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文:君子不器;2008-3-12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打手歌》是歷代前輩拳家潤色修訂的結晶。《打手歌》各個不同的版本,用詞造句各有優劣。個別詞句由於歷史和方言的原因晦澀難懂,究竟應該如何正確解讀?“引進落空”一句中,“引進”應該分開理解,即“引”是“引”、“進”是“進”。對《打手歌》的語句次序作適當調整,有助於對太極拳的理解。
《打手歌》歷來為太極拳家所重視,奉為太極拳推手的圭臬。確實,《打手歌》言簡意賅,僅僅幾句話就把推手的要領進行了高度概括,便於吟誦,不斷領會。但是由於流傳的不同,其文詞各有不同,從而對其理解、通釋也各有不同,令人費解、誤解的地方也很多。今根據幾種主流版本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利用最新發現的河南博愛縣唐村所傳家譜等資料,對這篇重要的太極拳文獻做一個比較和考辨。
《打手歌》廉讓堂本為七言六句:“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陳家溝《兩儀堂太極拳譜》傳抄本《打手歌》為七言四句:“擠掤捋捺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撥千斤。”
陳子明《陳氏拳械彙編》有《擠手歌訣》為七言六句:“棚(捋)擠捺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攻擊,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粘隨就屈伸。”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有七言四句俚語:“掤捋擠捺須認真,引進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隨敵難近,四兩化動八千斤。”
以上除第一種為清乾隆時王宗嶽所傳外,其他三種皆為陳家溝所傳。
2005年河南博愛縣唐村李姓家族在修訂家譜過程中,意外發現其李氏九世祖李仲、李信與陳家溝陳奏廷為姑表兄弟。陳奏廷即為著名太極拳史專家唐豪所考證的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他們姑表三兄弟曾在懷慶府河內縣(即今博愛縣所在地)的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共同拜師學藝。其康熙朝《李氏家譜》中的原文為“九世公諱仲、諱信,結陳溝姑表陳公諱奏廷,三表兄弟太極門拜師結義,樹志文武,競功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由此可見,當初三兄弟已經明確創立太極養生功,而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均為“練傳”。這表明“十三勢”傳自幹載寺、三聖門、太極宮(需要說明的是,在李氏的家譜和拳譜中,“功”與“拳”作為武術和養生術的名稱是可以互換的。比如,無極養生功,也可以叫無極養生拳)。
在搜集家譜資料過程中,編輯者李立炳還在唐村李氏第十八世李立朝處得到了已經有些破損的手抄本《太極拳論》《打手歌》等文獻。李立朝家藏的手寫卷《打
手歌》為七言六句:“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聚力來擊咱,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空落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其後還有小記一段:“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簽署的日期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講于唐村講武堂”,署名為李鶴林。李鶴林為唐村李氏第十二世,是李岩的曾孫,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就是王宗岳自稱門弟,于乾隆五十八年為其題寫“武元傑第”匾額祝壽的主人公。這裏簽署很清楚,是李鶴林“講于講武堂”,就是說《打手歌》的作者不是李鶴林,當然更不可能是王宗嶽。
另外據《李氏家譜》所載之《打手歌》為七言八句,其全文為:“搠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空落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形觀耄耋能禦眾,剛柔快慢自有為。”
由此可以推斷,所謂《打手歌》的原始版本實際早已存在,應該是從千載寺陳李姑表學拳時就有了。另外陳李兩家,自李岩即李信、李仲兄弟加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後,為了避嫌就斷了來往(正統觀念農民起義軍是賊,《李氏家譜》中自己也稱“闖賊”)。李家將這段歷史深埋在家譜中密不示入。李仲之子,即李信的繼子李元善在修譜時特意提出:“謂明末吾族門九世李公諱仲、諱信、諱牟、諱棟、諱友,皆誘入闖賊謀主數將,族裔誠祀之所事,避談籍譜,勿傳揚焉。”所以兩家太極拳術的交流只能在陳王廷、李仲、李信這一輩,最多也就是再晚一輩而已。也正因為如此,太極拳才有了兩個不同的發展脈絡。只是在流傳過程中陳家溝與唐村有了不同演繹。即使是在同一處,也有了不同版本。唐村的流傳,到了王宗岳時最後兩句也有了不同版本。從而證明了民國時期著名太極拳學者、郝月如的學生張士一先生認定《打手歌》在《太極拳論》之前,確為不移之論。查《太極拳論》中有“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一段。其中“四兩撥千斤”明顯是引用自《打手歌》。所以可以確定原始版本的《打手歌》早就存在;從而也可以斷定不同版本的《打手歌》,毫無疑問是歷代拳家修訂潤改之作。
陳溝與唐村的不同流傳還表現在個別字詞的使用上。陳家的幾個版本都是叫做“捋擠捺須認真”,唐村的版本包括王宗嶽所傳都叫做“捋擠按須認真”。“捺”讀作納,讀音和寫法都與“按”完全不同,但字義相同。例如“按捺不住”。
比較各版本文義的異同,可以看到其演化的痕跡,對於加深理解《打手歌》確實很有好處。
第一句基本沒有分歧,兩儀堂本字詞次序有顛倒,無甚大礙,疑為謄抄筆誤,不作討論(關於“棚捋擠按”技擊含義的具體解釋,將在分析“十三勢”的文章中專門討論)。
第二句一作“上下相隨”,一作“周身相隨”。這兩句雖無大不同,但是細究起來,“周身相隨”更為確切。“相隨”主要指上下,多數情況“隨”不好也是指上下而言;不過這樣說忽略了左右相隨等情況,不能完整表達“氣遍身軀不稍滯”“一動無有不動”“周身一家”的整體要求。仔細推究應該說“上下相隨”是初步功夫,“周身相隨”是目標的功夫。“周身相隨”的意思表達得更為縝密。
第三句一作“任他巨力來打我”,一作“任他巨力人來打”,一作“任他巨力來攻擊,一作“任他聚力來擊咱”。四種說法文義一致,而用詞該動最多。“任他巨力人來打”一句,閱讀起來比較拗口,似不太可取。新發現唐村李鶴林本“巨力”作“聚力”,略有不同;“來擊咱”,王宗嶽本作“來打我”,更為通用一點,不能確定是否為王氏所潤改。
第四句大多作“牽動四兩撥千斤”,唯有陳鑫本作“四兩化動八千斤”。這一句為太極拳的標誌性口號,以至於“四兩撥千斤”已經成為了婦孺皆知的成語。人人都知道這就是以弱勝強、以小搏大、以巧破千斤的意思。“牽動”一詞往往被省掉,這個詞語確實有點怪異。究竟由什麼來牽動四兩勁呢?應該說是心意,調動四兩內勁;也許是“調動”太刻意了吧,所以古人用牽動,似乎是要表達這四兩勁也不是自己發出來的,而是被人牽引出來的。不過這句話的關鍵字應該是“撥”。四兩勁怎麼就能勝過一千斤?奧妙就在這個“撥”字。就其本意來說,“撥”是用橫向的力量把直來的力往兩邊驅趕。因為不是直接與來力對抗,那麼就能以小力破大力了。但是這樣的理解還是粗淺的,因為一般學習太極拳的人都有體會,這種“撥”還是硬力,有時候甚至還撥不動對方。可見“撥”在理解和指導太極拳拳理拳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陳鑫本改成了“四兩化動八千斤”。“化動”更準確地揭示出了小力與大力之間的轉換過程。“化”有引化、轉化、消化、變化之意,總之不是硬撥,即使用很小的力量,哪怕是四兩,硬來也是不對的。顯然陳鑫本更勝一籌。也可以理解為“撥”就是在千斤上再加四兩勁,這雖然有助於對以弱勝強的理解,但是終究還是不能明白準確地體現太極拳內勁的運用。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在推手中對“撥”總是無法掌握、產生很大的誤解就是明證。
第五句一作“引進落空合即出”,一作“引進落空任人侵”(陳鑫本為第二句)。“引進落空”都沒有異議,這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李亦佘轉引“昔人雲: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可見引進落空是太極拳以弱勝強、力量轉換的前提和關鍵所在。一般解釋以為“引進”就是把對方的力量引過來,這是不準確的。其實古代漢語中多是單音詞,“引進”應該分開理解,即“引”是“引”,“進”是“進”。引是順著對手的力量,把它引向*近自己的一邊,並使之落空,注意不是引到自己身上。進是敵退我進,順著對方的力量向前,並使之落空。否則,“只有‘引’才能落空”,就成了一偏之見,不合進退顧盼、左右逢源之太極拳理趣。在實際操作中,就會變成片面的只能在對方進攻的時候才會化,而當對方引我時,我就不會化了。這是不恰當的。總之,無論是“引”還是“進”,均須使對方的力量落空方能奏效。
“落空”也很重要。不能使對方力量完全落空,就有被對手乘機反擊之虞,而且自己也要花費更大的力量才能撥動千斤,“四兩”勁是遠遠不夠用的。既要完全“落空”,還要防止“丟癟”,功夫全在自身的松靜上。這又從“用”回到了“體”上(這個話題說來話長,此處只能按下不表)。
“合即出”這個說法非常費解。如何才是“合”?誰跟誰“合”?都是不好理解的問題。筆者認為前面既然說是引進落空,當然是指交手雙方無疑。所以此處的“合”,也應當是指交手雙方,而不是指自己要如何內三合、外三合(當然這也是要做到的,只是此處不是就此立論)。那麼交手雙方如何才是“合”呢?兩個人搭手接觸就是合嗎?回答是否定的。必得是以我的太極內勁與對方的力量形成陰陽互動的關係,同時形成得機得勢的優勢地位才是所謂的“合”。也就是《太極拳論》所謂的“粘”。“引進落空”之後的“合”就是“我順人背”。那麼此時就可以發勁了——所謂“合即出”。也可以理解為,一旦通過“引進落空”跟對手合上了,就要立即把對方發放出去。《楊氏傳抄老譜·太極平准腰頂解》也有“合則放發出”一句,可作為旁證。
也有人把“合即出”解釋為“合就是出”。筆者以為未為允當,因為如此一來,上下文的語氣和意思就不順當了,似有未盡之意,讓人越聽越糊塗。
陳鑫本作“引進落空任人侵”,是作為全首歌訣的第二句,與其他版本不同。這是比較奇怪的,但是從文義上看又似乎完全能讀得通。其前句為“掤捋擠捺須認真”,即四正手每個都要搞清楚,都要能真正做到引進落空,才能隨便侵犯都不怕。經過仔細比對卻又發現,此句文義還是與“沾粘連隨”更為貼近,即“沾粘連隨”是“引進落空”的基礎;“沾粘連隨”是前提,“引進落空”是結果。這兩句先後次序明顯顛倒了,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楊氏太極拳中的¨腰”、¨胯”、¨肩”
(貼文:sinny 2007-12-27;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轉帖]:
在楊氏太極拳中,稱“腰”為“中盤”,“胯”為“下盤”,“肩”為“上盤”。“三盤”,以“中盤”為主宰,融為一體。“下盤”(胯),也叫“底盤”。“底盤”要穩住,放平,放正。
只有“底盤”穩住平正了,軀幹才能中正直豎,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樣,底座穩住平正了,石碑才能豎得正直穩當,不致歪斜傾倒。
太極在盤拳架時,“底盤”始終要穩、平、正,怎樣才能做到穩、平、正呢?在總體上講,就是要遵循太極拳的要則理法,只有依照太極拳的規矩,才能成就太極拳的方圓。說得具體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勁”時,要“開胸、開背”(含胸拔背),“肩”要放鬆,“肘”要曲墜,並側重“開背”,以氣下,這時氣就下沉“丹田”;“頂勁”時,也要“開胸開背”,“肩”要放鬆,“肘”要曲墜,並側重“開胸”,以神提,順項貫頂,虛靈之氣形成,或者說,“虛靈頂勁”形成,這裏說的“頂勁”不單指頭部,而是從胯(底盤)以上皆要神提,經腰而上,順著脖頸,貫至頭頂。頂勁時,沉勁不丟;沉勁時,頂勁不失。上下有股對拔對拉勁勢,使得軀幹直豎中出現一種空靈憩適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覺。
至於為什麼要在“沉勁”時側重“開背”、“頂勁”時側重“開胸”呢?這是由於人們在後天演變出一種拙力,就是這種拙力導致軀幹形成病態——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隨著年齡的增長,凹凸形狀越來越大。“開背”,是在糾正凸背;“開胸”,是在糾正凹胸。“背開胸開”了,胸、背就都平正了,內氣就能通順了,這樣,就能有效地增進軀幹的直豎。軀幹直豎了,也相應驗證了“底盤”是穩平正的。“底盤”和軀幹都穩、平、正了,“平送腰胯尾閭垂”才能成為可能。“底盤”穩、平、正了,兩腿就會被帶動得順勢靈便,氣感充盈;“邁步如貓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腳底似“植地生根”的感覺也就出來了。
“上盤”(肩),要松沉:在盤拳架時,“上盤”(肩)始終要松沉、虛腋,與“肘”相隨,與“頂勁”配合,與“開胸開背”協作。
“肩”要松沉,就須“虛腋”,不“虛腋”,雙臂就會貼著軀幹,僵硬勁去不掉,使得內氣受阻。肩的放鬆,須與肘相隨;肘的曲墜,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達到松沉境地。尤須注意的是,要與“頂勁”配合,與“頂勁”配合起來,才能體現出輕靈勁勢,否則,就會導致“上盤神不頂,一身難輕靈”的毛病。這裏,要特別留神,“頂勁”時,“肩”不能相隨俱上(相隨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習慣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曲墜,勁向底下,這樣,有頂有沉,有上有下,對拔對拉,就出現一種伸展虛靈勁勢。再就是與“開胸開背”協作好,因為,兩臂與胸背相連,與“開胸開臂”協作好,可增大兩臂的靈活性,增強兩臂的氣
感;在與“開胸開背”協作,並側重“開背”的同時,結合“頂勁”,“拔”背(一種勁道)的感覺,就明顯地出來了。這些與肩直接相關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上盤)的作用就發揮得越充分。
“中盤”(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腳皆由這裏帶動。
上行——腰(中盤)帶肩(上盤),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手掌達於指尖;下行——腰(中盤)帶胯(下盤或底盤),胯帶膝,膝帶踝,踝帶腳掌達於腳趾。可見,“上、下盤”皆由“中盤”帶動,“中盤”在“三盤”中,居主宰地位。老論喻腰為“纛”、為“車軸”,這樣比喻是很恰當的。士兵的作戰行動,必須服從司令部的號令;車輪的轉動,必須先有車軸轉動的帶動。可是,人的四肢拳腳動作,在後天背離了“力源”,養成自動、直動的不良習慣,已成積習。因此,短時間不易進入太極“力道”裏去,這是要有個思想準備的。在學習中間,不可道道聽塗説,不可自作聰明,要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要則理法鍛煉,尤其要嚴格納入被腰脊帶動的狀態,即四肢拳腳不可直接出動,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劃,不可零星亂動;並且,腰脊的帶動必須本著太極拳腰脊的規範來,而不是人們習慣上理解的那種腰的帶動。如此,才能逐漸體現出太極輕、柔、綿、纏的勁道與腰的奧妙功能和獨特感覺。“底盤無腰換,進退如拌蒜”,“順項貫頂”起自腰,這是前輩們用反證經驗來說明腰,即“中盤”的作用。可以說,處處是腰,腰無處不在。所以,太極先師們指出:“命意源頭在腰際(脊)”,“刻刻留心在腰間(脊)”。
談到“中盤”,就自然聯繫到“肘”,因為,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肘”離“中盤”最近。二者,密切相關,互相協作,是內裏與外面、手臂與周身相合的關鍵之處,因此,要求——肘要曲墜,意向中盤。“中盤”合乎要則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綱就抓住了。
“三盤”在動作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內氣的運行。要說明這點,還須接著前面提到過的一句話往下談,這句話是:“這時氣就下沉丹田”。當丹田之氣達到一定程度,就向外彌散——向下,經襠沿兩腿內側至湧泉,再由湧泉順兩腿外側而上至胯;向後,即向丹田背後彌散,再及兩旁,與由下而上之氣會合,共同形成“胯氣圈”。“胯氣圈”之氣上行至腰,形成“腰氣圈”。“腰氣圈”之氣上行至肩,形成“肩氣圈”。“肩氣圈”之氣再繼續運行,彌散至兩臂及雙手。這樣,“三盤氣圈”都形成後,就“氣遍全身不稍滯”了。
“三盤”及其相關部位的要則理法體現得越充分,動作就越得體,氣感就越酣暢。這時,可以說就達到了練意、氣、神的階段了,盤起拳架來內裏的意味就濃厚了,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會有舒服的感覺,這與單純的比劃個拳架的所謂的太極拳完全是兩碼事兒。
[轉帖]:
在楊氏太極拳中,稱“腰”為“中盤”,“胯”為“下盤”,“肩”為“上盤”。“三盤”,以“中盤”為主宰,融為一體。“下盤”(胯),也叫“底盤”。“底盤”要穩住,放平,放正。
只有“底盤”穩住平正了,軀幹才能中正直豎,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樣,底座穩住平正了,石碑才能豎得正直穩當,不致歪斜傾倒。
太極在盤拳架時,“底盤”始終要穩、平、正,怎樣才能做到穩、平、正呢?在總體上講,就是要遵循太極拳的要則理法,只有依照太極拳的規矩,才能成就太極拳的方圓。說得具體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勁”時,要“開胸、開背”(含胸拔背),“肩”要放鬆,“肘”要曲墜,並側重“開背”,以氣下,這時氣就下沉“丹田”;“頂勁”時,也要“開胸開背”,“肩”要放鬆,“肘”要曲墜,並側重“開胸”,以神提,順項貫頂,虛靈之氣形成,或者說,“虛靈頂勁”形成,這裏說的“頂勁”不單指頭部,而是從胯(底盤)以上皆要神提,經腰而上,順著脖頸,貫至頭頂。頂勁時,沉勁不丟;沉勁時,頂勁不失。上下有股對拔對拉勁勢,使得軀幹直豎中出現一種空靈憩適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覺。
至於為什麼要在“沉勁”時側重“開背”、“頂勁”時側重“開胸”呢?這是由於人們在後天演變出一種拙力,就是這種拙力導致軀幹形成病態——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隨著年齡的增長,凹凸形狀越來越大。“開背”,是在糾正凸背;“開胸”,是在糾正凹胸。“背開胸開”了,胸、背就都平正了,內氣就能通順了,這樣,就能有效地增進軀幹的直豎。軀幹直豎了,也相應驗證了“底盤”是穩平正的。“底盤”和軀幹都穩、平、正了,“平送腰胯尾閭垂”才能成為可能。“底盤”穩、平、正了,兩腿就會被帶動得順勢靈便,氣感充盈;“邁步如貓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腳底似“植地生根”的感覺也就出來了。
“上盤”(肩),要松沉:在盤拳架時,“上盤”(肩)始終要松沉、虛腋,與“肘”相隨,與“頂勁”配合,與“開胸開背”協作。
“肩”要松沉,就須“虛腋”,不“虛腋”,雙臂就會貼著軀幹,僵硬勁去不掉,使得內氣受阻。肩的放鬆,須與肘相隨;肘的曲墜,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達到松沉境地。尤須注意的是,要與“頂勁”配合,與“頂勁”配合起來,才能體現出輕靈勁勢,否則,就會導致“上盤神不頂,一身難輕靈”的毛病。這裏,要特別留神,“頂勁”時,“肩”不能相隨俱上(相隨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習慣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曲墜,勁向底下,這樣,有頂有沉,有上有下,對拔對拉,就出現一種伸展虛靈勁勢。再就是與“開胸開背”協作好,因為,兩臂與胸背相連,與“開胸開臂”協作好,可增大兩臂的靈活性,增強兩臂的氣
感;在與“開胸開背”協作,並側重“開背”的同時,結合“頂勁”,“拔”背(一種勁道)的感覺,就明顯地出來了。這些與肩直接相關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上盤)的作用就發揮得越充分。
“中盤”(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腳皆由這裏帶動。
上行——腰(中盤)帶肩(上盤),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手掌達於指尖;下行——腰(中盤)帶胯(下盤或底盤),胯帶膝,膝帶踝,踝帶腳掌達於腳趾。可見,“上、下盤”皆由“中盤”帶動,“中盤”在“三盤”中,居主宰地位。老論喻腰為“纛”、為“車軸”,這樣比喻是很恰當的。士兵的作戰行動,必須服從司令部的號令;車輪的轉動,必須先有車軸轉動的帶動。可是,人的四肢拳腳動作,在後天背離了“力源”,養成自動、直動的不良習慣,已成積習。因此,短時間不易進入太極“力道”裏去,這是要有個思想準備的。在學習中間,不可道道聽塗説,不可自作聰明,要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要則理法鍛煉,尤其要嚴格納入被腰脊帶動的狀態,即四肢拳腳不可直接出動,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劃,不可零星亂動;並且,腰脊的帶動必須本著太極拳腰脊的規範來,而不是人們習慣上理解的那種腰的帶動。如此,才能逐漸體現出太極輕、柔、綿、纏的勁道與腰的奧妙功能和獨特感覺。“底盤無腰換,進退如拌蒜”,“順項貫頂”起自腰,這是前輩們用反證經驗來說明腰,即“中盤”的作用。可以說,處處是腰,腰無處不在。所以,太極先師們指出:“命意源頭在腰際(脊)”,“刻刻留心在腰間(脊)”。
談到“中盤”,就自然聯繫到“肘”,因為,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肘”離“中盤”最近。二者,密切相關,互相協作,是內裏與外面、手臂與周身相合的關鍵之處,因此,要求——肘要曲墜,意向中盤。“中盤”合乎要則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綱就抓住了。
“三盤”在動作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內氣的運行。要說明這點,還須接著前面提到過的一句話往下談,這句話是:“這時氣就下沉丹田”。當丹田之氣達到一定程度,就向外彌散——向下,經襠沿兩腿內側至湧泉,再由湧泉順兩腿外側而上至胯;向後,即向丹田背後彌散,再及兩旁,與由下而上之氣會合,共同形成“胯氣圈”。“胯氣圈”之氣上行至腰,形成“腰氣圈”。“腰氣圈”之氣上行至肩,形成“肩氣圈”。“肩氣圈”之氣再繼續運行,彌散至兩臂及雙手。這樣,“三盤氣圈”都形成後,就“氣遍全身不稍滯”了。
“三盤”及其相關部位的要則理法體現得越充分,動作就越得體,氣感就越酣暢。這時,可以說就達到了練意、氣、神的階段了,盤起拳架來內裏的意味就濃厚了,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會有舒服的感覺,這與單純的比劃個拳架的所謂的太極拳完全是兩碼事兒。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王宗嶽《太極拳經》完全注釋
(貼文:老翁;2007-12-17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注釋]太極:太極本為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此處指太極拳而言。無極:宇宙天地萬物誕生前的虛空、靜寂、混沌狀態。此處指太極拳演練前準備階段時的狀態。此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無念無欲無求,無持著的虛空狀,謂之無極。無極動而生陰陽,陰陽蒙發而生太極。未動之時動靜、陰陽剛柔、進步、開合已悉數寄寓其中。可為萬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是動靜的機樞所在。
動:指物體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間中移動。
靜:保持或維持物體原有的位置。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為太極的樞紐機關。太極拳行功時,於動中存靜意,於靜中寓動機,靜極則動,動極則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原文]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注釋]太極拳當行功時,各個姿勢一動一靜之間前後、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所以說動之則分。其相對靜止狀態,其動作、肢體無運行軌跡可指,陰陽虛實具在其中,此謂靜之則合。以發力狀況講我動時將敵力分化,不能直達我身,敵勁落空後稍靜我勁合而渾整,即刻發放。所以能“後發先至”。
[原文]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注釋]過:逾越。及:到達。隨:順隨。就:即、去、薄近。過與不及都是失中。失中則陰陽勝衰失衡,就不能合。運勁過則生頂抗,不及則有丟、偏。要作到不即不離,就應當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不要一成不變,不要固執己意。初學太極拳的人容易犯“過”的錯誤,稍懂勁後則常失之“不及”,學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注釋]人:指敵方。剛:剛猛有力。柔:柔順,不抗勁。走:化敵來力。柔以承之,變化敵力方向,不為所制,叫走。順:得機,得勢,自由便利。背:不得機勢,行動不自由便利。粘:取制敵人之力。當敵手用剛猛暴烈的力時,我只有順應其勢,如以膠著物,物我合一,應勢取勝。此之謂粘。
[原文]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注釋]這一段講的是在與敵交手時,自己動手的急緩速度應隨對手的變化而變化。敵手運動速度快而我應對緩慢,則反應遲鈍,必被敵所制。敵勁尚未運到,我過於急噪,搶先發力,往往不能有效節制敵手,敵反而有機可乘。這些都是應著力克服的弊病。在與敵交手中,雖敵方動作千變萬化,但只要我能與之急緩相隨,便可純任自然,無絲毫的凝滯,定會勝券在握。
[原文]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注釋]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參天之木起於毫末”。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習練太極拳,往往欲速則不達,必須循序漸進。所以習練太極拳的人,首先要從模仿師傅的姿勢開始。姿勢正確後再求勢與勢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套路熟練。著法熟練後再行實踐,學習各招勢的實戰用法。如能使用得當,敵不落空,才算著熟。著熟後以推手驗之,以求懂勁。研究對方動作輕重緩急,及方向、大小、作用點。久而久之便會由微懂而至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才算得上真正懂勁。懂勁後不求用勁,而勁自合,逐漸達到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禦就到了神明的階段。這樣層層遞進,階階高升的過程,沒有數十年的純功是難以達到的。
[原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注釋]頂:囟門,小兒初生時,此處骨軟未合,會隨呼吸顫動,道家稱上泥丸宮,藏神之府。道家上田練神。練太極拳者主張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精神和肉體同時得到修煉。運動時務使頂上圓光虛靈。頂為全身綱領,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遂,動作起來全身一致,左右前後都不會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慮。
丹田:此處指下丹田,據筆者考據下丹田在臍後腎前,其正確位置處於百會與會陰的連線和神闕(肚臍)與命門(腎臟)連線的交點上。常用深呼吸使氣歸於此,自能神旺氣足。《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都講的是吐故納新。歸根複命,長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者沉氣於此則屹立不動。氣沉時應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要用力憋氣,使小腹外鼓,如若不慎會導致腸疝等不可不慎。
[原文]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注釋]偏、倚:都是失去中正。藏:隱匿;現:顯露。忽隱忽現神明難測。外指身體姿勢,內指神氣運勁。神氣意力全身貫徹。無過不及,忽隱忽現,令人不可捉摸。虛頜頂勁、氣沉丹田須含活潑之意,為自然之趣,過於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呆板,運勁不能虛靈,所以要忽隱忽現。
[原文]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注釋]杳(yao):不可捉摸。此二句承上文而言。進一步解釋忽隱忽現之意。與敵接手後覺左邊重,那麼我左邊與敵接觸之處,即變為虛,使敵感到杳然不可捉摸,隨其意而變化,不可稍有頂抗,如此虛實易位使其處處落空,而莫之奈何。右邊亦然。虛與杳同義。
[原文]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注釋]仰:提升、拔高。俯:下降、按壓。交手時敵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捫天,使敵難攀。敵欲壓我使下,我即順勢而下降,如探深淵,敵反失其重心,因勢變遷,潛移默化,存乎一心。
[原文]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注釋]我前進擊敵時,敵差順領我勁,我則長身以隨之,使其無可退避。敵乘勝前進時我即收縮後退,使其追之不及,力到盡頭。自不再得逞。太極拳以柔靜為主,但不是一味避讓,而是以退為進,以退為攻。全在因勢利導,不必拘泥。
[原文]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注釋]羽、蠅蟲都是份量極輕的。加:增加;著:附著。言練太極拳進入高級階段的人感覺極其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即就是輕如羽毛,如蠅蟲,稍近我體就會立即有知覺,馬上做出避害趨利的動作,而不容一羽,一蠅蟲附身我體。“守靜篤,致虛極”方能寂能不動。非經久鍛煉,肢體軟靈,感覺異常靈敏,難以達到如此境界。
[原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注譯]《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又曰“善攻者敵莫能禦之,善守者敵莫能攻之”。精於太極拳術的人,因能虛靜而陰陽相合;因感覺靈敏而能剛柔相擠。敵方任何一個微小動作我都瞭解在胸,而我行動意圖敵方卻渾然不知。拳術家所向無敵都經由這一途徑。
[原文]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注譯]斯:代詞,此這。斯技:這種技藝,泛指各種門類的拳術。意為:就武術而言,門派種類很多。流派不同,當然姿勢也各有區別。但除太極拳外,其他拳術都特別重視力量與速度的訓練。以壯欺弱,以快打慢。而不求懂勁、輕靈、以靜制動等決。
[原文]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所為也
[注譯]力氣大的打贏體弱乏力的,身手敏捷的打敗反映遲鈍的,這都是天賦的能力,不是因勤奮學習而達到的。
[原文]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注譯]古稱七十為耄,八十為耋。意為年老之人力量匱乏,行動遲緩。“四兩撥千斤”太極拳推手歌決中句。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稱千斤全賴杠杆、斜面之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與物理學杠杆、斜面之理相吻合,是有其科學依據的。年老力衰之人能抗禦眾人圍攻,絕非依仗手腳速度快而已,全*多年修煉的太極功夫。
[原文]立如平准,活似車輪
[注譯]平准,指秤提上的刀刃。中正靈敏。太極拳中正安靜,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暢通。秤敵來力大小精確無誤。太極拳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周身轉動如同車輪。
[原文]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注譯]偏沉:因傾斜而傾覆。太極拳講求中正平圓,不可前俯後仰,左右傾斜。不正則偏,偏則易傾。雙重;雙腿僵直,平均踏地。太極拳要雙腿靈話,分清虛實,不宜太死板。《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講兩腿*開平均著地,不如倒換虛實,就是無法走路,所以犯雙重之病的人,行動必然遲滯,要想解除雙重之病,就 要懂得分清陰陽虛實。
[原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注譯]制敵勁為粘,化敵勁為走。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離不開化,化的同時就是制。
[原文]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擠,方為懂勁
[注譯]陰陽請參閱第六部分名詞解釋。陰陽互為消長,二者如磁鐵之兩極,不可分割。得太極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剛柔虛實。陰陽虛實相輔相成,不失其機,才是真的懂勁。
[原文]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注譯]只有懂勁後,方能愈練愈精。若不懂勁,則越練越不精。懂勁後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細處揣摩就會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本]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注譯]在與敵交手時不可強行以我為中心,一意孤行,過於執著,固執已行,而要隨機應變,不拘成見,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從人就會逆勢妄動,動則得咎。
[原文]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注譯]太極拳就是在矛盾對立中求得統一,在運動變化中求得平衡,所以極其精微細密一不小心就會滑向謬誤。真心修煉太極拳的人不能不審慎辨別正誤,否則會在謬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是本為代詞,此為動詞,意即為了廣大太極拳修煉者能步入正途,因此寫了這篇論著,作為全文的結束語。
[注釋]太極:太極本為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此處指太極拳而言。無極:宇宙天地萬物誕生前的虛空、靜寂、混沌狀態。此處指太極拳演練前準備階段時的狀態。此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無念無欲無求,無持著的虛空狀,謂之無極。無極動而生陰陽,陰陽蒙發而生太極。未動之時動靜、陰陽剛柔、進步、開合已悉數寄寓其中。可為萬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是動靜的機樞所在。
動:指物體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間中移動。
靜:保持或維持物體原有的位置。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為太極的樞紐機關。太極拳行功時,於動中存靜意,於靜中寓動機,靜極則動,動極則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原文]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注釋]太極拳當行功時,各個姿勢一動一靜之間前後、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所以說動之則分。其相對靜止狀態,其動作、肢體無運行軌跡可指,陰陽虛實具在其中,此謂靜之則合。以發力狀況講我動時將敵力分化,不能直達我身,敵勁落空後稍靜我勁合而渾整,即刻發放。所以能“後發先至”。
[原文]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注釋]過:逾越。及:到達。隨:順隨。就:即、去、薄近。過與不及都是失中。失中則陰陽勝衰失衡,就不能合。運勁過則生頂抗,不及則有丟、偏。要作到不即不離,就應當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不要一成不變,不要固執己意。初學太極拳的人容易犯“過”的錯誤,稍懂勁後則常失之“不及”,學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注釋]人:指敵方。剛:剛猛有力。柔:柔順,不抗勁。走:化敵來力。柔以承之,變化敵力方向,不為所制,叫走。順:得機,得勢,自由便利。背:不得機勢,行動不自由便利。粘:取制敵人之力。當敵手用剛猛暴烈的力時,我只有順應其勢,如以膠著物,物我合一,應勢取勝。此之謂粘。
[原文]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注釋]這一段講的是在與敵交手時,自己動手的急緩速度應隨對手的變化而變化。敵手運動速度快而我應對緩慢,則反應遲鈍,必被敵所制。敵勁尚未運到,我過於急噪,搶先發力,往往不能有效節制敵手,敵反而有機可乘。這些都是應著力克服的弊病。在與敵交手中,雖敵方動作千變萬化,但只要我能與之急緩相隨,便可純任自然,無絲毫的凝滯,定會勝券在握。
[原文]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注釋]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參天之木起於毫末”。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習練太極拳,往往欲速則不達,必須循序漸進。所以習練太極拳的人,首先要從模仿師傅的姿勢開始。姿勢正確後再求勢與勢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套路熟練。著法熟練後再行實踐,學習各招勢的實戰用法。如能使用得當,敵不落空,才算著熟。著熟後以推手驗之,以求懂勁。研究對方動作輕重緩急,及方向、大小、作用點。久而久之便會由微懂而至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才算得上真正懂勁。懂勁後不求用勁,而勁自合,逐漸達到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禦就到了神明的階段。這樣層層遞進,階階高升的過程,沒有數十年的純功是難以達到的。
[原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注釋]頂:囟門,小兒初生時,此處骨軟未合,會隨呼吸顫動,道家稱上泥丸宮,藏神之府。道家上田練神。練太極拳者主張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精神和肉體同時得到修煉。運動時務使頂上圓光虛靈。頂為全身綱領,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遂,動作起來全身一致,左右前後都不會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慮。
丹田:此處指下丹田,據筆者考據下丹田在臍後腎前,其正確位置處於百會與會陰的連線和神闕(肚臍)與命門(腎臟)連線的交點上。常用深呼吸使氣歸於此,自能神旺氣足。《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都講的是吐故納新。歸根複命,長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者沉氣於此則屹立不動。氣沉時應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要用力憋氣,使小腹外鼓,如若不慎會導致腸疝等不可不慎。
[原文]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注釋]偏、倚:都是失去中正。藏:隱匿;現:顯露。忽隱忽現神明難測。外指身體姿勢,內指神氣運勁。神氣意力全身貫徹。無過不及,忽隱忽現,令人不可捉摸。虛頜頂勁、氣沉丹田須含活潑之意,為自然之趣,過於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呆板,運勁不能虛靈,所以要忽隱忽現。
[原文]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注釋]杳(yao):不可捉摸。此二句承上文而言。進一步解釋忽隱忽現之意。與敵接手後覺左邊重,那麼我左邊與敵接觸之處,即變為虛,使敵感到杳然不可捉摸,隨其意而變化,不可稍有頂抗,如此虛實易位使其處處落空,而莫之奈何。右邊亦然。虛與杳同義。
[原文]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注釋]仰:提升、拔高。俯:下降、按壓。交手時敵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捫天,使敵難攀。敵欲壓我使下,我即順勢而下降,如探深淵,敵反失其重心,因勢變遷,潛移默化,存乎一心。
[原文]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注釋]我前進擊敵時,敵差順領我勁,我則長身以隨之,使其無可退避。敵乘勝前進時我即收縮後退,使其追之不及,力到盡頭。自不再得逞。太極拳以柔靜為主,但不是一味避讓,而是以退為進,以退為攻。全在因勢利導,不必拘泥。
[原文]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注釋]羽、蠅蟲都是份量極輕的。加:增加;著:附著。言練太極拳進入高級階段的人感覺極其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即就是輕如羽毛,如蠅蟲,稍近我體就會立即有知覺,馬上做出避害趨利的動作,而不容一羽,一蠅蟲附身我體。“守靜篤,致虛極”方能寂能不動。非經久鍛煉,肢體軟靈,感覺異常靈敏,難以達到如此境界。
[原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注譯]《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又曰“善攻者敵莫能禦之,善守者敵莫能攻之”。精於太極拳術的人,因能虛靜而陰陽相合;因感覺靈敏而能剛柔相擠。敵方任何一個微小動作我都瞭解在胸,而我行動意圖敵方卻渾然不知。拳術家所向無敵都經由這一途徑。
[原文]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注譯]斯:代詞,此這。斯技:這種技藝,泛指各種門類的拳術。意為:就武術而言,門派種類很多。流派不同,當然姿勢也各有區別。但除太極拳外,其他拳術都特別重視力量與速度的訓練。以壯欺弱,以快打慢。而不求懂勁、輕靈、以靜制動等決。
[原文]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所為也
[注譯]力氣大的打贏體弱乏力的,身手敏捷的打敗反映遲鈍的,這都是天賦的能力,不是因勤奮學習而達到的。
[原文]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注譯]古稱七十為耄,八十為耋。意為年老之人力量匱乏,行動遲緩。“四兩撥千斤”太極拳推手歌決中句。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稱千斤全賴杠杆、斜面之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與物理學杠杆、斜面之理相吻合,是有其科學依據的。年老力衰之人能抗禦眾人圍攻,絕非依仗手腳速度快而已,全*多年修煉的太極功夫。
[原文]立如平准,活似車輪
[注譯]平准,指秤提上的刀刃。中正靈敏。太極拳中正安靜,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暢通。秤敵來力大小精確無誤。太極拳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周身轉動如同車輪。
[原文]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注譯]偏沉:因傾斜而傾覆。太極拳講求中正平圓,不可前俯後仰,左右傾斜。不正則偏,偏則易傾。雙重;雙腿僵直,平均踏地。太極拳要雙腿靈話,分清虛實,不宜太死板。《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講兩腿*開平均著地,不如倒換虛實,就是無法走路,所以犯雙重之病的人,行動必然遲滯,要想解除雙重之病,就 要懂得分清陰陽虛實。
[原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注譯]制敵勁為粘,化敵勁為走。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離不開化,化的同時就是制。
[原文]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擠,方為懂勁
[注譯]陰陽請參閱第六部分名詞解釋。陰陽互為消長,二者如磁鐵之兩極,不可分割。得太極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剛柔虛實。陰陽虛實相輔相成,不失其機,才是真的懂勁。
[原文]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注譯]只有懂勁後,方能愈練愈精。若不懂勁,則越練越不精。懂勁後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細處揣摩就會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本]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注譯]在與敵交手時不可強行以我為中心,一意孤行,過於執著,固執已行,而要隨機應變,不拘成見,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從人就會逆勢妄動,動則得咎。
[原文]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注譯]太極拳就是在矛盾對立中求得統一,在運動變化中求得平衡,所以極其精微細密一不小心就會滑向謬誤。真心修煉太極拳的人不能不審慎辨別正誤,否則會在謬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是本為代詞,此為動詞,意即為了廣大太極拳修煉者能步入正途,因此寫了這篇論著,作為全文的結束語。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紅棗的藥用價值
(貼文:老翁; 2007-12-13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紅棗不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內含蛋白質、脂肪、糖、抗環血酸、鈣、鐵、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載:“大棗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隨居園飲食譜》中載紅棗“鮮者甘涼。刮腸胃,助濕熱。幹者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食之耐饑。......以北產大而堅實肉厚者,補力最勝。”棗仁可作興奮劑,炒黃後又可作鎮靜劑,有安靜、養心、斂汗、健胃、消食等功效,樹葉、樹皮、樹根也可以入藥,棗常被中醫作為藥引來用,有“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棗”、“每日吃三棗,七十不顯老”之說。
紅棗是具有補血功效的好食品,以致許多人認為,紅棗作為補品,女性多吃一定有益補身。
紅棗在中醫處方裏,是一味最常見的藥食同源方藥,味甘性溫,主要功能為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臨床主要用於脾胃氣虛、血虛萎黃、血虛失眠多夢等症的治療。如常喝紅棗水對於經血過多而引起貧血的女性就可起到改善面色蒼白和手腳冰冷的補益功效。但作為方藥是有禁忌症的,如在月經期間,一些女性常會出現眼腫或腳腫的現象,其實這是濕重的表現,這類人群就不適合服食紅棗。這是因為,紅棗味甜,多吃容易生痰生濕導致水濕積於體內,而加重水腫症狀。同時,有以服用紅棗進補而又屬於體質燥熱的女性,也不適合在經期服食,因為這極有可能會引起經血過多而傷害身體健康。此外,由於紅棗糖分豐富,尤其是製成零食的紅棗,就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進補,以免血糖增高。
過量進食生鮮紅棗,易產生腹瀉並傷“脾”,因此,由於外感風熱而引起的感冒、發燒者及腹脹氣滯者,都屬於忌吃生鮮紅棗的人群。
一般來說,水煮吃棗是明智之舉,因為這樣既不會改變進補的藥效,也可避免生吃所引起的腹瀉。
有關大棗的農諺曰:“七月十五紅點兒,八月十五紅滿兒”,意即中秋之時,清脆香甜受人青睞的大棗就要面世了。
大棗所含營養豐富。它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纖維素;多種氨基酸及鈣、磷、鐵、鉀、鈉、鎂、氯、碘、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C、維生素P、維生素E等。所含維生素C,每100克鮮棗達380-600毫克,是柑桔含量的11-20倍,是蘋果和梨、桃含量的100倍左右,所含維生素P也居百果之冠。故享有“天然維生素丸”之讚譽。
大棗不僅是營養豐富的美食,而且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良藥。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漢代被譽為“醫聖”的張仲景在他所著《傷寒論》中,列有113個處方,其中有63個配用了大棗。綜合歷代本草認為,大棗味甘,性濕,功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滋心潤肺,養血安神,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民間有“每天吃棗,郎中少找”之說。而鮮棗性涼,“生食損脾作瀉”,一次不宜吃得過多。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棗含黃酮--雙--葡萄糖甙A,有鎮靜催眠和降壓作用;大棗中含有大量環磷酸腺苷,對人體細胞起著重要的生理調節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並有抗過敏作用;所含維生素P,能增強人體細胞的粘著力,提高毛細血管韌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具有降血脂、抗過敏、強心,利尿,預防腦溢血和延緩衰老等作用;所含維生素C,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增強機體抵抗力和保持皮膚彈性、延緩衰老等作用;其所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由此可知“一日三棗,一輩子不顯老”的諺語,是有其道理的。
紅棗的作用
1.增強人體免疫力 大棗含有大量的糖類物質,主要為葡萄糖,也含有果糖、蔗糖,以及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的低聚糖、阿拉伯聚糖及半乳醛聚糖等;並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核黃素、硫胺素、胡蘿蔔素、尼克酸等多種維生素,具有較強的補養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2.增強肌力,增加體重 實驗小鼠每日灌服大棗煎劑,共3周,體重的增加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並且在游泳試驗中,其游泳時間較對照組明顯延長,這表明大棗有增強肌力和增加體重的作用。
3. 保護肝臟有實驗證實,對四氯化碳肝損傷的家兔,每日喂給大棗煎劑共1周,結果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較對照組明顯增加,表明大棗有保肝作用。
4.抗過敏 大棗乙醇提取物對特異反應性疾病,能抑制抗體的產生,對小鼠反應性抗體也有抑制作用,提示大棗具有抗變態反應作用。
5.鎮靜安神 大棗中所含有黃酮--雙- 葡萄糖甙A有鎮靜、催眠和降壓作用,其中被分離出的柚配質C糖甙類有中樞抑制作用,即降低自發運動及刺激反射作用、強直木僵作用,故大棗具有安神、鎮靜之功。
6.抗癌,抗突變 大棗含多種三該類化合物,其中燁木酸、山植酸均發現有抗癌活性,對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棗中所含的營養素,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對於防癌抗癌和維持人體臟腑功能都有一定效果 。
紅棗皮紅肉厚汁濃味甘,火生土之象,養心脾之陰,潤血肉之燥。陽虛者合生薑共用,氣弱者與甘草同煎,于平和中最能補益,誠適心適口之良藥也。
當歸紅棗生薑燉羊肉,具有補氣養血功效.材料:紅棗12粒、生薑8片、羊肉500克。調味:小茴香1錢、草果2個.做法:將所有材料同燉兩個小時即可。
紅棗煲大頭魚魚頭,具有改善體質. 材料:紅棗10粒、當歸、白芷、天麻各適量,生薑6片、大魚魚頭一個.做法:水滾後轉慢火煲半小時.
紅棗粥,具有補氣健脾.材料:紅棗12粒、糯米適量、淮山、片糖適量.做法:將所有材料煲約2小時 。
總上所述+下:
紅棗保健:
紅棗的維生素C含量居百果之冠,比蘋果、桃子高80°90倍,比梨高140倍左右,被譽為¨天然維生素C丸”。近年來,科學家研究發現紅棗還含有其他多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具有不少新的保健功能:
抗過敏:
國內曾有人採用大紅棗治敏性紫癜,每天吃3次,每次吃10只,一般3天見效。後來日本科學家發現大紅棗中含有大量叫作環磷酸腺甘的物質,它具有擴張血管抗過敏作用,同時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的功能。
抗癌:
紅棗富含三帖類化合物(如山楂酸)和二磷酸腺甘。三帖類化合物大都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功能,其中尤以山楂酸的能力最強,超過了常用的抗癌藥氟脲嘧啶。二磷酸腺甘雖不具有抑制癌細胞的能力,但卻有調節細胞分裂的作用。二者協同作用的結果,可以使異常增生的癌細胞分裂超向正常。動物試驗也證明,在同樣飼喂致癌物的情況下,加服紅棗的動物出現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百分比,只有未服紅棗動物的一半。因此腫瘤病人在應用其他抗腫瘤措施的同時,可以每日服紅棗製成的食品,即有抗腫瘤作用,又有益氣養血,增強體質,緩解放療、化療副作用的功效。
護肝:
實驗和臨床均證明紅棗能增加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臨床報導,對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及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紅棗花生湯(紅棗、花生、冰糖各30克,先煎花生,後入紅棗、冰糖)1劑,30天為1療程,能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水準。
緩和藥性:
在一些藥性猛烈的方劑中配入紅棗,可以緩和藥性,以免峻烈藥物傷人正氣。
康復人體:
英國科學家在163個虛弱患者中做過試驗,凡是連續吃棗的人,健康恢復的速度比單純服用維生素的人快3倍以上。紅棗有抗疲勞的作用,能增強人的耐力。此外,用紅棗豬骨煮糯米粥常食,是一種很好的膳食補品,可滋養精血,特別對血液病、老年體弱更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大棗味甘能助濕壅氣,多食易出現腹部脹滿,凡痰濁壅盛、腹部脹滿等症要慎用。
紅棗不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內含蛋白質、脂肪、糖、抗環血酸、鈣、鐵、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載:“大棗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隨居園飲食譜》中載紅棗“鮮者甘涼。刮腸胃,助濕熱。幹者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食之耐饑。......以北產大而堅實肉厚者,補力最勝。”棗仁可作興奮劑,炒黃後又可作鎮靜劑,有安靜、養心、斂汗、健胃、消食等功效,樹葉、樹皮、樹根也可以入藥,棗常被中醫作為藥引來用,有“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棗”、“每日吃三棗,七十不顯老”之說。
紅棗是具有補血功效的好食品,以致許多人認為,紅棗作為補品,女性多吃一定有益補身。
紅棗在中醫處方裏,是一味最常見的藥食同源方藥,味甘性溫,主要功能為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臨床主要用於脾胃氣虛、血虛萎黃、血虛失眠多夢等症的治療。如常喝紅棗水對於經血過多而引起貧血的女性就可起到改善面色蒼白和手腳冰冷的補益功效。但作為方藥是有禁忌症的,如在月經期間,一些女性常會出現眼腫或腳腫的現象,其實這是濕重的表現,這類人群就不適合服食紅棗。這是因為,紅棗味甜,多吃容易生痰生濕導致水濕積於體內,而加重水腫症狀。同時,有以服用紅棗進補而又屬於體質燥熱的女性,也不適合在經期服食,因為這極有可能會引起經血過多而傷害身體健康。此外,由於紅棗糖分豐富,尤其是製成零食的紅棗,就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進補,以免血糖增高。
過量進食生鮮紅棗,易產生腹瀉並傷“脾”,因此,由於外感風熱而引起的感冒、發燒者及腹脹氣滯者,都屬於忌吃生鮮紅棗的人群。
一般來說,水煮吃棗是明智之舉,因為這樣既不會改變進補的藥效,也可避免生吃所引起的腹瀉。
有關大棗的農諺曰:“七月十五紅點兒,八月十五紅滿兒”,意即中秋之時,清脆香甜受人青睞的大棗就要面世了。
大棗所含營養豐富。它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纖維素;多種氨基酸及鈣、磷、鐵、鉀、鈉、鎂、氯、碘、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C、維生素P、維生素E等。所含維生素C,每100克鮮棗達380-600毫克,是柑桔含量的11-20倍,是蘋果和梨、桃含量的100倍左右,所含維生素P也居百果之冠。故享有“天然維生素丸”之讚譽。
大棗不僅是營養豐富的美食,而且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良藥。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漢代被譽為“醫聖”的張仲景在他所著《傷寒論》中,列有113個處方,其中有63個配用了大棗。綜合歷代本草認為,大棗味甘,性濕,功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滋心潤肺,養血安神,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民間有“每天吃棗,郎中少找”之說。而鮮棗性涼,“生食損脾作瀉”,一次不宜吃得過多。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棗含黃酮--雙--葡萄糖甙A,有鎮靜催眠和降壓作用;大棗中含有大量環磷酸腺苷,對人體細胞起著重要的生理調節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並有抗過敏作用;所含維生素P,能增強人體細胞的粘著力,提高毛細血管韌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具有降血脂、抗過敏、強心,利尿,預防腦溢血和延緩衰老等作用;所含維生素C,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增強機體抵抗力和保持皮膚彈性、延緩衰老等作用;其所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由此可知“一日三棗,一輩子不顯老”的諺語,是有其道理的。
紅棗的作用
1.增強人體免疫力 大棗含有大量的糖類物質,主要為葡萄糖,也含有果糖、蔗糖,以及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的低聚糖、阿拉伯聚糖及半乳醛聚糖等;並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核黃素、硫胺素、胡蘿蔔素、尼克酸等多種維生素,具有較強的補養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2.增強肌力,增加體重 實驗小鼠每日灌服大棗煎劑,共3周,體重的增加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並且在游泳試驗中,其游泳時間較對照組明顯延長,這表明大棗有增強肌力和增加體重的作用。
3. 保護肝臟有實驗證實,對四氯化碳肝損傷的家兔,每日喂給大棗煎劑共1周,結果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較對照組明顯增加,表明大棗有保肝作用。
4.抗過敏 大棗乙醇提取物對特異反應性疾病,能抑制抗體的產生,對小鼠反應性抗體也有抑制作用,提示大棗具有抗變態反應作用。
5.鎮靜安神 大棗中所含有黃酮--雙- 葡萄糖甙A有鎮靜、催眠和降壓作用,其中被分離出的柚配質C糖甙類有中樞抑制作用,即降低自發運動及刺激反射作用、強直木僵作用,故大棗具有安神、鎮靜之功。
6.抗癌,抗突變 大棗含多種三該類化合物,其中燁木酸、山植酸均發現有抗癌活性,對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棗中所含的營養素,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對於防癌抗癌和維持人體臟腑功能都有一定效果 。
紅棗皮紅肉厚汁濃味甘,火生土之象,養心脾之陰,潤血肉之燥。陽虛者合生薑共用,氣弱者與甘草同煎,于平和中最能補益,誠適心適口之良藥也。
當歸紅棗生薑燉羊肉,具有補氣養血功效.材料:紅棗12粒、生薑8片、羊肉500克。調味:小茴香1錢、草果2個.做法:將所有材料同燉兩個小時即可。
紅棗煲大頭魚魚頭,具有改善體質. 材料:紅棗10粒、當歸、白芷、天麻各適量,生薑6片、大魚魚頭一個.做法:水滾後轉慢火煲半小時.
紅棗粥,具有補氣健脾.材料:紅棗12粒、糯米適量、淮山、片糖適量.做法:將所有材料煲約2小時 。
總上所述+下:
紅棗保健:
紅棗的維生素C含量居百果之冠,比蘋果、桃子高80°90倍,比梨高140倍左右,被譽為¨天然維生素C丸”。近年來,科學家研究發現紅棗還含有其他多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具有不少新的保健功能:
抗過敏:
國內曾有人採用大紅棗治敏性紫癜,每天吃3次,每次吃10只,一般3天見效。後來日本科學家發現大紅棗中含有大量叫作環磷酸腺甘的物質,它具有擴張血管抗過敏作用,同時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的功能。
抗癌:
紅棗富含三帖類化合物(如山楂酸)和二磷酸腺甘。三帖類化合物大都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功能,其中尤以山楂酸的能力最強,超過了常用的抗癌藥氟脲嘧啶。二磷酸腺甘雖不具有抑制癌細胞的能力,但卻有調節細胞分裂的作用。二者協同作用的結果,可以使異常增生的癌細胞分裂超向正常。動物試驗也證明,在同樣飼喂致癌物的情況下,加服紅棗的動物出現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百分比,只有未服紅棗動物的一半。因此腫瘤病人在應用其他抗腫瘤措施的同時,可以每日服紅棗製成的食品,即有抗腫瘤作用,又有益氣養血,增強體質,緩解放療、化療副作用的功效。
護肝:
實驗和臨床均證明紅棗能增加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臨床報導,對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及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紅棗花生湯(紅棗、花生、冰糖各30克,先煎花生,後入紅棗、冰糖)1劑,30天為1療程,能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水準。
緩和藥性:
在一些藥性猛烈的方劑中配入紅棗,可以緩和藥性,以免峻烈藥物傷人正氣。
康復人體:
英國科學家在163個虛弱患者中做過試驗,凡是連續吃棗的人,健康恢復的速度比單純服用維生素的人快3倍以上。紅棗有抗疲勞的作用,能增強人的耐力。此外,用紅棗豬骨煮糯米粥常食,是一種很好的膳食補品,可滋養精血,特別對血液病、老年體弱更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大棗味甘能助濕壅氣,多食易出現腹部脹滿,凡痰濁壅盛、腹部脹滿等症要慎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