             津液頻生在舌端 尋常咽津在丹田,
                                             於中暢美無凝滯 百日功靈可駐顏。

  實踐證明:太極拳采腹式呼吸,兼咽津液,則使人精氣常留,顏色不槁,青春常在,病痛解除,步履矯健。

    5.太極拳對於運動系統的影響

  人老從腳上開始。許多老人說自己老了,口頭禪就是“腿腳不靈便”。這就說明,腳這一人體的運動器官之一,是一個奇怪的器官,它雖然被人們踩在下面,但卻與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不能小看一雙能動隊體全身206塊骨頭中,一隻腳就有26塊;它還有33個關節,20條肌肉,100多條韌帶。更令人驚訝的是,《黃帝內經》就曾記載了中國古代傳統醫學有觀趾法,即通過對人的一雙腳的觀察來診斷人的健康與否。現在臺灣有國際(吳)若石健康研究會。這個研究會研究人們的兩足與健康的關係,新加坡吳星瑩據此編了一本書叫《足道養生》。(《中國人口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作者認為,足部本身是一個小宇宙,每一個細胞也是一個小天地。通過足部反射區的按摩,刺激位於足部的神經末梢,能對細胞之活動產生重要及直接的影響,也影響人體各組織系統的活動,甚至消化吸收、生長發育、內分泌、胃腸蠕動、神經反射、生殖等功能。簡言之,即通過足部反射區之按摩,使神經系統得到調節,從而達到體內各器官系統之功能平衡。

        腳的狀況標誌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人到中年,步履開始蹣跚,行動也漸遲緩,特別是現代人物質條件好,交能方便,步行機會很少,腳趾活動的減少已成為許多“文明病”的原因。

        除了腳,運動系統最主要的器官之一就是膝關節。人在40歲左右,肌肉開始萎縮,與膝關節有關的肌肉力量也弱化。由於重力作用,膝關節上下關節面上的軟骨遭到破壞,關節間隙狹窄,骨刺形成,有時還有關節積液,即發生了退行性關節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關節老化。

  人在走路時,膝關節要承受相當於2至3倍體重的力量,上下臺階時更要大些。如果是已經發生病變的關節就會產生劇烈疼痛。疼痛時使人不願活動,而活動減少又會使肌肉進一步弱化,肌肉弱化又促進關節進一步老化,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

  太極拳要求分清虛實,步法穩健,動作輕靈,邁步如貓行,對運動系統尤其是膝關節、雙腳的骨骼、肌肉、韌帶是很好的鍛煉。如果按照足道養生闡述的觀點,我們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要求腳踩湧泉,經常是獨立支撐全身,對雙腳反射區是一種良性刺激,因此,不僅可以鍛煉有力的下腳,提高關節、韌帶的靈活性、柔韌性,而且對全身其他臟腑等組織也會產生良好作用。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中國太極拳之類的鍛煉方式有助於加強老人雙腿的穩定能力,降低因為摔倒而受傷的可能性。這一發現是基於從美國8個治療中心為老年人計畫的鍛煉項目獲得的結果。這些持續時間從10周到9個月不等的項目分別涉及舉重、肢體伸展、耐力和平衡訓練等內容,參與者隨後接受最長達4年之久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參加鍛煉的2328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減少了大約13%。而這些鍛煉形式中,太極拳效果最好,年齡至少在70歲以上者摔倒的可能性下降了25%。

  就美國老年人而言,摔倒是其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大約30%的65歲以上的老人一年至少摔倒一次,其中10—15%的摔倒過程會導致股骨或其他部位骨折,進而促使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惡化甚至死亡。

  科學家們指出,比較之下,動作舒緩,注意平衡的太極拳或許能幫助老年人意識到自己的體能,靈活和耐力的極限,使其在行動中更為小心,達到防止摔到的目的。

  綜上所述,太極拳對於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運動系統等均有良好的防病治病的作用。對於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只要長期堅持習練,就可以使少年智慧超群,青年人朝氣蓬勃,老年人煥發青春。人們歷來都說:“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變了,由於社會進步,生活改善,再加上堅持修煉太極拳,就有可能變成:“七十古稀不古稀,八十還是小弟弟,九十賽場去比武,百歲擺設壽星宴。”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太極拳對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也非常靈驗。我們可以從觀察到大量事例證明,凡是長期堅持習練太極拳的人,絕大多數舉止沉穩,性情溫和,談吐不俗,氣質高雅。我們說太極拳是身心兼修的高級典雅的文化活動和健身運動,這是多少代人通過實踐總結的經驗之談,不是一句空話。

楊祿禪談拳

(貼文:wxixw   2006-5-3;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當年,楊祿禪在京城名聲很大,經常有武俠前來拜訪。一天,楊祿禪正在靜坐,忽然來了一個和尚。楊祿禪親自到門口去迎接。只見和尚六尺多高,魁梧壯實。和尚向楊祿禪拱手並表示敬意。楊祿禪也很謙遜地表示答意,請和尚客廳相敘。

突然,和尚出拳向楊祿禪當胸打來。楊略一含胸,用右掌抵擋和尚的來拳。只見ê和尚像閃電一樣跌出,一直跌到屏風後面,好像是被重拳所擊。過了好一會,和尚才緩過氣來,向楊師稱謝,說:“和尚鹵莽,請原諒。”

楊祿禪請他坐下,攀談之後方知和尚名叫清德,是少林武僧。

和尚提出許多問題,問:“剛才,我乘您不備突然襲擊,怎麼不能得逞?”

楊祿禪說:“刻刻留心也。”

又問:“您出手怎麼這樣快?”

“發勁如放箭也。”

和尚說:“我雲遊好幾個省,從來沒有遇到像師傅您這樣武藝高超的。”和尚又向楊祿禪請教太極輕靈的奧妙。

楊祿禪沒有回答。此時只見一隻燕子飛進簾內,低低地繞近身邊。楊起手一抄,向和尚說:“這只鳥經過訓練,馴服於人,可以跟它玩玩。”說完,右手托著燕子,用左手撫摸它,然後讓燕子飛走。燕子振翅欲飛,楊祿禪的手掌稍稍地忽隱忽現,燕子不能飛去。這是因為無論何種雀鳥,一定要先用腳蹬勁,才能起飛。燕子的腳沒有著力的地方,只能撲伏撲伏。楊祿禪又撫摸小鳥,再讓它飛去,鳥仍是不得飛走。如此反復三四次。和尚非常驚訝“這是什麼神術呀?”

楊祿禪笑著說:“哪里談得上神術。太極行功稍為長久一點,達到通體輕靈,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落,就能像這樣子了。”

和尚信服得五體投地,留下來談了三天方才離去。

2006年4月16日 星期日

2006傳統楊式太極拳邀請賽

    2006傳統楊式太極拳邀請賽4月16日於天水圍體育館舉行,當日120人進行比賽,賽事有男女子組、老人組及團體組。分別有傳統楊式太極拳、太極劍、太極刀等項目。

    北區青苗太極拳會派出11位學員參加是次賽事,中其九位學員(何金英、馮彩屏、杜娟、黃素芳、陳燕萍、袁雪英、周芷筠、李雪君、廖志忠)都獲得優異獎項成績。




2006年4月6日 星期四

洪均生先生誕一百周年紀念暨首屆全國洪式太極拳論壇通知

洪均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
《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文集》首發式
暨首屆全國洪式太極拳論壇
   

2006年是太極拳大家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洪先生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先生的武學思想和由他所創造的洪式太極拳留給後人,並產生巨大影響,促進了太極拳技擊的發展。是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召開紀念洪先生的會議,並對其品德、武學進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次論壇是既2005年5月2日首屆全國洪式太極拳研討會在濟南召開之後的一大盛會,開創了洪式太極拳有史以來,各地二、三、四代傳人走到一起交流拳藝、研究洪均生太極文化之先河。目前,新老洪式太極拳家、洪式太極愛好者和太極文化研究者們,都期盼著召開紀念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及研討會的再次召開,深入研究洪均生武學,以適應新時期洪式太極拳發展之需要。

為了滿足廣大洪式太極拳愛好者對洪均生太極拳法的渴求,弘揚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繼承與發展傳統太極拳理法技術,以科學態度支持、引導和進一步開展群眾性太極運動,根據目前洪式太極拳廣泛傳播、走出國門這一形勢。在洪均生先生大弟子何淑淦先生、蔣家駿先生、劉秀文先生的支援下,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策劃了“洪均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文集》首發式暨首屆洪式太極拳論壇”。(本次大會乃第一屆全國洪式太極拳研討會的延續)。這次大會,得到了菏澤市體育局和武術協會的大力支持。

此次研討會既是紀念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會議,具有歷史意義;同時,又是在新的國際武術發展形勢下,具有深度和新意的洪式太極拳、太極文化研討、交流會。本次研討會是洪式太極拳界的一次大聚會、大檢閱,使各地洪式傳人能在一起參與研討洪式太極拳的發展、繼承;洪式太極健身的有關理論、技術、實踐及相關問題。


一、主辦與協辦、承辦單位:

1、主辦單位: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會。

2、協辦單位: 菏澤市體育局、菏澤市武術協會、國際中國功夫總會、香港《中國功夫》雜誌社、《武魂》雜誌社、《武林》雜誌社、《洪式太極網》、《太極網》、《博武網》

3、承辦單位: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會。


二、舉辦研討會的時間與地點


時間:2006年5月6日,會期一天。


地點:山東省 菏澤市。

三、目的、主題與特點


目的:

1、紀念洪均生先生,緬懷先生品德,研究其武學思想。

2、通過研討交流,科學認識洪式太極拳的完整體系;

3、明確洪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流派的區別與特點;

4、認識洪均生先生武學實質與現代價值;

5、以洪式太極拳為紐帶,增進洪式傳人及武術界同仁的友誼。

6、通過這次活動擴大洪式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影響,提高洪式第二代傳人的知名度,推出一批德才兼備、實力雄厚的第三、四代傳人,打造洪式太極拳的“名人工程”。

7、為二、三、四代傳人錄製拳法演示錄影,製作洪式拳法展現光碟一套,具有歷史意義。


主題:

1、懷念洪均生先生,解讀其武學思想。

2、洪式太極拳的概念;

3、對洪式太極著法(掤、捋、擠、按、采、&#25362;、肘、*)的理解和體會;

4、洪式太極拳健身的作用及價值;

5、研習實踐洪式太極拳打手理論技術的心得。

6、練拳與擁有良好生活習慣及健康之間的關係與探討。

7、洪式太極拳的傳播(各地的發展及現狀)

8、洪式太極拳發展的方向(套路的統一與規範)

9、洪式太極拳產業化的研究

10、紀念文集的發放及討論、展示洪均生先生的親筆書法作品及研究成果


特點:層次高,本屆研討會的層次之高,主要表現在:

1、研討會邀請一批具有實踐經驗的洪均生先生親傳弟子,以及一批具有實力的第三、四代名師,研究洪式太極拳技擊與健身的關係,研究洪式太極拳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2、應邀參會的洪式太極拳名家,是主辦方經多年對洪式太極拳發展實際狀況的深入瞭解、掌握而定,是現階段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洪式太極拳承傳者。他們代表洪式太極拳在各地所具有的影響號召力:

3、具有洪式太極拳武術屬性、健身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代表性;

4、具有研究探討洪式太極拳的深度與專業權威性。

四、研討會論壇形式:

    1、洪先生親傳弟子講述自己對洪式太極拳的研究心得及練拳體會,演練拳械,演示實用法(推手、散手);

    2、第三代、四代傳人代表講述練拳心得及演示洪式拳法和推手;

    3、各地所掌握的洪式太極拳功法、技術的演示、比較、交流;

    4、洪均生先生所傳弟子各地代表安排學生展示自己所掌握的洪式太極拳術,並作推手、散手等講解和交流。


五、參會人員:


1、洪均生先生國內外著名弟子、第三代著名人物及各地傳人代表 ;

2、各地洪式太極拳社團組織;

3、各武術雜誌及武術網路媒體等。


六、參會要求:


     有意參會學習與觀摩者,請與承辦者聯繫,歡迎諮詢、索取資料、辦理報名及相關手續。(注:未辦理相關手續者,主、承辦方不予接待參會。)


 七、聯繫方式:


參會代表可通過電子郵箱、傳真、電話或信函與承辦者聯繫。


郵箱地址:lizhujun19@163.com


電話:0530-6689351(小靈通)


信函:山東菏澤學院體育系   李駐軍    郵編:274015



                           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會


                    二00六年四月六日
 



2006年2月12日 星期日

第四屆香港國際武術節

    北區青苗太極拳會會長黃麗嬋女士於2006年2月12日,參第四屆香港國際武術節比賽中獲得“楊式太極劍”第二名、“洪式太極拳”第三名等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