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greenfieldtaiji.com】【博客:greenfieldtaiji.blogspot.com】【電郵:greenfield_tai_ji@yahoo.com.hk】
拳會動態    |     拳會網頁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打手歌》

(貼文:君子不器;2008-3-12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打手歌》是歷代前輩拳家潤色修訂的結晶。《打手歌》各個不同的版本,用詞造句各有優劣。個別詞句由於歷史和方言的原因晦澀難懂,究竟應該如何正確解讀?“引進落空”一句中,“引進”應該分開理解,即“引”是“引”、“進”是“進”。對《打手歌》的語句次序作適當調整,有助於對太極拳的理解。

《打手歌》歷來為太極拳家所重視,奉為太極拳推手的圭臬。確實,《打手歌》言簡意賅,僅僅幾句話就把推手的要領進行了高度概括,便於吟誦,不斷領會。但是由於流傳的不同,其文詞各有不同,從而對其理解、通釋也各有不同,令人費解、誤解的地方也很多。今根據幾種主流版本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利用最新發現的河南博愛縣唐村所傳家譜等資料,對這篇重要的太極拳文獻做一個比較和考辨。

《打手歌》廉讓堂本為七言六句:“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陳家溝《兩儀堂太極拳譜》傳抄本《打手歌》為七言四句:“擠掤捋捺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撥千斤。”

陳子明《陳氏拳械彙編》有《擠手歌訣》為七言六句:“棚(捋)擠捺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攻擊,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粘隨就屈伸。”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有七言四句俚語:“掤捋擠捺須認真,引進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隨敵難近,四兩化動八千斤。”

以上除第一種為清乾隆時王宗嶽所傳外,其他三種皆為陳家溝所傳。

2005年河南博愛縣唐村李姓家族在修訂家譜過程中,意外發現其李氏九世祖李仲、李信與陳家溝陳奏廷為姑表兄弟。陳奏廷即為著名太極拳史專家唐豪所考證的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他們姑表三兄弟曾在懷慶府河內縣(即今博愛縣所在地)的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共同拜師學藝。其康熙朝《李氏家譜》中的原文為“九世公諱仲、諱信,結陳溝姑表陳公諱奏廷,三表兄弟太極門拜師結義,樹志文武,競功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由此可見,當初三兄弟已經明確創立太極養生功,而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均為“練傳”。這表明“十三勢”傳自幹載寺、三聖門、太極宮(需要說明的是,在李氏的家譜和拳譜中,“功”與“拳”作為武術和養生術的名稱是可以互換的。比如,無極養生功,也可以叫無極養生拳)。

在搜集家譜資料過程中,編輯者李立炳還在唐村李氏第十八世李立朝處得到了已經有些破損的手抄本《太極拳論》《打手歌》等文獻。李立朝家藏的手寫卷《打

手歌》為七言六句:“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聚力來擊咱,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空落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其後還有小記一段:“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簽署的日期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講于唐村講武堂”,署名為李鶴林。李鶴林為唐村李氏第十二世,是李岩的曾孫,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就是王宗岳自稱門弟,于乾隆五十八年為其題寫“武元傑第”匾額祝壽的主人公。這裏簽署很清楚,是李鶴林“講于講武堂”,就是說《打手歌》的作者不是李鶴林,當然更不可能是王宗嶽。

另外據《李氏家譜》所載之《打手歌》為七言八句,其全文為:“搠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空落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形觀耄耋能禦眾,剛柔快慢自有為。”

由此可以推斷,所謂《打手歌》的原始版本實際早已存在,應該是從千載寺陳李姑表學拳時就有了。另外陳李兩家,自李岩即李信、李仲兄弟加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後,為了避嫌就斷了來往(正統觀念農民起義軍是賊,《李氏家譜》中自己也稱“闖賊”)。李家將這段歷史深埋在家譜中密不示入。李仲之子,即李信的繼子李元善在修譜時特意提出:“謂明末吾族門九世李公諱仲、諱信、諱牟、諱棟、諱友,皆誘入闖賊謀主數將,族裔誠祀之所事,避談籍譜,勿傳揚焉。”所以兩家太極拳術的交流只能在陳王廷、李仲、李信這一輩,最多也就是再晚一輩而已。也正因為如此,太極拳才有了兩個不同的發展脈絡。只是在流傳過程中陳家溝與唐村有了不同演繹。即使是在同一處,也有了不同版本。唐村的流傳,到了王宗岳時最後兩句也有了不同版本。從而證明了民國時期著名太極拳學者、郝月如的學生張士一先生認定《打手歌》在《太極拳論》之前,確為不移之論。查《太極拳論》中有“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一段。其中“四兩撥千斤”明顯是引用自《打手歌》。所以可以確定原始版本的《打手歌》早就存在;從而也可以斷定不同版本的《打手歌》,毫無疑問是歷代拳家修訂潤改之作。

陳溝與唐村的不同流傳還表現在個別字詞的使用上。陳家的幾個版本都是叫做“捋擠捺須認真”,唐村的版本包括王宗嶽所傳都叫做“捋擠按須認真”。“捺”讀作納,讀音和寫法都與“按”完全不同,但字義相同。例如“按捺不住”。

比較各版本文義的異同,可以看到其演化的痕跡,對於加深理解《打手歌》確實很有好處。



  第一句基本沒有分歧,兩儀堂本字詞次序有顛倒,無甚大礙,疑為謄抄筆誤,不作討論(關於“棚捋擠按”技擊含義的具體解釋,將在分析“十三勢”的文章中專門討論)。

  第二句一作“上下相隨”,一作“周身相隨”。這兩句雖無大不同,但是細究起來,“周身相隨”更為確切。“相隨”主要指上下,多數情況“隨”不好也是指上下而言;不過這樣說忽略了左右相隨等情況,不能完整表達“氣遍身軀不稍滯”“一動無有不動”“周身一家”的整體要求。仔細推究應該說“上下相隨”是初步功夫,“周身相隨”是目標的功夫。“周身相隨”的意思表達得更為縝密。

  第三句一作“任他巨力來打我”,一作“任他巨力人來打”,一作“任他巨力來攻擊,一作“任他聚力來擊咱”。四種說法文義一致,而用詞該動最多。“任他巨力人來打”一句,閱讀起來比較拗口,似不太可取。新發現唐村李鶴林本“巨力”作“聚力”,略有不同;“來擊咱”,王宗嶽本作“來打我”,更為通用一點,不能確定是否為王氏所潤改。

  第四句大多作“牽動四兩撥千斤”,唯有陳鑫本作“四兩化動八千斤”。這一句為太極拳的標誌性口號,以至於“四兩撥千斤”已經成為了婦孺皆知的成語。人人都知道這就是以弱勝強、以小搏大、以巧破千斤的意思。“牽動”一詞往往被省掉,這個詞語確實有點怪異。究竟由什麼來牽動四兩勁呢?應該說是心意,調動四兩內勁;也許是“調動”太刻意了吧,所以古人用牽動,似乎是要表達這四兩勁也不是自己發出來的,而是被人牽引出來的。不過這句話的關鍵字應該是“撥”。四兩勁怎麼就能勝過一千斤?奧妙就在這個“撥”字。就其本意來說,“撥”是用橫向的力量把直來的力往兩邊驅趕。因為不是直接與來力對抗,那麼就能以小力破大力了。但是這樣的理解還是粗淺的,因為一般學習太極拳的人都有體會,這種“撥”還是硬力,有時候甚至還撥不動對方。可見“撥”在理解和指導太極拳拳理拳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陳鑫本改成了“四兩化動八千斤”。“化動”更準確地揭示出了小力與大力之間的轉換過程。“化”有引化、轉化、消化、變化之意,總之不是硬撥,即使用很小的力量,哪怕是四兩,硬來也是不對的。顯然陳鑫本更勝一籌。也可以理解為“撥”就是在千斤上再加四兩勁,這雖然有助於對以弱勝強的理解,但是終究還是不能明白準確地體現太極拳內勁的運用。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在推手中對“撥”總是無法掌握、產生很大的誤解就是明證。

  第五句一作“引進落空合即出”,一作“引進落空任人侵”(陳鑫本為第二句)。“引進落空”都沒有異議,這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李亦佘轉引“昔人雲: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可見引進落空是太極拳以弱勝強、力量轉換的前提和關鍵所在。一般解釋以為“引進”就是把對方的力量引過來,這是不準確的。其實古代漢語中多是單音詞,“引進”應該分開理解,即“引”是“引”,“進”是“進”。引是順著對手的力量,把它引向*近自己的一邊,並使之落空,注意不是引到自己身上。進是敵退我進,順著對方的力量向前,並使之落空。否則,“只有‘引’才能落空”,就成了一偏之見,不合進退顧盼、左右逢源之太極拳理趣。在實際操作中,就會變成片面的只能在對方進攻的時候才會化,而當對方引我時,我就不會化了。這是不恰當的。總之,無論是“引”還是“進”,均須使對方的力量落空方能奏效。

  “落空”也很重要。不能使對方力量完全落空,就有被對手乘機反擊之虞,而且自己也要花費更大的力量才能撥動千斤,“四兩”勁是遠遠不夠用的。既要完全“落空”,還要防止“丟癟”,功夫全在自身的松靜上。這又從“用”回到了“體”上(這個話題說來話長,此處只能按下不表)。

   “合即出”這個說法非常費解。如何才是“合”?誰跟誰“合”?都是不好理解的問題。筆者認為前面既然說是引進落空,當然是指交手雙方無疑。所以此處的“合”,也應當是指交手雙方,而不是指自己要如何內三合、外三合(當然這也是要做到的,只是此處不是就此立論)。那麼交手雙方如何才是“合”呢?兩個人搭手接觸就是合嗎?回答是否定的。必得是以我的太極內勁與對方的力量形成陰陽互動的關係,同時形成得機得勢的優勢地位才是所謂的“合”。也就是《太極拳論》所謂的“粘”。“引進落空”之後的“合”就是“我順人背”。那麼此時就可以發勁了——所謂“合即出”。也可以理解為,一旦通過“引進落空”跟對手合上了,就要立即把對方發放出去。《楊氏傳抄老譜·太極平准腰頂解》也有“合則放發出”一句,可作為旁證。

  也有人把“合即出”解釋為“合就是出”。筆者以為未為允當,因為如此一來,上下文的語氣和意思就不順當了,似有未盡之意,讓人越聽越糊塗。

  陳鑫本作“引進落空任人侵”,是作為全首歌訣的第二句,與其他版本不同。這是比較奇怪的,但是從文義上看又似乎完全能讀得通。其前句為“掤捋擠捺須認真”,即四正手每個都要搞清楚,都要能真正做到引進落空,才能隨便侵犯都不怕。經過仔細比對卻又發現,此句文義還是與“沾粘連隨”更為貼近,即“沾粘連隨”是“引進落空”的基礎;“沾粘連隨”是前提,“引進落空”是結果。這兩句先後次序明顯顛倒了,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

楊氏太極拳中的¨腰”、¨胯”、¨肩”

(貼文:sinny  2007-12-27;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轉帖]:

        在楊氏太極拳中,稱“腰”為“中盤”,“胯”為“下盤”,“肩”為“上盤”。“三盤”,以“中盤”為主宰,融為一體。“下盤”(胯),也叫“底盤”。“底盤”要穩住,放平,放正。

        只有“底盤”穩住平正了,軀幹才能中正直豎,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樣,底座穩住平正了,石碑才能豎得正直穩當,不致歪斜傾倒。

        太極在盤拳架時,“底盤”始終要穩、平、正,怎樣才能做到穩、平、正呢?在總體上講,就是要遵循太極拳的要則理法,只有依照太極拳的規矩,才能成就太極拳的方圓。說得具體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勁”時,要“開胸、開背”(含胸拔背),“肩”要放鬆,“肘”要曲墜,並側重“開背”,以氣下,這時氣就下沉“丹田”;“頂勁”時,也要“開胸開背”,“肩”要放鬆,“肘”要曲墜,並側重“開胸”,以神提,順項貫頂,虛靈之氣形成,或者說,“虛靈頂勁”形成,這裏說的“頂勁”不單指頭部,而是從胯(底盤)以上皆要神提,經腰而上,順著脖頸,貫至頭頂。頂勁時,沉勁不丟;沉勁時,頂勁不失。上下有股對拔對拉勁勢,使得軀幹直豎中出現一種空靈憩適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覺。

        至於為什麼要在“沉勁”時側重“開背”、“頂勁”時側重“開胸”呢?這是由於人們在後天演變出一種拙力,就是這種拙力導致軀幹形成病態——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隨著年齡的增長,凹凸形狀越來越大。“開背”,是在糾正凸背;“開胸”,是在糾正凹胸。“背開胸開”了,胸、背就都平正了,內氣就能通順了,這樣,就能有效地增進軀幹的直豎。軀幹直豎了,也相應驗證了“底盤”是穩平正的。“底盤”和軀幹都穩、平、正了,“平送腰胯尾閭垂”才能成為可能。“底盤”穩、平、正了,兩腿就會被帶動得順勢靈便,氣感充盈;“邁步如貓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腳底似“植地生根”的感覺也就出來了。

        “上盤”(肩),要松沉:在盤拳架時,“上盤”(肩)始終要松沉、虛腋,與“肘”相隨,與“頂勁”配合,與“開胸開背”協作。

        “肩”要松沉,就須“虛腋”,不“虛腋”,雙臂就會貼著軀幹,僵硬勁去不掉,使得內氣受阻。肩的放鬆,須與肘相隨;肘的曲墜,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達到松沉境地。尤須注意的是,要與“頂勁”配合,與“頂勁”配合起來,才能體現出輕靈勁勢,否則,就會導致“上盤神不頂,一身難輕靈”的毛病。這裏,要特別留神,“頂勁”時,“肩”不能相隨俱上(相隨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習慣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曲墜,勁向底下,這樣,有頂有沉,有上有下,對拔對拉,就出現一種伸展虛靈勁勢。再就是與“開胸開背”協作好,因為,兩臂與胸背相連,與“開胸開臂”協作好,可增大兩臂的靈活性,增強兩臂的氣

        感;在與“開胸開背”協作,並側重“開背”的同時,結合“頂勁”,“拔”背(一種勁道)的感覺,就明顯地出來了。這些與肩直接相關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上盤)的作用就發揮得越充分。

        “中盤”(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腳皆由這裏帶動。

        上行——腰(中盤)帶肩(上盤),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手掌達於指尖;下行——腰(中盤)帶胯(下盤或底盤),胯帶膝,膝帶踝,踝帶腳掌達於腳趾。可見,“上、下盤”皆由“中盤”帶動,“中盤”在“三盤”中,居主宰地位。老論喻腰為“纛”、為“車軸”,這樣比喻是很恰當的。士兵的作戰行動,必須服從司令部的號令;車輪的轉動,必須先有車軸轉動的帶動。可是,人的四肢拳腳動作,在後天背離了“力源”,養成自動、直動的不良習慣,已成積習。因此,短時間不易進入太極“力道”裏去,這是要有個思想準備的。在學習中間,不可道道聽塗説,不可自作聰明,要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要則理法鍛煉,尤其要嚴格納入被腰脊帶動的狀態,即四肢拳腳不可直接出動,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劃,不可零星亂動;並且,腰脊的帶動必須本著太極拳腰脊的規範來,而不是人們習慣上理解的那種腰的帶動。如此,才能逐漸體現出太極輕、柔、綿、纏的勁道與腰的奧妙功能和獨特感覺。“底盤無腰換,進退如拌蒜”,“順項貫頂”起自腰,這是前輩們用反證經驗來說明腰,即“中盤”的作用。可以說,處處是腰,腰無處不在。所以,太極先師們指出:“命意源頭在腰際(脊)”,“刻刻留心在腰間(脊)”。

        談到“中盤”,就自然聯繫到“肘”,因為,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肘”離“中盤”最近。二者,密切相關,互相協作,是內裏與外面、手臂與周身相合的關鍵之處,因此,要求——肘要曲墜,意向中盤。“中盤”合乎要則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綱就抓住了。

        “三盤”在動作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內氣的運行。要說明這點,還須接著前面提到過的一句話往下談,這句話是:“這時氣就下沉丹田”。當丹田之氣達到一定程度,就向外彌散——向下,經襠沿兩腿內側至湧泉,再由湧泉順兩腿外側而上至胯;向後,即向丹田背後彌散,再及兩旁,與由下而上之氣會合,共同形成“胯氣圈”。“胯氣圈”之氣上行至腰,形成“腰氣圈”。“腰氣圈”之氣上行至肩,形成“肩氣圈”。“肩氣圈”之氣再繼續運行,彌散至兩臂及雙手。這樣,“三盤氣圈”都形成後,就“氣遍全身不稍滯”了。

        “三盤”及其相關部位的要則理法體現得越充分,動作就越得體,氣感就越酣暢。這時,可以說就達到了練意、氣、神的階段了,盤起拳架來內裏的意味就濃厚了,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會有舒服的感覺,這與單純的比劃個拳架的所謂的太極拳完全是兩碼事兒。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王宗嶽《太極拳經》完全注釋

(貼文:老翁;2007-12-17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注釋]太極:太極本為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此處指太極拳而言。無極:宇宙天地萬物誕生前的虛空、靜寂、混沌狀態。此處指太極拳演練前準備階段時的狀態。此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無念無欲無求,無持著的虛空狀,謂之無極。無極動而生陰陽,陰陽蒙發而生太極。未動之時動靜、陰陽剛柔、進步、開合已悉數寄寓其中。可為萬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是動靜的機樞所在。

動:指物體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間中移動。

靜:保持或維持物體原有的位置。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為太極的樞紐機關。太極拳行功時,於動中存靜意,於靜中寓動機,靜極則動,動極則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原文]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注釋]太極拳當行功時,各個姿勢一動一靜之間前後、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所以說動之則分。其相對靜止狀態,其動作、肢體無運行軌跡可指,陰陽虛實具在其中,此謂靜之則合。以發力狀況講我動時將敵力分化,不能直達我身,敵勁落空後稍靜我勁合而渾整,即刻發放。所以能“後發先至”。


[原文]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注釋]過:逾越。及:到達。隨:順隨。就:即、去、薄近。過與不及都是失中。失中則陰陽勝衰失衡,就不能合。運勁過則生頂抗,不及則有丟、偏。要作到不即不離,就應當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不要一成不變,不要固執己意。初學太極拳的人容易犯“過”的錯誤,稍懂勁後則常失之“不及”,學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注釋]人:指敵方。剛:剛猛有力。柔:柔順,不抗勁。走:化敵來力。柔以承之,變化敵力方向,不為所制,叫走。順:得機,得勢,自由便利。背:不得機勢,行動不自由便利。粘:取制敵人之力。當敵手用剛猛暴烈的力時,我只有順應其勢,如以膠著物,物我合一,應勢取勝。此之謂粘。


[原文]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注釋]這一段講的是在與敵交手時,自己動手的急緩速度應隨對手的變化而變化。敵手運動速度快而我應對緩慢,則反應遲鈍,必被敵所制。敵勁尚未運到,我過於急噪,搶先發力,往往不能有效節制敵手,敵反而有機可乘。這些都是應著力克服的弊病。在與敵交手中,雖敵方動作千變萬化,但只要我能與之急緩相隨,便可純任自然,無絲毫的凝滯,定會勝券在握。


[原文]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注釋]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參天之木起於毫末”。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習練太極拳,往往欲速則不達,必須循序漸進。所以習練太極拳的人,首先要從模仿師傅的姿勢開始。姿勢正確後再求勢與勢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套路熟練。著法熟練後再行實踐,學習各招勢的實戰用法。如能使用得當,敵不落空,才算著熟。著熟後以推手驗之,以求懂勁。研究對方動作輕重緩急,及方向、大小、作用點。久而久之便會由微懂而至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才算得上真正懂勁。懂勁後不求用勁,而勁自合,逐漸達到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禦就到了神明的階段。這樣層層遞進,階階高升的過程,沒有數十年的純功是難以達到的。




[原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注釋]頂:囟門,小兒初生時,此處骨軟未合,會隨呼吸顫動,道家稱上泥丸宮,藏神之府。道家上田練神。練太極拳者主張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精神和肉體同時得到修煉。運動時務使頂上圓光虛靈。頂為全身綱領,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遂,動作起來全身一致,左右前後都不會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慮。

丹田:此處指下丹田,據筆者考據下丹田在臍後腎前,其正確位置處於百會與會陰的連線和神闕(肚臍)與命門(腎臟)連線的交點上。常用深呼吸使氣歸於此,自能神旺氣足。《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都講的是吐故納新。歸根複命,長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者沉氣於此則屹立不動。氣沉時應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要用力憋氣,使小腹外鼓,如若不慎會導致腸疝等不可不慎。


[原文]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注釋]偏、倚:都是失去中正。藏:隱匿;現:顯露。忽隱忽現神明難測。外指身體姿勢,內指神氣運勁。神氣意力全身貫徹。無過不及,忽隱忽現,令人不可捉摸。虛頜頂勁、氣沉丹田須含活潑之意,為自然之趣,過於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呆板,運勁不能虛靈,所以要忽隱忽現。


[原文]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注釋]杳(yao):不可捉摸。此二句承上文而言。進一步解釋忽隱忽現之意。與敵接手後覺左邊重,那麼我左邊與敵接觸之處,即變為虛,使敵感到杳然不可捉摸,隨其意而變化,不可稍有頂抗,如此虛實易位使其處處落空,而莫之奈何。右邊亦然。虛與杳同義。


[原文]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注釋]仰:提升、拔高。俯:下降、按壓。交手時敵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捫天,使敵難攀。敵欲壓我使下,我即順勢而下降,如探深淵,敵反失其重心,因勢變遷,潛移默化,存乎一心。


[原文]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注釋]我前進擊敵時,敵差順領我勁,我則長身以隨之,使其無可退避。敵乘勝前進時我即收縮後退,使其追之不及,力到盡頭。自不再得逞。太極拳以柔靜為主,但不是一味避讓,而是以退為進,以退為攻。全在因勢利導,不必拘泥。


[原文]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注釋]羽、蠅蟲都是份量極輕的。加:增加;著:附著。言練太極拳進入高級階段的人感覺極其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即就是輕如羽毛,如蠅蟲,稍近我體就會立即有知覺,馬上做出避害趨利的動作,而不容一羽,一蠅蟲附身我體。“守靜篤,致虛極”方能寂能不動。非經久鍛煉,肢體軟靈,感覺異常靈敏,難以達到如此境界。


[原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注譯]《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又曰“善攻者敵莫能禦之,善守者敵莫能攻之”。精於太極拳術的人,因能虛靜而陰陽相合;因感覺靈敏而能剛柔相擠。敵方任何一個微小動作我都瞭解在胸,而我行動意圖敵方卻渾然不知。拳術家所向無敵都經由這一途徑。


[原文]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注譯]斯:代詞,此這。斯技:這種技藝,泛指各種門類的拳術。意為:就武術而言,門派種類很多。流派不同,當然姿勢也各有區別。但除太極拳外,其他拳術都特別重視力量與速度的訓練。以壯欺弱,以快打慢。而不求懂勁、輕靈、以靜制動等決。


[原文]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所為也

[注譯]力氣大的打贏體弱乏力的,身手敏捷的打敗反映遲鈍的,這都是天賦的能力,不是因勤奮學習而達到的。


[原文]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注譯]古稱七十為耄,八十為耋。意為年老之人力量匱乏,行動遲緩。“四兩撥千斤”太極拳推手歌決中句。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稱千斤全賴杠杆、斜面之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與物理學杠杆、斜面之理相吻合,是有其科學依據的。年老力衰之人能抗禦眾人圍攻,絕非依仗手腳速度快而已,全*多年修煉的太極功夫。


[原文]立如平准,活似車輪

[注譯]平准,指秤提上的刀刃。中正靈敏。太極拳中正安靜,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暢通。秤敵來力大小精確無誤。太極拳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周身轉動如同車輪。


[原文]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注譯]偏沉:因傾斜而傾覆。太極拳講求中正平圓,不可前俯後仰,左右傾斜。不正則偏,偏則易傾。雙重;雙腿僵直,平均踏地。太極拳要雙腿靈話,分清虛實,不宜太死板。《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講兩腿*開平均著地,不如倒換虛實,就是無法走路,所以犯雙重之病的人,行動必然遲滯,要想解除雙重之病,就 要懂得分清陰陽虛實。


[原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注譯]制敵勁為粘,化敵勁為走。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離不開化,化的同時就是制。


[原文]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擠,方為懂勁

[注譯]陰陽請參閱第六部分名詞解釋。陰陽互為消長,二者如磁鐵之兩極,不可分割。得太極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剛柔虛實。陰陽虛實相輔相成,不失其機,才是真的懂勁。


[原文]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注譯]只有懂勁後,方能愈練愈精。若不懂勁,則越練越不精。懂勁後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細處揣摩就會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本]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注譯]在與敵交手時不可強行以我為中心,一意孤行,過於執著,固執已行,而要隨機應變,不拘成見,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從人就會逆勢妄動,動則得咎。


[原文]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注譯]太極拳就是在矛盾對立中求得統一,在運動變化中求得平衡,所以極其精微細密一不小心就會滑向謬誤。真心修煉太極拳的人不能不審慎辨別正誤,否則會在謬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是本為代詞,此為動詞,意即為了廣大太極拳修煉者能步入正途,因此寫了這篇論著,作為全文的結束語。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紅棗的藥用價值

(貼文:老翁; 2007-12-13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紅棗不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內含蛋白質、脂肪、糖、抗環血酸、鈣、鐵、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載:“大棗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隨居園飲食譜》中載紅棗“鮮者甘涼。刮腸胃,助濕熱。幹者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食之耐饑。......以北產大而堅實肉厚者,補力最勝。”棗仁可作興奮劑,炒黃後又可作鎮靜劑,有安靜、養心、斂汗、健胃、消食等功效,樹葉、樹皮、樹根也可以入藥,棗常被中醫作為藥引來用,有“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棗”、“每日吃三棗,七十不顯老”之說。

紅棗是具有補血功效的好食品,以致許多人認為,紅棗作為補品,女性多吃一定有益補身。
紅棗在中醫處方裏,是一味最常見的藥食同源方藥,味甘性溫,主要功能為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臨床主要用於脾胃氣虛、血虛萎黃、血虛失眠多夢等症的治療。如常喝紅棗水對於經血過多而引起貧血的女性就可起到改善面色蒼白和手腳冰冷的補益功效。但作為方藥是有禁忌症的,如在月經期間,一些女性常會出現眼腫或腳腫的現象,其實這是濕重的表現,這類人群就不適合服食紅棗。這是因為,紅棗味甜,多吃容易生痰生濕導致水濕積於體內,而加重水腫症狀。同時,有以服用紅棗進補而又屬於體質燥熱的女性,也不適合在經期服食,因為這極有可能會引起經血過多而傷害身體健康。此外,由於紅棗糖分豐富,尤其是製成零食的紅棗,就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進補,以免血糖增高。

過量進食生鮮紅棗,易產生腹瀉並傷“脾”,因此,由於外感風熱而引起的感冒、發燒者及腹脹氣滯者,都屬於忌吃生鮮紅棗的人群。

一般來說,水煮吃棗是明智之舉,因為這樣既不會改變進補的藥效,也可避免生吃所引起的腹瀉。

有關大棗的農諺曰:“七月十五紅點兒,八月十五紅滿兒”,意即中秋之時,清脆香甜受人青睞的大棗就要面世了。

大棗所含營養豐富。它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纖維素;多種氨基酸及鈣、磷、鐵、鉀、鈉、鎂、氯、碘、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C、維生素P、維生素E等。所含維生素C,每100克鮮棗達380-600毫克,是柑桔含量的11-20倍,是蘋果和梨、桃含量的100倍左右,所含維生素P也居百果之冠。故享有“天然維生素丸”之讚譽。

  大棗不僅是營養豐富的美食,而且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良藥。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漢代被譽為“醫聖”的張仲景在他所著《傷寒論》中,列有113個處方,其中有63個配用了大棗。綜合歷代本草認為,大棗味甘,性濕,功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滋心潤肺,養血安神,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民間有“每天吃棗,郎中少找”之說。而鮮棗性涼,“生食損脾作瀉”,一次不宜吃得過多。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棗含黃酮--雙--葡萄糖甙A,有鎮靜催眠和降壓作用;大棗中含有大量環磷酸腺苷,對人體細胞起著重要的生理調節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並有抗過敏作用;所含維生素P,能增強人體細胞的粘著力,提高毛細血管韌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具有降血脂、抗過敏、強心,利尿,預防腦溢血和延緩衰老等作用;所含維生素C,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增強機體抵抗力和保持皮膚彈性、延緩衰老等作用;其所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由此可知“一日三棗,一輩子不顯老”的諺語,是有其道理的。

紅棗的作用 

1.增強人體免疫力 大棗含有大量的糖類物質,主要為葡萄糖,也含有果糖、蔗糖,以及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的低聚糖、阿拉伯聚糖及半乳醛聚糖等;並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核黃素、硫胺素、胡蘿蔔素、尼克酸等多種維生素,具有較強的補養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2.增強肌力,增加體重 實驗小鼠每日灌服大棗煎劑,共3周,體重的增加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並且在游泳試驗中,其游泳時間較對照組明顯延長,這表明大棗有增強肌力和增加體重的作用。 

3. 保護肝臟有實驗證實,對四氯化碳肝損傷的家兔,每日喂給大棗煎劑共1周,結果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較對照組明顯增加,表明大棗有保肝作用。 

4.抗過敏 大棗乙醇提取物對特異反應性疾病,能抑制抗體的產生,對小鼠反應性抗體也有抑制作用,提示大棗具有抗變態反應作用。 

5.鎮靜安神 大棗中所含有黃酮--雙- 葡萄糖甙A有鎮靜、催眠和降壓作用,其中被分離出的柚配質C糖甙類有中樞抑制作用,即降低自發運動及刺激反射作用、強直木僵作用,故大棗具有安神、鎮靜之功。 

6.抗癌,抗突變 大棗含多種三該類化合物,其中燁木酸、山植酸均發現有抗癌活性,對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棗中所含的營養素,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對於防癌抗癌和維持人體臟腑功能都有一定效果  。

紅棗皮紅肉厚汁濃味甘,火生土之象,養心脾之陰,潤血肉之燥。陽虛者合生薑共用,氣弱者與甘草同煎,于平和中最能補益,誠適心適口之良藥也。

當歸紅棗生薑燉羊肉,具有補氣養血功效.材料:紅棗12粒、生薑8片、羊肉500克。調味:小茴香1錢、草果2個.做法:將所有材料同燉兩個小時即可。

紅棗煲大頭魚魚頭,具有改善體質. 材料:紅棗10粒、當歸、白芷、天麻各適量,生薑6片、大魚魚頭一個.做法:水滾後轉慢火煲半小時. 

紅棗粥,具有補氣健脾.材料:紅棗12粒、糯米適量、淮山、片糖適量.做法:將所有材料煲約2小時  。

總上所述+下: 

紅棗保健
  紅棗的維生素C含量居百果之冠,比蘋果、桃子高80°90倍,比梨高140倍左右,被譽為¨天然維生素C丸”。近年來,科學家研究發現紅棗還含有其他多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具有不少新的保健功能: 

抗過敏
國內曾有人採用大紅棗治敏性紫癜,每天吃3次,每次吃10只,一般3天見效。後來日本科學家發現大紅棗中含有大量叫作環磷酸腺甘的物質,它具有擴張血管抗過敏作用,同時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的功能。 

抗癌
  紅棗富含三帖類化合物(如山楂酸)和二磷酸腺甘。三帖類化合物大都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功能,其中尤以山楂酸的能力最強,超過了常用的抗癌藥氟脲嘧啶。二磷酸腺甘雖不具有抑制癌細胞的能力,但卻有調節細胞分裂的作用。二者協同作用的結果,可以使異常增生的癌細胞分裂超向正常。動物試驗也證明,在同樣飼喂致癌物的情況下,加服紅棗的動物出現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百分比,只有未服紅棗動物的一半。因此腫瘤病人在應用其他抗腫瘤措施的同時,可以每日服紅棗製成的食品,即有抗腫瘤作用,又有益氣養血,增強體質,緩解放療、化療副作用的功效。 

護肝
  實驗和臨床均證明紅棗能增加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臨床報導,對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及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紅棗花生湯(紅棗、花生、冰糖各30克,先煎花生,後入紅棗、冰糖)1劑,30天為1療程,能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水準。 

緩和藥性
  在一些藥性猛烈的方劑中配入紅棗,可以緩和藥性,以免峻烈藥物傷人正氣。 

康復人體
  英國科學家在163個虛弱患者中做過試驗,凡是連續吃棗的人,健康恢復的速度比單純服用維生素的人快3倍以上。紅棗有抗疲勞的作用,能增強人的耐力。此外,用紅棗豬骨煮糯米粥常食,是一種很好的膳食補品,可滋養精血,特別對血液病、老年體弱更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大棗味甘能助濕壅氣,多食易出現腹部脹滿,凡痰濁壅盛、腹部脹滿等症要慎用。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黃麗嬋會長生日晚宴

    十一月二日北區青苗太極拳會學員,在上水喜宴酒家為黃麗嬋會長舉行生日晚宴。當晚來自有不同地方、不同機構公司都是跟隨黃會長學習的學員,因這次的晚宴,讓我們不認識的同學都有緣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談談感受借似而彼此認識,增加大家彼此的友誼。當晚晚宴舉辦非常成功,讓每位同學都能盡興回歸。

2007年11月2日
黃麗嬋會長生日晚宴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香港萬人太極大匯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區為慶祝十週年紀念,於二零零七年九月三十日在九龍城啟德機場舉辦了萬人太極大匯演。此次活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處、香港武術聯會、香港中國國術總會、香港太極總會合辦。

  自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二日在香港跑馬地創造過『一萬零四百二十五』人在三十分鐘內演練太極拳的世界紀錄,這一次又再做出創舉,十八區太極拳愛好者共『二萬零二六三』人共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北區青苗太極拳會一班同學合照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2007第二屆深圳(國際)武術公開賽

    為進一步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推動中國武術在世界各地的發展,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1年深圳大運會之順利召開,由深圳市體育總會倡導主辦的2007第二屆(國際)武術公開賽暨群眾性體育活動展示會,在2007年7月14、15日完滿結束。


    北區青苗太極拳會派出12個運動員參加是次比賽,參加項目包括有女子組太極拳、劍,男子組太極拳、劍及太極拳對練。本會學員分別獲得有8面金牌15面銀牌及1面銅牌等好成績。

2007年7月14日
2007第二屆深圳(國際)武術公開賽


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第十五屆全港公開內家拳錦標賽

    香港中國國術總會主辦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於2007年6月23日及24日位於九龍公園體育館舉辦為期二天的“第十五屆全港公開內家拳錦標賽”完滿結束。

    此次賽事“北區青苗太極拳會暨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香港)”派出12名運動員參加此次活動並獲得團體太極拳殿軍、女子初級組楊式太極拳殿軍、優異獎、一等獎,女子中級組一等獎,男子初級組一等獎、男子中級組一等獎等成績。

2007年6月23日
第十五屆全港公開內家拳錦標賽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停經婦女習太極少骨折

(貼文:君子不器; 2007-6-11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 摘要東方日報 >>

  骨質疏鬆症是停經婦女常見的健康問題,並會增加骨折機會,統計顯示,本港逾四成年齡介乎六十五至七十四歲的女士患骨質疏鬆病。中大一項調查發現,定期練習太極拳能減慢骨質流失速度,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沒有練習太極拳人士骨折機會比有練習太極拳者高一至兩倍。

  中大於二零零三年邀請了一百五十名四十至六十歲已停經婦女參加研究,受試者被分為太極組及對照組,太極組的受試者進行了為期一年、每星期五天、每天四十五分鐘的太極拳訓練;對照組則沒有任何運動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太極組組員一年後的肌肉能力、身體柔韌度及身體協調能力的測試均表現較好,三成七的太極組受試者甚至在運動後變得較開心;約一成六人的平衡力及關節痛得到改善;約一成三人的生病次數減少;另外,對照組在十二個月的研究中,有三宗骨折個案,同期太極組只有一宗骨折。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秦領領指出,本港每年用於骨科創傷的醫療費用達一億四仟萬元。中大世界衛生組織運動醫學暨促進健康中心主任陳啟明則指,較溫和及低衝撞的運動如太極拳及草地滾球,故適合停經女性,可加強肌肉力量,運動逾早開始,晚年健康保障則逾大,而進食奶、魚類等高鈣食品可增加體內骨質儲備。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練習太極拳後的感覺

(貼文:拳友[北區青苗]; 2007-6-7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太極拳,對於一般人而言是一種老人家般的運動,只有年紀大了、退休的人,才會想起練習太極拳來舒展其筋骨和消磨時間。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經好友的好言相勸下,我參加了〝北區青苗太極拳會〞學習楊式太極拳,經拳會的教練耐心指引、悉心教導下,我對太極拳不但有了初步的認識,還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透過練習太極拳,使我克服了自己最大的敵人(無毅力),加強了自己的意志力,身體各方面從而也得到了很大的得益。

        以前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肥胖)也開始有所改善,體重逐步下調,這個簡直是我們肥胖一族的喜訊,另外一個更值得自己開心,是對於一個上了年紀而需要面對更年期困擾問題,也得而解決,就是骨質疏鬆的煩惱。醫生常說,一般到此年齡的人骨質疏失特別快,而且骨質疏鬆的現象較厲害。這問題一直令我非常擔心和焦慮,結果在我練習太極拳這兩年中,這問題終於讓我消除了, 現在我的健康檢查醫生說,我的骨質不但沒疏鬆,而且骨質密度每年測試都有比例提升,保持得很好,這簡直是我這位面對人生轉淚點的一件喜訊了。從自己身體這兩方面的反應和得益,使自己深深地體會了太極拳,真是一種很好的老幼咸宜的運動。



(貼文:leona; 2007-6-17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其實你的經驗都是很多習太極拳人仕的寫照,習拳後不但身心都有所改善,而且還增加了持續去做運動的動力。

        我每次到“北區青苗太極拳會”練習後,都有所得着和體會,而每遇到不明之處,黃師傅和其他師姐都會樂意地解答,實屬難得。

        此外,同學們相處都非常之融洽,與她們聊聊,都能舒緩一下生活的壓力;並且同學們都能守望相助,更感人間有情。所以說習太極拳能使人延年益壽,實不為過。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太極可改善下半身力氣

(貼文:君子不器; 2007-6-1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 摘要夏曆丁亥年二月初九日蘋果日報 >>

  在英國,太極拳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健身運動。太拳的好處是動作緩慢,姿勢簡單,卻有很好的健身效果。美國哈佛醫院的研究建議,太極拳比快步行更能有效改善下半身的力氣和彈性,而且每小時可消耗250卡路里的熱量。英國太極聯盟的秘書羅賓遜說,太極很多動作是為了增進身體的協調性、減壓和強化免疫系統而設計,不同體質的人都適合練習。

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多喝綠茶可大幅降低腦梗塞死亡風險

(貼文:君子不器; 2007-5-31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新華網

        據新華社東京5月6日電 日本新公佈的調查結果表明,每天堅持喝綠茶有益健康,適當多喝綠茶甚至可大幅降低腦梗塞的死亡風險。

        分析結果顯示,在適量喝茶的範圍內,調查對象喝綠茶數量越多,因腦部疾病或心臟等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的風險越小。與一天喝綠茶不到1杯的人相比,每天喝5杯以上綠茶的男性因上述疾病死亡的平均風險下降22%,而女性則降低31%。其中,腦梗塞死亡風險的下降幅度最為明顯。有關專家指出,喝綠茶能降低腦梗塞死亡風險可能與綠茶中所含的兒茶素有關。兒茶素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後者在茶葉中的含量通常達到20%至30%。此前的研究認為,茶多酚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作用。

練習太極拳有助於緩解緊張性頭痛

(貼文:君子不器; 2007-5-31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作者:高原    文章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洛杉磯5月1日電(記者高原)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前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練習太極拳有助於減輕成年人緊張性頭痛症狀,並可增強患者身體多個方面的機能。

        報告說,研究人員組織緊張性頭痛患者進行為期15周的太極拳練習。經過練習,這些患者的頭痛症狀有所緩解。科研人員在對練
習者的身體各項功能進行測試後發現,患者的體力、社交能力以及精神狀態等方面也有很大改善。

        研究人員說,精神過度緊張和壓力是引起緊張性頭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極拳是一種靜中有動、使人放鬆的運動,能夠有效調節人們的身心和諧。練習太極拳可以提高練習者全身各系統器官的機能,增強體質,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結論符合醫學理論,因為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和注意力集中,動作需要完整連貫,由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照顧毫不紊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這一切都要在大腦較緊張的活動下完成,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間接的訓練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加強了大腦的調節作用。

        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新近出版的《補充和選擇醫學》期刊上。


2007年4月2日 星期一

忽雷太极拳的起源初探【來源:北京忽雷架推廣中心 】

忽雷太極拳,是一罕見的且具有獨特風格的拳法,在1996年以後才出現了文字記載。ê麼他的起源在何時?師承在何處?忽雷太極拳的名字又從何時叫起?

陳氏十五世陳清萍精通太極拳,從小架參以心得改為小巧緊湊的拳架,因其于趙堡鎮廣教門徒,著稱于世,後人稱為趙堡架。趙堡架在漫長的一百多年裏,枝繁葉茂,名手輩出,主要分佈在趙堡鎮、南張羌鄉與北冷鄉。陳清萍所傳太極拳,在溫縣的主要分支與有代表性的拳法有:和氏架、李作智架、王賜信架、李景炎架。

陳清萍傳下的太極拳與陳家溝所傳的太極拳,在架形上有明顯的不同之處。趙堡架注重開合與輕靈;陳家溝注重沉穩與纏絲。陳清萍積一生練拳心得,將太極拳武功運用分為三種勁路結合在拳架裏,分別傳與得意弟子,此三種勁路分別是騰挪勁、忽領勁、帶勁。李作智,和兆元所傳的太極拳為帶勁。王賜信、李景炎所傳的太極拳為騰挪勁和忽領勁。

王賜信、李景炎同為師兄弟,雖各得師傅傳授,但李景炎藝不及王賜信,師兄弟倆推手吃虧的總是李景炎。李景炎先學拳于陳家溝,因不得志又改學趙堡陳清萍架。陳清萍為表明對弟子傳授無私,一次生病臥床,在床前伺候的有大弟子王賜信和小弟子李景炎,陳故意說肚子不舒服叫王賜信去給揉肚子,王賜信的手剛剛一接,只感到一股重大的力量把賜信彈出一丈多遠,倒在地上。陳清萍把王賜信叫到跟前,拉著王賜信的手說:"賜信呀,我已年老,今天在跟前的只有你和小對(李景炎俗名叫小對),功夫要不斷演練才能提高。練架的真正能結合氣功和知道運用功夫的,世上沒有幾人。"並因小對來趙堡學拳晚,囑咐賜信要照顧師弟。師傅的教誨,王賜信牢記在心。及後他和師弟李景炎在原有的架式上,把師傅所傳的騰挪勁和忽領勁結合在拳架裏。因此,新拳法在演練時,小巧緊湊彈抖寸勁,兩腳踏地呼呼生風,逐步加圈,忽領三à,與人格手圓活忽領,將人擊出防不勝防。

架形的區分,是確定流派的重要根據。以此分類流傳溫縣的忽雷架有兩種三樣。

一種為北冷鄉流傳以王賜信為代表架式,一種以李景炎為代表的架式,一種以李景炎的弟子楊虎改編的架式。

王賜信的架形忽起忽落、忽柔忽剛、小巧靈活兩腳挫碾,震腳嚓嚓有聲,發勁抖彈呈現每一招周身帶圈,有手圈,ì圈、膝圈、肘圈、跨圈外加三à。由於發勁周身帶圈,門外人看時,好像圪顫,故稱圪顫拳。這套拳架練功講求五種功夫,就是一聯、二圈、三著、四節、五骨。他的內在架形仍持原有架形,與和氏架基本相似。

椐陳氏碑記,陳應德學拳于楊虎,但陳應德所傳架形,為什麼和王賜信所傳架形一樣,而和楊虎架形不一樣?這裏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原由。約1928年,楊虎率弟子謝功吉、陳應德到北冷和同門師兄弟王霸、王太平共演肚打人的絕技,陳應德到北冷後,覺得北冷的拳架小巧靈活、剛柔相濟,非常喜愛。當時王賜信弟子王太平為在瀉梅莊北擊斃攔路搶劫的土匪,又在黃河灘白水中和弟子王學富大鬧白水渡口,傷人性命。因而退出江湖,拳技不再問世。因陳應德功夫高於王太平弟子王銀銅、王學富、王晉讓。經師楊虎同意,王銀鋼、王學富、王晉讓重拜陳應德為師,而陳應德又盡得王太平所傳,並又精肚打人絕技。這就是陳應德所傳架形和北冷所流行的忽雷架一樣的原由。

溫縣各種拳法展現的具體時間是1984年,全國武術挖掘,在溫縣首次舉行的武術運動會。在這次運動會上,各家拳派進行了表演,忽雷太極拳的亮相,只有北冷鄉原占國和王頓,還有陳應德所傳西鄉姓瓦的和其他後人。陳氏碑為1956年以後才寫,而搜集這方面資料時,沒介入這個拳法的集中地北冷鄉,以致和這裏所寫有不同之處。陳氏太極拳志所稱此拳為忽雷架,為1996年統一名字,解放前稱拳多為架式捶,這就是此拳名字來源。

1981年,溫縣首次記錄此拳的人為北冷鄉的王頓,帶隊錄影的領導有體委副主任閆國權先生等人。其他忽雷拳的出現是1991年太極拳國際節之後。

來源:【北京忽雷架推廣中心    電話13520189491   網址  www.wankuntaiji.com 群6417882】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首屆國際太極邀請賽

    “首屆國際太極邀請賽”於2007年1月28至29日在”香港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完滿結束。是次活動由“香港武術聯會主辦”, 共有83個隊伍,532人參加個人項目,來自多個國家及地區。

    北區青苗太極拳會在這次賽事中,參加集體¨楊式太極拳”項目中獲得¨一等獎”(金獎),成績驕人。

2007年1月28–29日
首屆國際太極邀請賽


2007年1月4日 星期四

楊式太極拳的性質、作用和練法

(貼文:君子不器; 2007-1-4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 2005-12-31  博武國際武術網   楊振鐸 >>

我主要講兩個部分:一是堅持練太極拳的作用;二是怎樣練好太極拳。

第一部分 堅持練太極拳的作用

        首先,談談楊氏太極拳的性質、特點和前景。楊氏太極拳代表著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在武術當中它好象先鋒一樣,總是走在前面。它的適應面廣,參加習練的人也很多。過去在山西省習練太極拳的人較少,現在就多了,社會上到處可見。楊氏太極拳總的特點是:緩慢柔和,式式均勻,姿勢舒展,勁在內涵,一般人都能接受。

        太極拳過去屬於武術項目,在歷史上主要用於攻防。現在武器越來越發展了,過去只憑拳、腳、腿,刀、槍器械這類武器是近代發展起來的,相對武術的作用比較小了,但是還有用處,比如,部隊近距離的戰鬥,公安部門對敵人的擒拿格鬥,還用得著武術。太極拳屬於武術範疇,“武術”就是勁加技巧,有攻有防。有人稱太極拳為“太極拳武術”,既是武術,如果沒有攻防的內容,就像沒有生命,沒有靈魂一樣。太極拳屬於武術,它的一舉拳,一抬足,都包含著攻與防。講究手眼身法步。楊氏太極拳是一項多功能的活動,它不只局限於武術,它隨著社會的發展,除攻防作用外,還具有健身、養生、醫病、益智、陶冶情操、調節生活、創造健康的心理、優雅的氣質、高尚的追求等作用,以達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因為它的架子舒展,外形優美,一般拿它作為美學來欣賞。所以其發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有人說楊氏太極拳就是氣功,我認為它不是一般的氣功,氣功要求意守丹田,而楊氏太極拳則要求氣沉丹田,兩者是有區別的。在動作上,武術要窺測對方動向,要看對方動靜,你來我往,和意守丹田不同。由於氣功本身的特點決定,它沒有這個內容,精氣神表達不出來,練太極拳應該是兩目炯炯有神,否則神情表達不出來,神情是內在的,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內容,講究勁的內涵,所以楊氏太極拳講究內涵,不是不使勁的。有些同學練了太極拳體質增強了, 而且感到力的增長,這就是太極拳的養生內容。

其次,談談堅持練太極拳的作用。

(一)太極拳有養生作用,亦稱養生學。

        有許多同志通過太極拳的活動鍛煉,慢性疾病無形中消失了。這也是一種醫療治病的手段。60年代我去上海,上海的醫生在給慢性病人開處方時,就建議打太極拳。因為打針吃藥效果不明顯,然而通過練拳效果很好。現在醫生也採用這種方法,藥物和鍛煉相結合。

        山西于1982年成立了楊氏太極拳協會,至今已有13年了。那時會員只有200多人,現在發展到近2萬人,有60多個分會。其中有不少慢性病患者,如半身不隨的、神經衰弱的、心臟不好的、冠心病的、等等。通過太極拳活動,病情逐漸消失,體格日益建壯。有些同志不但自己受益,而且希望別人受益,有些慢性病患者,現在成了太極拳協會的老師,是楊氏太極拳協會的骨幹力量。在太極拳開展活動中做了很多工作,為人類造福做出了貢獻。這方面的事例舉不勝舉。

  練楊氏太極拳就象寫功筆楷書一樣,一筆一畫的寫。它講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要求每式要有定勢。所以它的架子出來比較端正,姿勢舒展,再加勁的內涵,練出來它的形象在武術項目中比較優美。不僅中國人愛好,許多外國人都說它是“東方舞蹈”,“東方文化的瑰寶”。能強身健體,修心治病,是西方體育無與倫比的。

(二)太極拳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太極拳要求動靜結合,在習練過程中,要思想集中,處於平靜狀態。一般人們通過活動,都感到良好。

        太極拳如果現在只局限於二人搏鬥,就不會發展到今天這麼大的適應面。它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由單純的武術發展為多功能的活動專案。參與的人越來越多,老少皆宜,不分性別,不分老幼,不分腦體勞動,它的適應性強。現在很多體力勞動者也參加這項活動,因為它能起到調節的作用。一般的勞動是局部勞動精神系統沒有得到調節。通過太極拳活動,不論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能達到體內平衡。“平衡”是中國太極拳的精髓,它能使身體內部疏通經絡,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等。楊氏太極拳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動作平穩緩和,式式均勻。比如心臟病患者,其心臟很脆弱,還有肝炎,都需要新鮮血液,凡是運動都能促進血液迴圈。但是激烈的運動對他們不適宜,接受不了。比如有心臟病的人,不能練武術中的長拳,它的動作比較激烈,勁形於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而練太極拳可以,它的動作緩慢、柔和、均勻。他們都能接受。只要堅持活動鍛煉效果就明顯。“流水不腐,戶樞不蠢”,意思是流動的水不會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就是這個道理。

        有不少同志有神經衰弱症狀。主要是大腦過度興奮,不能自我抑制,經常失眠,越想睡越睡不著,就越興奮。在醫學上叫植物神經紊亂,失調不平衡。練太極拳能使紊亂的神經協調、平衡。因為太極拳要求“靜”,思想集中,精神貫注,排除雜念,只想練拳,思想處於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活動增加了體力疲勞,逐漸睡眠就正常了。如果在睡前練上一趟,信號來的更快。很多同志的神經衰弱就是通過規律性的活動好了的。

        練太極拳不僅神經衰弱能痊癒,對高血壓也起作用。一般高血壓都伴隨著心臟病,屬於循環系統。此病大部分由精神因素所致。因為精神、情緒是人的一種心理變化,心情愉快時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新陳代謝等都處於平衡、協調狀態。反之,情緒不好,生點氣,馬上血壓就增高。如果能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開闊,情緒穩定,血壓就會正常。這種“精神因素”從藥物中難於索取。但在練拳活動中能夠獲得。這種病要求“心靜”,環境“安靜”,同樣練拳也要求“心靜”、“體松”,環境“清靜”,二者統一在“靜”中,在“靜”中進行活動。思想集中,氣沉丹田,氣沉下去大腦感到清新,一般說靜著順,氣血暢,感覺舒服,反之,氣血上湧,就感到頭昏、心煩,血壓就起變化了。如果氣沉丹田,氣血比較舒暢,大腦就很清楚。特別是頭正頸直,身體各部位自然舒展,在心理上始終保持安靜狀態,練拳後就感到很輕鬆愉快、血壓也就穩定了。這就希望老年朋友們既要練功法,又要練功德,即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要心胸開闊,豁達樂觀。美國哲學家斯奧塞有句名言:“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痛苦而降”。

        練太極拳不僅神經衰弱能痊癒,對高血壓也起作用。一般高血壓都伴隨著心臟病,屬於循環系統。此病大部分由精神因素所致。因為精神、情緒是人的一種心理變化,心情愉快時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新陳代謝等都處於平衡、協調狀態。反之,情緒不好,生點氣,馬上血壓就增高。如果能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開闊,情緒穩定,血壓就會正常。這種“精神因素”從藥物中難於索取。但在練拳活動中能夠獲得。這種病要求“心靜”,環境“安靜”,同樣練拳也要求“心靜”、“體松”,環境“清靜”,二者統一在“靜”中,在“靜”中進行活動。思想集中,氣沉丹田,氣沉下去大腦感到清新,一般說靜著順,氣血暢,感覺舒服,反之,氣血上湧,就感到頭昏、心煩,血壓就起變化了。如果氣沉丹田,氣血比較舒暢,大腦就很清楚。特別是頭正頸直,身體各部位自然舒展,在心理上始終保持安靜狀態,練拳後就感到很輕鬆愉快、血壓也就穩定了。這就希望老年朋友們既要練功法,又要練功德,即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要心胸開闊,豁達樂觀。美國哲學家斯奧塞有句名言:“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痛苦而降”。

        練太極拳,貴在堅持。“堅持”,說著容易,做著難。比如,國家規定的工間操,都知道是好事,有利於工作,有利於身心健康,堅持下來很不容易。雖是法定的時間,但堅持的單位並不多,慢慢就自流了。現在開展的全民健身計畫,所有的人都要參加體育運動,選擇哪項活動,要有正確地認識。根據大部分人的家好,是不習慣那種激烈有刺激的活動項目,如足球,它能牽動億萬人的心弦。但參與活動的僅有幾十個人。所以有些活動觀賞可以,親自參與不容易,這就需要考慮,哪項運動適合自己。

        我認為太極拳就很好,老幼皆宜,場地簡單,器材簡便,受益較快,易於推廣,初練時有些艱苦,但能把你的生活練甜,把你的體格練美,即使年老了舉首投足也是很美的。

        有人說楊氏太極拳的就是適合中老年人,當然是中老年人練比較好。但是年紀輕的人練也很好,不僅青年,少年都可參與這項活動。副會長程相雲同志在太原市西羊市小學就教了一部分小學生。比哪,我去過新加坡,新加坡每兩年舉行一屆全國太極拳賽,也有少年學生參加。將來我國的全民健身計畫,從小學生開始起參加太極拳鍛煉,其好處是從小學到中學、大學,以至參加工作,到老。現在生活條件好了。80多歲的,90多歲的老人練拳的很多。

        有的項目到了一定年齡作不了。比如武術長拳,有的全國或世界武術冠軍,年輕時體力好的時候拿冠軍,但一過鼎盛時期,到一定年齡,彈跳力等體力一差就不行了,很多人身體上還留下傷病,就難以象以前那樣練習了。太極拳平平穩穩,年齡大了更適合,比較容易接受。
有人說太極拳太難,不好學。其實並不難,我們不管做什麼事,總得動動腦子,思索考慮,尤其上了年紀,事情不多,動動腦子也她,練拳動腦筋和工作崗位動腦筋不一樣,練拳動腦筋相對的來說就是休息。休息對神經衰弱才有好處,氣沉丹田,相對來說就是大腦得到休息。稍微動動腦筋還是有好處的,現在科學家有新說法:“生命在於腦運動”,是有道理的。年齡大了,拿出一點時間來練拳,今天練一兩式,明天練一兩式,總能學會。動作開始不好看,慢慢就好看了,熟能生巧。

        太極拳不僅是武術,它還是健身術、養生術,尤其在醫術上作為醫療手段很起作用,但不是絕對的,不是練拳治百病,長生不老。前面講過,對某些慢性疾病是有一定療效的。它的好處只有長期練拳者才能體會到,享受到。正因為這樣,練拳的人越來越多,國外練拳的人也很多,比如美洲、歐洲練的人比較多,日本是亞洲,他們學的東西都要切磋,很認真。希望我們今後練拳都要認真、規範。

第二部分 怎樣練好太極拳

        常言道,不管做什麼事,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太極拳前人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文獻;如:文字、圖像、照片。現在有:電影、錄影更方便。主要根據《太極拳十要》中的十個要領講述。歸納為五個方面:

(一)對頭部要求

        頭部要虛領頂勁,虛是空的,領是向上引的意思,頂是往上頂,勁就是有力量。總的含意是要求頭顱正直,頭上是虛的起來頭正頸也就直了。頸直,站著顯得很精神,不這樣就提不起精神。如果兩眼閉著,塌蒙眼也不行,講究精氣神,二目炯炯有神,要求做到頭正頸直,經絡順了,氣血也暢了,練起拳來感到很舒服。頭表現出來要具體形象。所謂“正”,就是不低、不仰、不偏、不依,儘量做到這些要求。

1.眼睛。要有神,正前平視,應隨出手的方向,隨動作的要求轉動而轉動,跟動作協調起來,也可往上,也可向下。

2.咀,即口。似閉非閉,似開非開。一般說口呼鼻吸,實際生活不是這樣。閉不是嘣著咀,也不是開著,要符合人的生理自然。要求舌頭抵上顎時自然形成,不要硬頂。似閉非閉,活動能使口內生津,不至於口乾舌燥。如果張著嘴練拳就上不來氣了。

3.氣,氣是一門科學,現在氣功很盛行,有專門研究氣功的。一般稱太極拳為自然氣功,要求氣沉丹田,呼吸自然,以我之靜窺測對方動向,或你來我往。太極拳的氣沉丹田“臍”下小腹部位,不論坐著、站著,氣沉在丹田就會感到非常舒適。保持這個狀態,氣就沉到丹田了。這個“氣”,分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指元氣,後天之氣就是呼吸。先天之氣要穩,後天之氣宜順,二者是結合的。一個沉到底下穩穩的,一個比較順。先天之氣是固有的、本能的,摸不著,看不到,而在日常生活中會感覺到,如果人沒有氣也就完了。

4.呼吸,練拳過程中呼吸怎樣配合動作,要求自然配合,能配合多少配合多少,不要勉強。因為套路跟單勢練法、散打不同,套路是按預先設想編排按順序作的,散打就不一樣了,有對立面,來自剎那之間,說來就來,不一定從上面來,還是下面來,也不一定是拳還是腳,或者其他部位,時間很快,很短。比如擊掌,一般配合動作,不能吸氣,不能呼氣。套路系統要做到呼吸都配合,很不容易。套路不只是一開一合,它還有銜接的地方,有過渡,能配合多少就配合多少,保持呼吸自然,氣沉丹田就行了。開始可能出現氣短,慢慢適應了,呼吸就長了,有節奏了,有力了。

  (二)對上肢要求

        練拳中的放鬆目的是把肩、肘、腕內在的連接起來,具體到手上要求:掌微伸,指微曲,指縫稍離,手型要美,不要硬棒棒的;肩要沉,肘要墜,腕要坐,指要伸,這樣就能有機地連接起來,看著是給他一掌,不是光掌、光手,而是全身。如摟膝拗步,不是光兩隻手,而是全身,由腳而腿而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腳而腿而腰上下必須連貫。太極拳的“棚”是主要內容,武術本身來自於生活,如兩人在一起,對方不太禮貌,給我一拳,我一抬手,一轉變擋住他,一轉彎手一翻,就采住他了。不管上,不管下都可以,給肘也行,膀子抗他也行,講究手采肘*。平常練就是練太極十三勢:掤、捋、擠、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鬆勁,通俗講就是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整個做的時候要的就是這個“勁”。一抬手一舉足都有它的基本內容在裏頭,剛才的“掤”,如果沒有那個意思就不好看了,所以得養成那個意識、比如唱戲、不管生、旦、淨、未、醜,之所以能吸引觀眾,是因為表演得深刻帶有感情,比較真實。我們練拳也有那個內容,看著就精神,如果沒有那個內容,看著就不真實,就不太好。所以牛桂英、丁果仙她們能夠、吸引人就是表演深刻真實。練太極拳也如此。

1.掌 前面講過手型,主要是掌,對掌的要求,一般是側面掌,掌宜微伸。

2.拳 對拳的要求,拇指放在四指外沿,虛虛擾住握實,不要死握,又僵又硬,拳面要平。

3.吊手 要求五指下垂,虛虛擾住就行了。

4.手腕 要坐腕,不能僵硬,手腕上下不能有勁的感覺,勁是貫輸到全身的,肩、肘、腕、指都要連接到上肢,不能出現僵硬。

        上肢放鬆必須通過沉肩墜時,坐腕舒指,放展它,鬆開它,越松越有勁,慢功夫,功夫就是時間,按照要領練,練到一定時間,自然就會有勁,勁的形成,只要按要領做,不用練勁就有勁。太極拳是富有哲理性拳種。它的臂要求伸直,直裏帶有曲。開與合都有辯證關係。開裏有合,合裏寓開。臂不能直挺挺的。

5.單鞭 單鞭的右臂要直,因手(吊手)是朝下的,根據人體的構造和拳法的要求,必須這麼做,這樣做是順的。如果做成彎的就不合適了。

        對上肢的要求,基本上通過“放鬆”,肘拽肩,手腕拽肘,要有自我感覺。在練拳時注意,不練則已,練就得找點東西,使精神上有所寄託,便於提高,今天找點,明天找點,練拳不是一朝一夕,每天練每天找,日久天長,慢慢就找著了。還能控制指揮它。

(三)對軀幹要求。
        軀幹就是身子,胸要含,背才能拔,能含胸才能拔背,能拔背才能力由脊發。它的位置正好在人體中部,腰動自會帶動腹部蠕動各部功能,通過活動得到鍛煉。所以,腰至關重要。含胸怎麼“含”,開國大典,首長檢閱部隊:戰士胸脯挺著很精神。這是檢閱,作戰不行,受限制。“含”區別於挺與彎腰,以自然為原則。本身就帶有含,所以能含胸才能拔背,拔背對以腰為界線,由腰開始松腰松胯。這樣一往上一往下形成對拉,突出腰的主宰作用,使軀幹形成整體。區別于連根拔。以腰為主,命意源頭在腰隙。腰為主宰,使它能帶動上下動。可以一動無不動,只要動就有意識地帶動上下動。如雲手,走時轉身,左右兩側各45°,中間90°,都是腰帶著走,右邊左邊一定要含胸拔背,以腰帶,否則出不來勁。這個“勁”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僵勁、猛勁、很自然很舒服。希望做時弄清楚,含胸拔背,松腰勁胯,“放鬆”內勁就貫穿。意念就集中。

(四)對下肢要求

        下肢要撐住上肢、軀幹整個力量、虛實與重心掌握好。

1.馬步 拉開馬步,兩腳直前,實在八字步上,虛在丁字步上,虛實掌握好,就能掌握重心,注意膝關節與腳的方向要相符,否則就不合理。只要分出虛實找出重心就可以了。在變的過程中要求式式均勻,綿綿不斷。每個勢子要做清楚,中間不能停留。

2.弓步 弓步拉開後,它的虛腿的蹬,實腿的撐,在邁步時要按照規律走,重心向前移,腳板踩平,五指抓地(有抓意)而後膝蓋往前挺,由虛腿變實腿,實腿蹬,虛腿撐。走時固然以腰為主,但必須有四肢的配合。如果只是腰四肢不配合也不行。一定要掌握“蹬撐弓接”整體協調。一下做不到,每天練,每天找,由點到面,上下相隨就協調了。內在必須連接,跟寫字差不多,寫到一定時候和練拳一樣。感到不好了,這是要求高了。這個高反復不斷出現,說明真正提高了。太極拳是一個無止境的活動,練到老,沒有一個覺得很完滿。

(五)對步法要求

1.馬步 在練中要求踩成馬步、馬步要求與肩同寬。

2.虛實步 習慣叫“丁八步”,斜的叫八字步,直的叫丁字步。但在作的過程中以至擺了定勢後與虛實步又不太一樣。成弓步的邁步要直著往前擱,中間要有個幅度,就是與肩同寬。怎麼出去呢?邁步要直著往前放,後蹬前撐就穩了。還要左右支撐,如果步子邁得太小了。擠在一塊兒,就不穩,它沒有左右支撐。必須前後蹬撐,左右支撐。在練的過程中虛的這邊胯要松垂,這邊松垂和那邊一樣,就直接出去了,在松的時候,兩邊一塊松,保持它們中間的幅度,弓腿出去,就比較順了,前後順了,左右也順了,左右也支撐了,就是前撐後蹬,左右支撐。

        而虛實步,它是以後坐腿在八字步上,跟前面那個成弓步的不一樣,那個腿弓出去,這個不弓,這主要重心坐在八字步上的這只腳,要保持與肩同寬,以八字步為主,要求一條中心線,左右兩側分。左腳在左邊,右腳在右邊,相互之間不能越過,中間不要幅度。如白鶴晾翅、手揮琵琶,腳掌著地,腳跟著地,都是這樣,不要拉開。在整個過程中要求一氣呵成。初練時,如預備式,做起勢,它的步幅的大小決定下肢力量的強與弱。屈腿蹲了,第一步走,勁有多大。低了。步子就大了;高了,步子就小了。所以,第一步就決定了姿勢的高低。往後所有的勢子都應以此為准。它的步幅大小,決定下腳力量的強與弱。要一氣呵氣,練下來一趟,練三趟,練幾趟,都可以,均應在一個水平線上進行運動。

        單鞭下不去,舒腿坐到什麼程度。比如,右手勾吊手,左臂翻向裏,掌心朝成成掤式,上身不動,提左腿向正東伸出,置右腳左側。當左腳著地後,左腿同時向前弓出,成弓步,左腿弓,右腿撐,身子儘量下坐就行了。如果沒坐下去,還很高,是步子邁得不大。步大不能太大,否則重心前移時,不能穩穩提起來,會出現起伏。

        定勢,即標準式。如搬攔捶,通過轉換重心移動,兩臂環起,提腿邁步,重心移動,坐好腿以後拉開,每個動作都應該清清楚楚地做出來,擺夠數,不能不夠數就往下邊走。再如轉身撇身捶,轉身握拳,坐回來,撇拳,清楚了再往下走。做到似停非停,把定勢做出來。非常好看,自己也感到很舒服。在動作中包括上下相隨,內外相合。所謂內外相合,就是肢體動作和思想意識兩者相結合。再比如斜飛式,不管那個動作往哪里走,意識得跟著走。不能手往右邊,眼睛,意識卻往左邊看,往右邊想,這不行。必須手往上走,就往上看;肢體往下走,就往下看。使之內外相合。

        初學練拳不能要求這麼高,這麼難。先練輪廓。即粗粗地練。一般分粗練、細練、精練三個階段。開始能粗粗比畫下來,知道基本要點,動作做不好,但心裏知道,慢慢就能結合起來了,也就細了。最後是精,精要求高了。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定要把“要領”弄清楚,只有要把要領弄清楚,才能為練好楊氏太極拳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