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greenfieldtaiji.com】【博客:greenfieldtaiji.blogspot.com】【電郵:greenfield_tai_ji@yahoo.com.hk】
拳會動態    |     拳會網頁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論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貼文:君子不器   2009-11-8;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眼法

    眼,是傳達意志、指揮全身因敵變化的器官,又是負責觀察敵情和地形以便能進攻退守的器官,眼有顧、盼之分,有點、面、虛、實的變化,顧是眼視力的集中點,為實,盼是除集中點外視力所及範圍的面,為虛。陳式拳每個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即是當未動步前,以出步的方向為主;出步方向定後,則以手的最後攻擊目標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的為順,眼的方向與身體旋轉和手法變化過程中的方向相反者為逆。腿與ì是服從眼的指揮而因敵變化,以轉換進退的。


手法

    手部自轉分為順逆兩種,凡大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向上,則為順纏,小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向下,則為逆纏。手與臂部的配合著向左右、前後、上下旋轉,則為公轉。公轉分正旋和反旋兩種,右手沿順時針轉圈為正旋,逆時針轉圈為反旋,左手則相反。人的動靜開合,連初生的娃娃都會,同時也自然會自轉和公轉,這是人的本能。至於開合、曲伸的無過、不及,就必須通過學與練,才能做得十分恰當。 在太極拳各流派中,洪傳陳式太極拳的手法有其獨特的風格,一是講究手型的正確,一般只用螺旋掌,也叫瓦攏掌,腕部沒有折疊動作,中指尖要求高於肘窩,大指外展,小指內勾,勞宮內含,根合稍開,中指領勁。二是洪均生先生強調自轉和公轉是人的本能,並不是說原來沒有這個規律,關鍵是自轉和公轉的配合的無過不及。但大多數練習者卻忽視了這一點,而專講配合,弄得繁瑣複雜,切記,越複雜繁瑣就不能講得完全,總會有遺漏之處,只要我們專注於無過不及,陰陽相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起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的效果。


步法

    步型大略有馬步、弓步、僕步、盤步、虛步、獨立步等六類,每一類又有左右、大小、側半之分。馬步有小正馬步(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大正馬步(兩足約兩肩寬),左右側馬步(兩足兩肩寬,前足外擺45度,後足內扣45度,前膝弓的少些),半馬步(將側馬步的前足膝略放鬆半弓),內外八字步(側馬步前足尖內勾外擺45度,只用於式子中轉換之處),左右弓蹬步,後腿要微曲。僕步有大中小之分,大僕步(兩足三肩寬,後膝曲住,蹋好襠勁,前足踵貼地進至一半時,以腿肚貼地進到位,即將後膝向內塌下,離地寸許),中、小僕步(兩足兩肩或一肩寬,以腳踵一步到位,小腿肚不貼地,前腳內扣45度,後膝不內塌)。盤步,以前足跟後腳尖為軸,前腳尖外擺45度,後腳跟外擰45度),有左右大小之分,小盤步兩足一肩寬,大盤步兩足兩肩寬。虛步分左前、右前、左後、右後四種,足跟虛即可,不一定是足跟離地。進步時,以腳踵著地,後退時,以腳尖著地。大腿跟與膝略高。如果我們將《實用拳法》一書中的手型、步法等重複的描述去掉,大概剩下的就是眼法、身法、手法和步法的變換了,俗雲: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打人步不到,打人不為妙。意到、氣到、力到,眼到、步到、手到。內外相合,一觸即發,此為一切拳法的要義,而步法的變換則是拳法的核心和基礎。步法的變換主要涉及到腰、胯與重心。洪均生先生在¨太極拳流傳中存在的問題”之¨2、關於重心問題”中說:平准、車軸都是取用杠杆方面的支點,支點是不能移動的。重心全部移於某腿,不但與平准、車軸的要求不同,而且違反陳式重心隨遇平衡的原則。此種認識是值得商磋的。因為在實戰中,大多是靠移動支點或重心來實現的其巧妙的杠杆力的,當然也有移動砝碼的時候。要做到隨遇平衡,有時需要進退步法,在轉換步法的瞬間,是獨立步,重心自然會在支撐腿上,否則自身不穩,在實戰中,移動步子均需在敵人背勢時進行,若我處於背勢,決無移動步子之理,否則就要為對方所乘。但實際練習中卻成了重心只在中間旋轉,弓、馬、盤等諸步子不分,只有一種步子,需知發力是只用半馬步,但化勁時還需用到其它的步法,此學拳中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千萬要不得。


身法

    負責帶動步、手而因敵變化,它的規律是動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頂勁虛領,涵胸撥背,松肩墜肘,襠勁松塌,腰如車軸,尾閭後翻,氣沉丹田,松胯圓襠,膝與踵齊,上下提落,略向裡合,成三à形。身分上、中、下三盤,共九節。三節不明,終身是空。此身法要求中的¨尾閭後翻”,在實際練習中大多做成了臀部後翻,應該做到臀部向下收斂,才能真正體會到尾閭後翻的妙處。實質是真氣經尾閭穴後翻。非外形後翻。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在沒有出現真氣發動、兩腎如燙時枉談尾閭後翻,是緣木求魚,盲人摸瞎馬。內修則為¨無水煮空鐺、無有麥子空挨磨”。


勁法

    掤,廣義指的是內勁,狹義指的是掤法。捋、擠、按、采、手、 列、肘、靠八法,皆由掤勁螺旋變化而來。凡是和對方接手的第一個動作及轉折變化形式的動作,都有是掤的著法。它有內外、左右、上下、斜正的變化。特別是當勁路轉換時的小掤法,更為複雜而重要。手的八法皆需有掤勁,若無掤勁,便是有形無質。捋,手部纏絲為雙順纏,前手搭制對方肘外上側,後手纏引對方腕部,貼於心口前。擠,為手背向著對方的著法,擠有前平擠,向上的擠和向下擠。按,是手心向著對方肢體任何部位的著法。采挒與捋相似,但勁路毫不相干,采,接手後即變逆纏,向高處走大圈,勁路與對方的力合(同向)的多,列比捋圈略小,捋前手高後手低,而列則相反,接手後即由合走分力。采捋列均分為單雙。肘有順攔、拗攔、背折、連環等多種形式和不同方向的用法。靠分肩、背、臀、胯、膝、腿等部位的靠法。



洪均生先生認為¨太極是掤勁,行勁走螺旋”,理與法要分清,勁與著需分清。勁法為無形,著法為有形。勁只一勁,著則萬殊,而理唯一貫。太極者,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各勁之要點在由掤勁變化為其它七個勁的過程,有¨手扶八方線,勁法任意換”的說法。洪均生先生要求在點上要有八勁的變化。如何在與敵手在接觸點上進行八法、八勁的變化呢?為了敘述方便,我們這樣給八法定義:假設敵手沿水準方向向我進攻。向前上方45度,為掤,先塌襠,在接觸點上劃一小圈,手背對敵向前上下30度範圍內,轉腰為擠,分平擠,上擠、下擠。向前下45度至90度,手向著敵方任意身體部位,為按。沿敵手方向,轉腰斜走45度,為捋。先將敵手向上外斜解45度引一大圈,然後收肘,勁向下外45度走一小圈,為采。反之,先向下引一小圈,收肘,向外上斜45度走一大圈,為列。肘、肩、胯、膝、ì,若依此法走勁,也可走出八法、八勁來,只是名稱改變了而已,但是勁路的變化,仍需遵循拳法基本規律。這種定義與洪均生先生所說的八法完全不同。只是為了好記而已。而勁法的運行可以這樣理解:在一個點上是能夠向它的360度方向發出。但總要保證不使雙方所產生的合力指向自己。



推手,也稱打手,陳溝原稱擖手,民間將兩股線合一處,名為擖線。因推手時雙方的手臂交互在一起纏繞運動,有似合線,因取名為擖手。陳式太極拳推手與各家的不同,外形的不同,可以看得出來,內勁的運用,則必須真正內行方能度而知之。接手的規律為左手來左手迎,右手來右手迎,且要從敵手的外側迎之。推手是一種科學試驗方法,是驗證每一招法的正確與否。掤化口訣為:¨直來橫撥,橫來捧壓”,接手時,需用纏法,否則非丟即頂。 推手的要點:頂中求掤,緊中求松,丟中求隨。如此這般,若是狂語。但在實際推手中,你連頂、緊、丟是什麼感覺,什麼滋味都能不知道,更不知什麼是掤、松和隨了。太極之真義,是在不丟不頂之中求消息,在不緊不懈之處求變化,在即引即進之時見分曉。為求速成而加進外家手法,力量訓練、是緣木求取魚,飲鳩止渴,非未受益而反受其害,此世之習太極者多誤入此途而不知返。太極者,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諸君能深悟此句,終生受益多矣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