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greenfieldtaiji.com】【博客:greenfieldtaiji.blogspot.com】【電郵:greenfield_tai_ji@yahoo.com.hk】
拳會動態    |     拳會網頁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打手歌》版本研究

(作者:魏美智——兼與龍衛東先生商榷;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2009-7-24 )

   摘要:作者通過對不同版本的《打手歌》的對比研究,弄清了世間廣爲流傳的《打手歌》確爲唐村李氏第十二世先祖李鶴林之所作,澄清了太極拳理論傳承史上某些牽強附會的說法和謬誤,正本清源,還曆史以本來的真面。
   作者:魏美智原河南博愛縣地名辦公室主任,畢業於鄭州大學,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主要從事覃懷文化和太極拳傳承史研究

   《中華武術》2007年第四、第五期連續刊登了龍衛東先生的《打手歌辨證》壹文,提出了對《打手歌》的壹些理論探討,讀了以後很受啓發。但是,筆者以爲,《打手歌》與《太極拳論》壹樣,是太極拳理論中不可多得的巨制鴻篇,是指導我們練好太極拳的極好的教材。龍先生的壹些觀點出現了壹些偏頗,如不糾正,會在太極拳理論上造成壹些誤解。於是,我將各種版本的《打手歌》進行壹番研究,不揣醜陋,錄之於後,壹者與龍先生商榷,二者就教於方家。

  一、陳氏諸本《打手歌》研究
  陳家溝陳氏族人的著作中記錄有《打手歌》的主要著作和版本有: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所錄《七言俚語》:

棚捋擠捺須認真,引進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隨人難進,四兩化動八千斤。 (1)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之《兩儀堂》抄本:

擠棚捋捺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撥千斤。 (2.)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原本抄本《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抄錄了兩則​​。

   其壹,《七言俚語》:

棚縷擠捺須認真,引進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隨敵難近,四兩能擒八千斤。 (3)

   其二,《打手層折》:

棚攄擠捺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進,
滿身能空人不覺,引氣落空四兩撥千斤。 (4)

   陳子明《陳氏拳械彙編》中的《擠手歌訣》:

棚攄擠捺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攻擊,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粘隨就屈伸。 (5)

   這些《打手歌》雖然同出於陳氏,卻有許多不同之處:

   1.名稱很不壹致。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的爲《七言俚語》;《兩儀堂》抄本叫《打手歌》;《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其壹爲《七言俚語》;其二爲《打手層折》。陳子明<陳氏拳械彙編>作《擠手歌訣》。從名稱上看,諸本的名稱嚴重不統壹。俚語,是通俗的口語,是俗語的壹種,常帶有方言的性質。就是說《打手歌》是流傳在民間的通俗的方言口語。 《打手層折》的名稱在字面上講不清楚意思,似應結合當地的方言才能理解。層,層面(見《辭海》);折,方言爲招數的意思。 《打手層折》即爲在武術層面上的各種招數,招式。擠,緊緊*攏的意思。擠手,二人的手緊緊地*攏在壹起的意思。這個形狀是推手的形狀。 《擠手歌訣》應爲在推手時使用、適用的歌訣。從這幾首《打手歌》的名稱上可以看出,陳氏諸本《打手歌》沒有統壹的名稱,也就是說沒有統壹的母本,都是採自民間的俚語,並非是哪壹個人的獨立創作。這從陳鑫《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陳氏太極拳圖說》所錄的打手歌的不僅名稱不壹,而且文字也不大相同,這足以說明這兩首打手歌不是陳鑫本人的獨立創作,而是陳鑫所錄的當地的俗言俚語。

   2.文字差異較大。第壹句《陳氏太極拳圖說》本作:“棚捋擠捺須認真,”《兩儀堂》本作“擠棚捋捺”,與《圖說》本順序不合;《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其壹爲“棚縷擠捺,”縷,爲別字;其二爲“棚攄擠捺,”​​陳子明《陳氏拳械彙編》也作“棚擠攄捺”。這幾個“攄”皆爲別字。第二句,《陳氏太極拳圖說》本“引進落空任人侵”《兩儀堂》本作“上下相隨人難進”,《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本其壹與《陳氏太極拳圖說》本相同。其二爲“周身相隨人難侵”。陳子明《陳氏拳械彙編》爲“周身相隨人難進。”“周身相隨”與“上下相隨”意思相近。 “引進落空”與“周身相隨”則不是壹個武術狀態。周身相隨是壹種武術氣功狀態,不是壹個武術動作;引進落空則是通過壹系列的武術動作化解對方的進攻動作而獲得的結果。二者在武術層面上應當有所差異。人,溫縣方言讀音爲ra,不讀ren.意爲人家的意思。 “任人侵”就是任人家攻擊、侵犯。 “人難侵”則是人家難以侵犯到我。第三句《陳氏太極拳圖說》本“周身相隨敵難進,”《兩儀堂》本作“任他巨力人來打,”《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本其壹與《陳氏太極拳圖說》本相同;其二作“滿身能空人不覺”。第三句,諸版本不存在大的​​逆礙,只是順序有些顛倒。從各本的通篇看意義又是相通的。只是《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本其二“滿身能空人不覺”是陳氏諸本所沒有的。什麽是空?佛教認爲,壹切事物的現像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緣,事物本身並不具有任何常住不變的的個體,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故稱爲空。 《大智度論》:“觀五蘊無我無我所。”《唯摩經•弟子品》:“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意。”筆者認爲,所謂空,是太極拳的習練者經過長期的習練所達到的氣功狀態,即從自我狀態達到無我狀態,即佛教所說的“無我”“無我所”狀態。渾身上下,渾然壹體,氣機暢達,氣機不停留,行無滯礙,抑揚頓挫,縱橫如意。應當說,這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第四句陳氏諸本語多相近。 《陳氏太極拳圖說》本作“四兩化動八千斤。”化,化解。四兩氣力能化動八千斤之力的意思。 《兩儀堂》本、《陳氏拳械彙編》本作“牽動四兩撥千斤。”牽,動詞,牽引、引導的意思。與化動意思相近。唯《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本《七言俚語》中的“四兩能擒八千斤,”有點勉強。擒,擒拿,用四兩力去擒拿“八千斤”就有力不從心的慨歎。從文字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陳氏諸本打手歌文字既不統壹,遣詞造句也大不相同。這說明陳氏諸本打手歌沒有壹個統壹的母本,而是各自根據當地流傳的俗言俚語的紀錄,也不像是陳鑫的獨立創作。

  3.成文年代較晚。陳鑫(1849壹壹1929)字品三,陳氏第十六世,陳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前清貢生。 《陳式太極拳圖說》原名《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刊印時方改是名。該書從1908年動筆,直到1919年完成,前後曆時十二寒暑。這就是說,《陳氏太極拳圖說》成書的年代爲1919年,付印爲1933年。 《兩儀堂》本、《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都是《陳氏太極拳圖說》的母本抄本。其成書年代也應當在1919年之後。陳子明(?壹壹1951)陳氏第十七世,陳氏太極拳的第九代傳人。是陳鑫的侄子輩的。從文字上看,陳子明本《擠手歌訣》也並非他的獨立創作,也是錄自民間的俗言俚語。記述陳氏太極拳的理論的還有民國24年陳績甫出版的《陳式太極拳彙綜》。陳績甫是陳長興的曾孫,據陳績甫在該書的序言裏說:“今春返裏,將長興公品三公遺著,攜至來京,刊印供世。”但是,他所刊印的《陳式太極拳彙綜》裏卻沒有《打手歌》。這個事實也說明,陳長興、陳鑫沒有著《打手歌》。從成文年代看,《打手歌》是在清末民初才流傳到陳家溝的。陳家溝的《打手歌》不是規範的母本,而是拳師在授拳時的口頭傳播本。

    二、李鶴林諸本《打手歌》研究。
    現存的李鶴林《打手歌》的版本有四種。李鶴林《打手歌》抄本是由其後人李立朝所收藏的。藏本分大本和小本兩本;散本兩種,共計四種。
     李立朝所藏小本爲七言八句:

               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聚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剛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 (6)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 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二日講於唐村講武堂
                                                    李鶴林
              《打手要言》: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李立朝所藏大本爲七言八句:
               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擊咱,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剛柔快慢自有爲, 形觀耄耋能禦眾。 (7)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二日講於唐村講武堂
                                                    李鶴林
             《打手要言》: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李立朝所藏散本甲爲七言六句:
               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聚力來擊咱,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8)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二日講於唐村講武堂
                                                    李鶴林
            《打手要言》: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李立朝所藏散本乙亦爲七言六句

               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擊咱,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9)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二日講於唐村講武堂
                                                    李鶴林
              《打手要言》: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1.李立朝所藏大本和小本的比較。兩本都是七言八句,兩本之間的差異只有壹句,小本的第三句爲“任他巨力來打我”,大本的第三句爲“任他聚力來擊咱。”“來打我,”與“來擊咱”在本質上沒有什麽差別。我,自己;咱,咱們。後者比前者範圍廣泛了些,更口語化了些。這兩個版本《打手歌》文字基本相同,應爲同壹母本所出。

    2.李立朝所藏散本甲本和散本乙的比較。李立朝所藏散本的兩種版本在文字上沒有什麽差別,都是七言六句。散本甲本存有《太極拳論》3頁,《無極養生拳論》3頁,《十三勢行功歌》3頁,《打手歌》2頁,《十三勢拳》2頁。計12頁。散本乙本存有《無極養生拳論》3頁,《十三勢論》3頁,《太極拳論》3頁,《長拳者壹名十三勢》1頁,《打手歌》2頁,身法、打手撒放、刀法、槍法2頁,計13頁。

     散本甲本和散本乙本的共同點:壹是文字相同,遣詞用字沒有違拗處;二是都沒有編頁碼,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單篇文章,而不是成譜;三是所包含的內容大致相同。由此看來,兩個版本均爲同壹母本所出。

     3.李立朝所藏四種《打手歌》版本文字的比較。四個版本的前六句中除了小本的第三句“任他巨力來擊咱”爲“任他聚力來打我”外,文字非常壹致。無論從那種角度看,他們都是同壹母本所出。散本甲乙本都少了最後兩句:“剛柔快慢自有爲, 形觀耄耋能禦眾。”

     4.李立朝所藏四種《打手歌》版本紙質和內容的比較。四種版本所用的紙張均爲江浙壹帶生産的紙張,懷慶府壹帶稱之爲“竹紙”,是含有竹子的成分爲原料而製作的壹種紙張。當地多用來作記賬使用。這種紙張盛行於明清,到清末民初逐漸被其他新出的紙張所代替。從現存的紙質看,散本甲本要保存的時間稍長壹些;其次爲散本乙本;再次爲大小兩本。但是,從全譜的內容看,大小本的時間要長壹些。因爲,小本裏有壹篇《春秋刀訣》其落款是“千載寺關聖殿碑錄如椿。”大本雖然落款也是“千載寺關聖殿碑錄”,但是,後面沒有“如椿抄”三字;兩種散本則都沒有收錄《春秋刀訣》。李如椿是李元善的次子,李鶴林的父親。據《李氏家譜》記載:“李如椿,字萬年,配辛氏、張氏,行壹,生二子,長旺林,次鶴林,生三女,生於康熙十八年(1680年)已未二月八日,早年千載寺習拳,河內縣學,習文武,庠生,濟源教書傳拳。”從時間上看,李如椿所抄錄的《春秋刀訣》是該譜中時間最早的譜錄,由此看來,李立朝所藏小本應當是最早的版本。同理可證,李鶴林的《打手歌》應是七言八句才是正宗。 “剛柔快慢自有爲, 形觀耄耋能禦眾。”兩句應是在傳抄中遺失的。

     三、李鶴林本與《廉讓堂》本比較
     《廉讓堂》本《打手歌》爲七言六句:
               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10)

       1.李立朝所藏小本與廉讓堂本的比較。從文字上看,廉讓堂本與李立朝所藏小本的前六句沒有任何差別,但是,廉讓堂本缺少了兩句計14字:“剛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2.李立朝所藏大本與廉讓堂本的比較。李立朝所藏大本第三句爲“任他聚力來擊咱”廉讓堂本作“任他巨力來打我。”李立朝大本爲七言八句,廉讓堂本爲七言六句。廉讓堂本所少語句爲:剛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

       3. 李立朝所藏散本甲本、乙本與廉讓堂本的比較。李立朝所藏散本甲本乙本的第三句均爲“任他聚力來擊咱,”《廉讓堂》爲“任他巨力來打我”,其他文字像相同。

       4.李鶴林本與廉讓堂本的年代比較。李鶴林本《打手歌》後面有落款時間:“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歲次二月講於唐村講武堂李鶴林”。這個落款時間最少可以證明,李鶴林本打手歌寫成的最後年代不會遲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而武禹襄的哥哥則是清嘉慶年間得自於舞陽鹽店。由此可以斷定,廉讓堂本與李鶴林本爲同壹母本。母本就是李鶴林本。廉讓堂本所佚失的應是在傳抄中佚失。

       四、李鶴林本與陳氏諸本的比較

       1.李鶴林本與《兩儀堂》本的比較。李鶴林本與《兩儀堂》本第壹句的區別只有壹個字:李本作'“棚捋擠按”,《兩儀堂》本作“棚捋擠捺”。 .捺,方言讀nan,不讀na ,意思相同。第二句兩本相同。第三句李本作“聚力,”《兩儀堂》本作“巨力。”聚,凝聚,聚集,本句李本意爲,任妳凝聚最大的力量來打我;巨,巨大,本句《兩儀堂》本的意思爲,任妳用有巨大力量的人來打我。以此看來,兩句在詞義上是相通的,但在詞性上還是不同的。聚力,應是動詞;巨大,應是名詞。筆者認爲在這裏應是使用動詞比較合適。後三字,李本作“來打我”,《兩儀堂》本作“人來打”意思相近。第四句兩本相同。從文字上看,《兩儀堂》本沒有脫出李本的巢臼。

      2.李鶴林本與《陳氏太極拳圖說》本的比較。第壹句“棚捋擠按。”李本作“按,”《陳氏太極拳圖說》本作“捺。”《陳氏太極拳圖說》本將李本的第五句改爲第二句,並對文字也做了改動,李本作“引進落空合即出”,《陳氏太極拳圖說》本作“引進落空任人侵。”

《陳氏太極拳圖說》本的這壹改動,卻使該句失去了原有的風采。引進落空的目的是什麽?按照《陳氏太極拳圖說》本來解釋,就是說,由於我引進落空了,任人家來打,反正妳也打不著我。按照李本的解釋卻不是這樣。李本認爲,引進落空的目的僅是不挨打嗎?不!不挨打是手段,目的是爲了“合”爲了“出”,爲了打別人。什麽是合呢?按照李亦畬的說法“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壹家;欲要周身壹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沈。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勁在兩肩,主宰在腰。上於兩膊相緊,下於兩胯、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太極拳譜•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壹版70頁) .結合李先生的這壹論述,筆者又走訪了壹些有造詣的拳師,結合我們懷慶府當地的方言和李鶴林本《打手歌》的內容,筆者認爲,1.合就是收。就是內氣收斂,氣力內聚,伺機待發。 2.合就是要粘住對方,不能讓對方走掉。 3.用自己的力將對方蓋住,不能讓對方有緩氣的機會伺機進行反擊。合,在懷慶府的方言中還有蓋的意思。比如,將鍋蓋住,方言叫將鍋合住。就是說要用自己得內力將對方涵蓋住,讓他逃不脫身。 4.合中寓開,勁由內換,調整氣機,形成得氣、得機、得勢局面。所爲得氣,就是聚合內力,使力在自己的體內聚合,形成壹觸即發的局面;所謂得機,就是使我的內勁與交手的對方形成陰陽互動的關系,形成以柔克剛的契機;所爲得勢,就是通過引進落空,造成人背我順優勢。出就是動,就是開,就是在自己得機得氣得力之後,將對手打出去。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版本的引進落空的武術層次的巨大差異。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本《打手歌》第三句,出自李鶴林本《打手歌》的第二句“上下相隨人難進”,只是將李本的“上下”改爲“周身”,“人”改爲“敵。”“上下”與“周身”哪個更妥當呢?我們在生活習慣中,常常以腰爲中心將人體分爲上下兩部分。腰以上爲上體,要以下爲下體。那麽,上下不就是全身嗎?以此論之,上下與周身並沒有相差、相左之處。稱對手爲人,而不稱敵,這是唐村李家的習慣稱呼。如《十三勢行功歌》唐村《李氏家譜》本有“因故變化示神奇,”廉讓堂本則爲“因敵變化示神奇。”究其原因,大概因爲唐村有千載寺、太極宮、三聖門,族人多是佛、道、儒的信徒,而太極拳又是以養生爲宗旨,因此,交手雙方稱人而不稱敵。人與敵壹言之差應當是反映了兩種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習練武術的目的。第四句李鶴林本作“牽動四兩撥千斤,”牽,牽引,引導,通過牽引、引導實現“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目的。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本作“四兩化動八千斤。”化,轉化,轉換的意思,也含有“勁由內換“的意思。通過內勁的轉換,以小力化掉大力,實現四兩撥千斤的目的。


     
3.李鶴林本與陳鑫《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本的比較。


     
壹是與《七言俚語》的比較。第壹句《七言俚語》“棚捋擠捺”以“捋”爲“縷”.縷是綫和線狀物的稱謂。應當說此字用在這裏是十分錯誤的。捺,na音,懷府方言讀作nan ,與按意思相同,都是把物體按下去的意思。第二句,《七言俚語》本的“引進落空任人侵”出自李鶴林本的“引進落空合即出。”第三句“周身相隨敵難進”出自李鶴林本的第二句“上下相隨人難進。”唯《七言俚語》本的近字有些不切合實際。近,表示距離的遠近或者*近。妳周身相隨了對方就不能*近妳了嗎?非也!關鍵是看妳是否合住了對方。合住了對方,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第四句《七言俚語》本的“四兩能擒八千斤”,出自李鶴林本的“牽動四兩撥千斤”,只是“擒”字用的不確切。擒,擒拿。要用四兩力氣去擒拿“八千斤”有些太生硬,力不從心。還是用牽動或者化動比較符合太極之理。


     
二是與《打手層折》的比較。第壹句,《打手層折》“棚攄擠捺”中的“攄”是別字。攄,廣雅釋估四:“攄,舒也。”釋估壹:“攄,張也。”廣韻:“攄,舒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攄之無情。"索隱因廣雅:“攄,張舒也。”淮南子脩務:“攄書指以示之。”文選張衡西京賦:“心猶憑而未攄。”注“:攄,舒也。”後漢書班彪傳上:“攄懷舊之蓄念。”注引廣雅:“攄,舒也。”和熹鄧皇後記:“攄之罔極。”注引廣雅:“攄,舒也。 ”(引自王力著《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十月第壹版)。第二句爲“周身相隨人難侵”出自李鶴林本的第二句“上下相隨人難進。”改李本的“上下”爲“周身。”改“人難進”爲“人難侵。”侵,侵犯;在武術上多用作進招講。與李本意思相近。第三句《打手層折》爲“滿身能空人不覺”,應當是出自李本“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但是,改動較大,也比較令人費解。 “滿身能空”是什麽概念?什麽是空?怎樣達到空?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壹個重要問題。第四句是9個字:“引氣落空,四兩撥千斤,”是將李本的第四•第五兩句揉合而成。只是“引氣落空”比較片面。因爲雙方交手時,對方進我們的不僅是壹般的氣,還有複雜的進攻動作;有的有氣有的沒有氣,真真假假,難以分辨。所謂“引氣落空”應當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其中難言之處不是壹句兩句話可以解釋清楚的。


    
4.李鶴林本與陳子明《擠手歌訣》的比較。陳子明(?壹壹1951)陳氏十七世,陳氏太極拳的第九代傳人。陳子明本《擠手歌訣》是陳氏諸本《打手歌》出現最晚的壹個版本,爲七言六句。第壹句“棚攄擠捺”,“ 攄”爲生造字;改李本“按”爲“捺”,但是意思相近。第二句改“上下”爲“周身,”其他相同。第三句”任他巨力來攻擊“出自李本“任他聚力來打我”。第四句、第五句與李本相同:“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第六句“年連黏隨就屈伸。”“就屈伸”,李本爲“不丟頂。”就屈伸是從推手的層面講的,意爲隨屈就申;不丟頂意爲不丟,不頂;不丟,不失時、不失機、不失勢;不頂,不與對方形成以力對力的局面,不以力製力。從這個層面上講,二者的意思是壹樣的。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縱觀陳氏諸本《打手歌》雖然在遣詞用字上與李本有些稍微差異,但是,無論陳氏哪個版本都沒有超出李鶴林本《打手歌》的範疇。


     
那麽,有沒有壹種可能就是說李鶴林本是出自陳氏諸本的?答案是否定的。壹是從陳王庭到陳鑫七代人約300多年,沒有出現過《打手歌》的任何版本。這說明陳氏在陳鑫之前是沒有《打手歌》的。要有,早就應當發現。二是李鶴林的《打手歌》誕生於清乾隆年間,而陳氏諸本最早的是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則誕生於清末民初。比李鶴林本晚120多年。三是李鶴林的《打手歌》與他的《太極拳論》《打手要言》以及他的先輩的《十三勢行功歌》、《十三勢論》等是壹個完整的理論系統,而不是孤立的單篇獨語。而陳氏則只有《打手歌》存世,而且沒有壹個固定的版本。由此看來,陳氏《打手歌》的母本應當是李鶴林的《打手歌》。


      
那麽,李鶴林本《打手歌》是如何傳入陳家溝的呢?主要有兩個渠道:壹是李家的人直接傳入。有口碑記載的李家在河南(沁河以南)教書傳拳的人很多,主要有李嘉際、李振興等。閻萃峰是溫縣人,早年拜在李嘉際的帳下,修文習武。清光緒九年考中第三甲74名進士,官至翰林院翰林。閻萃峰考中進士後,不忘師恩,分別時,把自己的兩枚印章(壹枚爲木質“閻萃峰”印,壹枚爲“萃峰”二字玉印)贈給恩師,並交代說:恩師在河南(沁河南)如有啥不方便,請亮出此二印信,即可萬事無慮。二是從王堡村傳入。徐震著的《太極拳考信錄》中就記載有陳家溝人學槍於王堡村的記錄:“文修堂本又有槍法自序壹篇,篇末署後學王得炳謹志,後壹行,題乾隆乙未梅月之前壹日重錄,又後壹行,署道光癸卯年張文謨號開週重抄。此後即爲槍棍法若幹頁,其後又記壹行雲,​​以上槍棍譜,系河北王倍村得來......,”“子明曰:王堡即上文之王倍村,堡倍昔近故訛爲倍。”據王堡村人證明,陳家溝的陳洞(乳名)學槍棍法於王得炳,趙堡鎮的李景炎(囫掄架的創始者)學槍棍和十三勢軟手於王璋。這些事實也可以在陳鑫所抄的《拳經》中找到證據。 《和式太極拳譜》(和有錄著《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版附錄二)中節選有陳鑫親筆所抄的《拳經》,其中,槍法自序、腿法、身法、槍棍字解、纏捉棍直解、小使手總目、小使手直解、大使手總目、大使手直解、都是王堡槍譜裏的內容。 《王堡槍譜》成譜於清乾隆五十二年,編著者爲王安民。王安民是李鶴林的弟子。王安民的後人將《打手歌》傳給陳家溝的人應在情理之中。


   
五、幾個問題的辨析


     
1.“講於講武堂”辨析。


     
在李鶴林本《打手歌》的正文之後,落有壹長款:“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講於唐村講武堂李鶴林。”龍衛東先生在《打手歌辨證》壹文中說:這裏講得很清楚,是李鶴林“講於講武堂”,就是說《打手歌》的作者不是李鶴林,當然也更不是王宗嶽。龍先生在這裏犯了個先入爲主的錯誤:憑什麽說“講於講武堂”就能證明《打手歌》不是李鶴林所作?依據何在呢?講,講話,講話地點:唐村講武堂。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在唐村講武堂的講話。”主講人:李鶴林。這裏有壹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著作權的問題。在《打手歌》的結尾,有李鶴林的落款。我國對落款的傳統稱呼叫題簽,簽署,直白壹些叫簽字。都是指在文件上署名,簽字或者畫押。文件壹經簽署,隨即生效。我們傳統的說法叫白紙黑字鐵證如山。從李鶴林本的《打手歌》的落款很明確的可以看到《打手歌》確是經過李鶴林的簽署了的。著作權應當屬於李鶴林。這是毫無疑議的。再從《打手歌》的內容上看,《打手歌》的主要內容是來自於李鶴林的《太極拳論》。是將《太極拳論》的精華用之於交手的實踐。它不僅是《太極拳論》的精華,也是《太極拳論》的姊妹篇。 《打手歌》中的“剛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就直接來自於《太極拳論》中的“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爲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爲?”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講,《太極拳論》中的有關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的內容,也是來自《打手歌》的。


      
2.“剛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辨析。


      
詞義辨析。自,自然;有爲,有所作爲,有作用;耄耋,指八九十歲的老人。貫​​串起來理解,全句的意思就是,與人交手要掌握好剛柔快慢,無論是剛柔、快慢,自然都是有所作爲的;不要認爲用這樣的方法與人交手好像壹個八九十歲的老年人壹樣,但是,用這種方法卻可以抵禦很多人的進攻。從其內容看,主要是講清《打手歌》的意義,教育人們要重視和掌握《打手歌》中所說的技擊方法。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責任就是要教化弟子使之認識知識的重要,從而,認真學習努力提高。從這兩句的特點看,講的既生動形象逼真,又寓教於理,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結構分析。李鶴林本《打手歌》的首句“棚捋擠按須認真,”是講學習態度,中間的五句是講“打手”所用的方法,最後兩句是講意義。在結構上,整篇是有始有終,結構合理。音韻分析。這八句《打手歌》共分兩個音韻。前四句韻母爲yin,後兩句韻母爲ng;很明顯中間音韻進行了變換,過去作詩是允許中間換韻的。但是,其缺點是平仄不符合要求。第壹句第四句爲平聲,第二句也應當是平聲韻的,卻作了仄聲。後四句按說也應當是平聲韻,實際則作了仄聲韻。按照作詩的要求是不符合的。但是,它又不是格律詩,僅僅是順口溜壹樣的民間文體。我們不能像寫格律詩那樣來要求民間文學。


    
來源分析。眾所周知,廉讓堂本是武禹蘘的哥哥武澄清得自於舞陽鹽店,據有關專家考證,舞陽鹽店正是唐村李氏所開。應當說廉讓堂本是來自於唐村李家。廉讓堂本打手歌與李鶴林本相較,差了“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兩句。唐豪先生其所著《內家拳研究》的《打手歌》的後面有壹小注:“案前論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能何爲等句,知粘連粘隨不丟頂下,尚有:*******,**耄耋能禦眾十四字,合上韻,共成四韻,然觀他本,亦至不丟頂而止,則知其下壹韻佚之久矣。”廉讓堂本所佚之句,從它的句式和現存內容看,就是李鶴林本打手歌的最後兩句:“剛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佚之久”的前提是有,如果沒有就根本不可能佚。有此可見廉讓堂本所佚的字句是從李鶴林本抄佚失的。


     
實用意義。剛柔快慢是太極拳的活的靈魂,掌握不好剛柔快慢,所學的太極拳無論在養生上,或者在練拳當中、或者在技擊實戰上,都會給自己造成很大被動。筆者註意到,很多朋友在練拳中十分注意慢,而忽視了快,以爲慢才能練出硬功功,很在意於慢和柔,不能自覺掌握剛柔快慢,因而造成了思想上的惰性,思想上不適應散打的快節奏。因此,“剛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並非是可有可無的,而且是壹個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3.“四兩撥千斤”辨析。


     
1. 四兩撥千斤的出自何典。許多研究太極拳理論的朋友認爲,《太極拳論》中的“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察,考察。既然考察,那壹定“四兩撥千斤”壹定出得很早。因此斷定《太極拳論》出自很早。 《打手歌》也有“四兩撥千斤”,《太極拳論》肯定出自《打手歌》。其實,這是壹個很片面的認識。唐村千載寺是壹個武術文化積澱十分深厚的寺廟群,據《唐僧十力和尚傳碑》記載,該寺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以柔克剛,捨己從人”的理論,以此觀之,四兩撥千斤應當是早就存在於千載寺的。千載寺的武功是參加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的起義軍將領李友(1601壹壹?)負傷後,在濟源養傷的時候傳到濟源勳掌的,勳掌人所持的《神拳拳譜》(成譜時間約在1645年左右)中,就有”四兩換千斤”之說。 (11)千載寺還有壹種當家拳種壹壹通背功,這種通背功就是我們常說的108勢通背纏拳。最近,我在朋友處看到壹本《通背纏拳譜》。其譜曰:“此拳巧力勝人,全身要身手靈活.他如世俗所傳之紅、炮、飛虎、九拳、長拳,以及羅漢、二郎拳,皆以有力勝無力,大力勝小力。此拳是藉人之力,四兩撥千斤。”通背纏拳是千載寺當家的拳種,在明、清、民國,李氏族人在全國十多個省地所傳授的拳術中的壹種。李鶴林是唐村李氏的第十二世,他在寫作中參考前輩的拳譜,引用其中的警句,是十分正常的。爲文引用前代先賢有關的警句並不能證明其寫作年代。正像我們很多寫作者在引用《論語》中的話壹樣,不能說我們引用了孔子的話,我們就成爲了春秋戰國時期人,我們的文章就成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文章。同理,李鶴林引用了前輩留下的拳論術語,也不能說明《打手歌》在《太極拳論》之前雲雲。我認爲這是壹種望文生義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2.四兩撥千斤並不是壹句空話。四兩撥千斤不僅是壹句武術經典,而且是壹種武術動作。筆者在朋友處得到壹本署名爲“郜祥善堂”本的槍械譜。該譜是寫在日本昭和十九年九
月壹日的《時間外勤務通知書》上,共分兩本,壹本爲拳譜,壹本爲槍譜。譜後有壹注釋說,原譜爲壹老譜,因被雨打濕,又抄此譜。也就是說此譜的成譜年代久遠。現將《郜祥善堂》本中有關四兩撥千斤的內容,錄之於下:標題:四兩撥千觔副標題:此手是李先生所傳,咱有四兩力,能打八千斤也。正文: “ 他使右手來打,咱用左手挽住他手臂,左腳鈎住他前腿,手往外掄(扣),腳往裏掄(扣)。左手來同右手打法。他若躍步來,是左腿在前,咱使用右手挽手,右腳鈎腿,壹別自跌,更覺美妙。見右手來,右手挽住他手背,左手隨身上去,推住他胳膊,左腳上去鈎住他前腿,手往前推,腳往回鈎,左手挽住。他用右邊打法。右手打來右手挽住左手往打住,右腳上至他前腳之後,用右手往前壹打,右腳往回壹登,左手來亦如此。”(12)文中所說李先生,據考爲李鶴林的後代李永達。很顯然這是壹則學拳筆記。但是,他告訴我們,四兩撥千斤並不是壹句空話,他是由許多武術動作構成的。

     
3.《打手歌》與《太極拳論》是姊妹篇,不存在誰先誰後問題。從落款的時間上看,他們是李鶴林同時期的作品。 《打手歌》、《太極拳論》的落款,都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歲次二月二日講於唐村講武堂。”這說明這兩篇學術論文都是李鶴林同壹天講演的作品。如果硬要在這兩篇作品中分出先後來,筆者認爲,是壹件強人所難的問題。


4.《打手歌》與《太極拳論》的內容是互相依存的。 《打手歌》的第壹韻爲“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這壹韻的重點是第二句“上下相隨人難進。”怎樣做到呢? 《太極拳論》給於的回答是: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勿隱勿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退之則欲促,壹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打手歌》的第二韻“任他聚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論》則有“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壹貫。 ”《打手歌》第三韻“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太極拳論》則有“”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爲懂勁。”第四韻“剛柔快慢自有爲,形觀耄耋能禦眾。”《太極拳論》則有“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關學曆而有爲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能何爲。”因此可以這樣說,是取之於《太極拳論》的精華;《太極拳論》則是將《打手歌》理論化、系統化了。 《打手歌》是將《太極拳論》用之於實戰;《太極拳論》則是將《打手歌》的實戰經驗進行總結,從實戰經驗上升到理論。


注:本文中的棚字應爲提手旁。因電腦打不出這個字,皆使用木的棚字旁代替
資料索引:(1)《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版;131壹壹132頁(2)(5)(10)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廉讓堂本考釋》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130頁(3)(4)《陳式太極拳圖說講義》複印本現存吾友璩文柱處;(6)(7)(8)(9)均爲唐村李立朝家藏本,現存李立炳處;(11)《神拳拳譜》現存濟源市勳章村酒小郎處;(12)《郜祥善堂本拳譜》現存魏美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