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文:sinny; 2006-5-3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資料來源:河南功夫
人們不斷與侵害肌體的疾患鬥爭著,經常在抗病中活著,從而積累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祛病方法,我國的太極拳就是其中一種。
太極拳雖屬於中華武術的範疇,也可以說是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養生、延年的目的。武術可分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外家拳一練筋、骨、皮為主,而以太極拳為主的內家拳則以養氣、通絡為主,也可以說以放鬆、調整周身氣血為主,屬於氣功之行攻。所以為了養病,調整氣血的運行,恢復體內的正常迴圈,以練太極拳最為適宜。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做到“放鬆”,“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叫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由於以上的要求,使得練太極拳的人們在練拳過程中注意放鬆並調整呼吸,每次練拳下來心情舒暢精神飽滿。身體微微出汗,增加體內的新陳代謝,從而起到了祛病強身的健身功效。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
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不可少的。太極拳因為充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既是武術又是文化;既是健身又是武術,它既練內(心)又練外(體),精氣神兼練,既有養生健身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價值。重視加大人體下部運動量,大大有利於避免上盛下衰的“時代病”。從二十世紀起,人類的生活方式將發生明顯變化的方面之一,是重視健康,注重通過鍛煉得到健康的身體。而人們的健身方式,都將更多重視下肢運動,就像從像從事步行運動等等。
常年堅持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既然粗壯。體育專家認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運動,使人體如同增加了許多小水泵,幫助心臟工作,即減輕了心臟負擔,又有利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由於太極拳重視人體下盤功力訓練,有利於氣血下行,調整人體上盛下衰狀態,可防治血壓高、跌跤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能。
常言“人老先從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現上盛下衰的諸種疾病。美國醫學界已把老年由於跌跤而死亡的現象逐年升級的問題,列為導致死亡的第三大敵人。他們政府肯撥款,支援關於太極拳可防治跌跤現象的科研專案。太極拳近兩三年在美國發展特別快,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從中國傳統醫學角度來說,“上盛下衰”是中醫術語,指的是中年老人肝腎兩虧、陰虛陽浮,而出現的血壓升高、心虛失眠、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食滯便秘等候群。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紅光滿面,並無病容。然而,由於下元虛虧,連腳發軟,行動不便,走路時間一長足後跟痛,膝關節發硬,腰酸背疼,渾身乏力。中醫認為,人年過四十,肝腎易虧,猶如根枯而頁黃。澆水灌肥應從根部著手,滋肝補腎,乃是養生保健的秘訣。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補作用的食品和藥品外,重要的是加強人體丹田部位和下肢的運動。因為人體丹田與命門之間(即小腹部位),正是人體吸收的各種營養轉化為精血(及內分泌)的最關鍵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強小腹、腰、襠部位及下肢運動正是促進人體消化吸收和氣血循環運行的最基本的環節。腰脊和腿部增強,自然血脈流暢,精神旺盛,長久不衰,從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諸症。太極拳不僅強調肢體放鬆,而且練拳全過程都要求精神放鬆,使大腦抑制與興奮相結合,而且它還有利於心態平衡。所以,針對當今生活方式,練習一種或幾種太極拳和太極拳器械是一條非常可*的健康之路。只要你每天堅持練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平衡和動態平衡。
2006年5月3日 星期三
旋搖脊柱巧治腰椎病
(貼文:sinny; 2006-5-3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原著:李紫劍 整理 :李永坤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體力勞動的減少,營養過剩與體質下降所帶來的疾病越來越多。諸如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膽腎結石、消化不良等病大都屬於運動缺乏症。一味地用藥物治療,效果大都不夠理想,各種物理手術療法很多也是只能緩解一時之痛。這是因為自身能力缺乏導致的病症,如果不從患者本身的體質、體能下手,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拿腰肌勞損與椎間盤突出症來說,這兩種疾病產生的根源在於腰肌的無力與肌肉功能不全。所以這兩種病的患者主要是兩類人,其一是大體力勞動者,其二是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前一種是由長期的外力對腰椎的壓迫超過了其所能承受的負荷而造成的,後一種人則是由於自身重長時間對腰椎進行壓迫超過了負荷所致。雖然這兩種人致病的基因不同,但其病的機理卻是相同的。如果不從健全腰肌勁力與功能出發,單純地復位療傷,對於外力造成的腰椎病變間或會有些滿意的效果,但對於那些由於自身體重壓制而成的腰椎病變的療效卻往往不盡人意,且複雜發率極高。
今天我們就向廣大腰病患者介紹一種標本兼治且行之有效的自身療法——旋搖脊柱。對脊柱的旋搖實際上是中國現代科學拳法“軌跡拳學”中的核心功法,其不但是武術技擊發力的關鍵一步所在,而且對於一些常見的腰椎病變有著出人意料的治療效果。*此方不藥而愈的腰病患者,紀錄在案的不下數十人之多。2002年9月就有一位美國60多歲老婦人專程赴河南處竹林向李紫劍先生致謝。這老婦人是美國自然療法協會成員,而且本身就是醫生,早年患腰椎疾病,自治不愈,他治不愈。先後嘗盡其他各種化學、物理療法也沒有取得良好效果。最後經華僑程鵬先生的推薦介紹,旋搖脊柱,不出月餘,競然完全康復。
(1) 三個圓概念的解釋
在進行脊椎旋搖鍛煉前,我們先來看一看與之相關的三個圓概念。
A、平圓,就是水平狀態的圓圈。伸出左手,在掌心內沿手掌邊緣畫一個圓圈,當手心向上、手背向下時,左手掌上的圓圈就是一個平圓。當然,不可否認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時左手掌的圓圈也是一個平圓。
B、立圓,處於橫向或縱向位置,垂直水平面的圓圈。也可以這樣理解,平圓繞自身的左右直徑或前後直徑旋轉90度後就可得到立圓。處在橫向位置的立圓我們叫橫立圓,處在縱向位置的立圓叫縱立圓。當你把畫圓圈的左手掌豎放、即掌心朝左、手背向右時,左手上的圓圈就是一個縱立圓;當把左手掌橫放即掌聲心朝向胸膛、手背朝向前方時,左手上的圓圈就是一個橫立圓。
C、 斜圓,介於立圓與平圓之間的圓。當左手掌的朝向只要是不在左右、前後、上下的位置時,左手掌內的那個圓圈就是斜圓。
以上是用在左手掌內畫圓圈的形式來對平、立、斜三圓進行解釋說明的,同樣,我們也以可以用在右手掌內畫圓圈的形式來對平、立、斜進行描述,在此本文就不再進行過多的論及,習者可自行實踐。
大家可以這樣更通俗地理解:畫在水面上的圓圈就是平圓,畫在左右、前後在走向牆壁上的圓圈就是立圓,畫在房坡上的圓圈就是斜圓。
(2) 脊柱旋搖
A、縱立圓圈旋搖。把左手掌懸放在胸前,中指朝前,掌聲心向右,使掌心內的圓圈成為一個縱立圓。右手腕貼在胸膛之上,掌心朝左,中指尖端附近左手掌內所畫圓圈的圓周上。然後脊柱依按照前凸、下沉、後凸、上提順序做由後向上向前再向下的縱立圓旋搖,當脊柱所做縱縱立圓旋搖動作達標時,其帶動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掌心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當然,大家也可以按後凸、下沉、前凸、上提的順序做由前向後的立圓旋搖。
B、橫立圓旋搖。左手掌懸放於胸前,手背朝前,中指向右,掌心向內,使掌心內的圓圈做橫立圓放置。右手腕貼於前胸上面,掌心朝左,中指尖端抵信左手掌上圓圈上圓周。然後脊柱依次按照左凸、下沉、後凸、下提的順序做橫立圓旋搖,當脊柱所做的橫立圓旋搖動作達標時,其帶動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掌心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同樣我們也可以做反向的脊柱橫立圓旋搖。
C、平圓旋搖。左手掌懸放於胸前,掌心向上,使掌心內的圓圈呈平圓放置。右手腕貼於前胸上面,掌心向上或向下,中指尖端抵住左手掌上圓圈的圓周。然後脊柱依次按照左凸、後凸、右凸、前凸的順序做平圓旋搖。當動作達標之時,脊柱運動附帶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手掌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當然我們也可以做與之方向相反的平圓旋搖。
D、 依A、B、C所示我們同樣可以對脊柱進行斜圓旋搖,只不過是在平圓旋搖的基礎上,把相對的兩手做斜向放置罷了,這樣在脊柱循斜圓旋搖過程中,右手中指所劃過的圓就也能和左手掌內事先畫好的圓圈重合。
(3) 注意事項
A、 在做脊柱旋搖鍛煉之前,一定要通讀全文,並結合圖示弄清具體的動作過程。
B、 在實際的鍛煉當中,頭、髖和放在身前手都是相對靜止的,換言之,旋搖的是脊柱,而不是其他的身體部位。為此可坐一高凳上進行脊柱旋搖來限制髖關節的隨動。
C、在練習之初,難免會出現動作僵硬,運轉不靈,腸胃不適,腰酸背困等現象與狀況。只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動作會自然變得靈活熟練,隨著體質的增強,一切不適將會自動消失。
D、 平常的練習可按拍節進行,即每個模式二八拍(16次)然後換下一個模式,做完全部模式後,再從頭反復。
E、 放在身前用於做樣板的手既可以是左手,(本文所用)也可以用右手,交替練習效果更好。
對脊柱的旋搖是借用自身體能進行的一種特殊的自我按摩。其不但能夠強壯腰肌,改善腰肌與脊柱的活動功能,而且能全面矯正脊柱的位置,更能起到按摩脊髓神經和五臟六腑的作用。其效果是其他任何按摩大師與體操所不能達到的,所以說軌跡拳學的脊旋搖(學術上叫身法軌跡)可以稱得上是治療腰肌勞損和間盤突出的最佳處方。
原著:李紫劍 整理 :李永坤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體力勞動的減少,營養過剩與體質下降所帶來的疾病越來越多。諸如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膽腎結石、消化不良等病大都屬於運動缺乏症。一味地用藥物治療,效果大都不夠理想,各種物理手術療法很多也是只能緩解一時之痛。這是因為自身能力缺乏導致的病症,如果不從患者本身的體質、體能下手,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拿腰肌勞損與椎間盤突出症來說,這兩種疾病產生的根源在於腰肌的無力與肌肉功能不全。所以這兩種病的患者主要是兩類人,其一是大體力勞動者,其二是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前一種是由長期的外力對腰椎的壓迫超過了其所能承受的負荷而造成的,後一種人則是由於自身重長時間對腰椎進行壓迫超過了負荷所致。雖然這兩種人致病的基因不同,但其病的機理卻是相同的。如果不從健全腰肌勁力與功能出發,單純地復位療傷,對於外力造成的腰椎病變間或會有些滿意的效果,但對於那些由於自身體重壓制而成的腰椎病變的療效卻往往不盡人意,且複雜發率極高。
今天我們就向廣大腰病患者介紹一種標本兼治且行之有效的自身療法——旋搖脊柱。對脊柱的旋搖實際上是中國現代科學拳法“軌跡拳學”中的核心功法,其不但是武術技擊發力的關鍵一步所在,而且對於一些常見的腰椎病變有著出人意料的治療效果。*此方不藥而愈的腰病患者,紀錄在案的不下數十人之多。2002年9月就有一位美國60多歲老婦人專程赴河南處竹林向李紫劍先生致謝。這老婦人是美國自然療法協會成員,而且本身就是醫生,早年患腰椎疾病,自治不愈,他治不愈。先後嘗盡其他各種化學、物理療法也沒有取得良好效果。最後經華僑程鵬先生的推薦介紹,旋搖脊柱,不出月餘,競然完全康復。
(1) 三個圓概念的解釋
在進行脊椎旋搖鍛煉前,我們先來看一看與之相關的三個圓概念。
A、平圓,就是水平狀態的圓圈。伸出左手,在掌心內沿手掌邊緣畫一個圓圈,當手心向上、手背向下時,左手掌上的圓圈就是一個平圓。當然,不可否認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時左手掌的圓圈也是一個平圓。
B、立圓,處於橫向或縱向位置,垂直水平面的圓圈。也可以這樣理解,平圓繞自身的左右直徑或前後直徑旋轉90度後就可得到立圓。處在橫向位置的立圓我們叫橫立圓,處在縱向位置的立圓叫縱立圓。當你把畫圓圈的左手掌豎放、即掌心朝左、手背向右時,左手上的圓圈就是一個縱立圓;當把左手掌橫放即掌聲心朝向胸膛、手背朝向前方時,左手上的圓圈就是一個橫立圓。
C、 斜圓,介於立圓與平圓之間的圓。當左手掌的朝向只要是不在左右、前後、上下的位置時,左手掌內的那個圓圈就是斜圓。
以上是用在左手掌內畫圓圈的形式來對平、立、斜三圓進行解釋說明的,同樣,我們也以可以用在右手掌內畫圓圈的形式來對平、立、斜進行描述,在此本文就不再進行過多的論及,習者可自行實踐。
大家可以這樣更通俗地理解:畫在水面上的圓圈就是平圓,畫在左右、前後在走向牆壁上的圓圈就是立圓,畫在房坡上的圓圈就是斜圓。
(2) 脊柱旋搖
A、縱立圓圈旋搖。把左手掌懸放在胸前,中指朝前,掌聲心向右,使掌心內的圓圈成為一個縱立圓。右手腕貼在胸膛之上,掌心朝左,中指尖端附近左手掌內所畫圓圈的圓周上。然後脊柱依按照前凸、下沉、後凸、上提順序做由後向上向前再向下的縱立圓旋搖,當脊柱所做縱縱立圓旋搖動作達標時,其帶動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掌心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當然,大家也可以按後凸、下沉、前凸、上提的順序做由前向後的立圓旋搖。
B、橫立圓旋搖。左手掌懸放於胸前,手背朝前,中指向右,掌心向內,使掌心內的圓圈做橫立圓放置。右手腕貼於前胸上面,掌心朝左,中指尖端抵信左手掌上圓圈上圓周。然後脊柱依次按照左凸、下沉、後凸、下提的順序做橫立圓旋搖,當脊柱所做的橫立圓旋搖動作達標時,其帶動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掌心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同樣我們也可以做反向的脊柱橫立圓旋搖。
C、平圓旋搖。左手掌懸放於胸前,掌心向上,使掌心內的圓圈呈平圓放置。右手腕貼於前胸上面,掌心向上或向下,中指尖端抵住左手掌上圓圈的圓周。然後脊柱依次按照左凸、後凸、右凸、前凸的順序做平圓旋搖。當動作達標之時,脊柱運動附帶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內所劃過的圖形一定會與左手掌上事先畫好的圓重合。當然我們也可以做與之方向相反的平圓旋搖。
D、 依A、B、C所示我們同樣可以對脊柱進行斜圓旋搖,只不過是在平圓旋搖的基礎上,把相對的兩手做斜向放置罷了,這樣在脊柱循斜圓旋搖過程中,右手中指所劃過的圓就也能和左手掌內事先畫好的圓圈重合。
(3) 注意事項
A、 在做脊柱旋搖鍛煉之前,一定要通讀全文,並結合圖示弄清具體的動作過程。
B、 在實際的鍛煉當中,頭、髖和放在身前手都是相對靜止的,換言之,旋搖的是脊柱,而不是其他的身體部位。為此可坐一高凳上進行脊柱旋搖來限制髖關節的隨動。
C、在練習之初,難免會出現動作僵硬,運轉不靈,腸胃不適,腰酸背困等現象與狀況。只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動作會自然變得靈活熟練,隨著體質的增強,一切不適將會自動消失。
D、 平常的練習可按拍節進行,即每個模式二八拍(16次)然後換下一個模式,做完全部模式後,再從頭反復。
E、 放在身前用於做樣板的手既可以是左手,(本文所用)也可以用右手,交替練習效果更好。
對脊柱的旋搖是借用自身體能進行的一種特殊的自我按摩。其不但能夠強壯腰肌,改善腰肌與脊柱的活動功能,而且能全面矯正脊柱的位置,更能起到按摩脊髓神經和五臟六腑的作用。其效果是其他任何按摩大師與體操所不能達到的,所以說軌跡拳學的脊旋搖(學術上叫身法軌跡)可以稱得上是治療腰肌勞損和間盤突出的最佳處方。
試論太極拳健康與長壽
(貼文:sinny ;出處:洪氏太極網 ; 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2006-5-3)
健康長壽是古今中外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成為許多學者以畢生之精力研究的課題。它涉及人類的遺傳學、老年醫學、心理學、營養學等。這裏我想從太極拳與健康長壽的關係這一側面,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促進人類健康長壽是太極拳的重要功能
一個人能否健康長壽,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兩個:一個是遺傳基因;一個是後天的調攝。前者決定于父母及祖輩,生命一旦落地即已鑄就,本人無法改變;後者則在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就一般人來講,追求健康長壽主要從之方面努力。所謂後天的調攝,又分兩個方面,即攝取生命活動的必需的營養和預防有損健康的各種疾病,想方設法延緩人的肌體衰老的過程。
如何延緩的人衰老過程?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眾所周知的經驗教訓。早在2000年以前,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出東海去尋找“長生不老藥”,這個故事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但是2000多年來,沒有一個人見到過真正的“長生不老藥”,也沒有一個長生不老之人。事實恰好相反,那些企圖通過服用“長生不老藥”達到長生不老之人,反而由於藥物中毒加速了死亡。譬如唐代的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都是因為服用“仙丹”而死的。曾經風騷一時的唐太宗也是因為服用“延年藥”而一命鳴呼。武則天曾經服用過三年“長生不老藥”,結果也是沒有“長生”。明代的“宮廷秘方”非常馳名,直到現在某些人為了獲得暴利仍在喋喋不休地宣傳它是“萬應靈藥”。事實上當時享用過這些“宮廷秘方”的皇帝,長壽者屈指可靈敏。明朝的16位皇帝,除了最末一代的朱由儉即崇禎皇帝因為丟了江山,於1644年吊死在北京的煤山即現在的景山之外,其餘15位按實足年齡計算,活到60歲以上的只有3人,50歲以上不滿60歲的2人,40歲以上不滿50歲的1人,30歲以上不滿40歲的8人,不滿30歲的1人。可見絕大多數是壽命不長的。
根據《後漢書》記載,名醫華陀精于方藥,能治許多疑難病症。但他對於養生之道,卻沒有提倡用藥,而是主張運動。他曾對他的弟子吳普說過:運動有助於食物消化,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就好象肩樞不會腐朽一樣。他發明一套體操,叫做“五禽之戲”。他說,如果身體不舒適,只要作一禽之戲,愉快地出一身汗,然後在身上撲一撲粉,就會感到身體輕鬆,食欲旺盛起來。華陀的這個見符合科學道理。
而今,“真正的財富是健康的身體”已成為世界流行語。世界衛生組織反映了人們的願望,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標。現在看來要實現人類這一願望,困難是很大的。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一年的醫藥費開支就達數千億美元,占美國國民經濟總收入的13%,占全世界醫藥費開支的40%;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仍有3700萬“窮人”缺醫少藥,無法保證享有保健。可見,那些處於第三世界的不發達國家的老百姓,人人享有保健更是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人們會發生疑問:是不是在現在和將來一個很長的時間,人們無法享受到“健康長壽”的幸福生活呢?
回答是否定的。遵照20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戰略思想,1994年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太極拳修煉大會上,向全世界推出太極拳、靜坐氣功、保健按摩三套中國寶貴的傳統健身方法。1995年第二屆太極修煉大會將推廣三套傳統健身方法譽為人類健康長壽的“百歲工程”。因而在國內外引起極其濃厚的興趣。
“太極”一詞最出現于古書《易》。相傳這部書是3000年前周文生所著,故又稱《周易》。書中寫道:“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是“太極”是指一切變化的起點,派生萬物的來源。後來的中國曆學者紛紛以此學說解釋世界,表達哲學觀點。如宋代的朱熹提出: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唐代孔穎達、明代王廷相認為,天地未分之前的“渾沌清虛之氣”是太極。宋代的周敦頤則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而動。一動一形,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宋代的邵雍主張“心為太極”,“道為太極”。
太極陰陽學說在中國哲學、醫學、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流傳著不少神秘色彩的傳說。如傳說12世紀(宋代)一位在武當山修煉的丹士張三豐,在應皇帝召見途中遇阻,夢中由武當山神授以拳法,擊敗了強盜,從而創造了太極拳。也有的說張三豐在修煉中觀察了蛇鵲爭鬥的情形,產生悟性,創造了太極拳。以上說法儘管流傳廣泛,但史料並不確鑿。現有的確切材料是,17世紀中期,太極拳流傳于河南省黃河流域以溫縣為中心的農村。當地對太極拳有兩種說法,一是由當地武術家陳王廷,在民間拳法基礎上創造;一是由蔣發自山西省拜師學藝後傳入。如果從此時算起,太極拳至少已經有350年以上的歷史了(時為明末清初)。有文字記載的“太極拳”一名之由來,可以從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找到。王宗嶽是山西人氏,是武術著作家。清乾隆60年(1736年,迄今260年)尚健在,晚年曾于河南洛陽、開封設館教書,如今,他的《太極拳論》已成為太極拳經典。
早期的太極拳是健身和實戰並重的。關於太極拳的戰術、技術,王宗嶽的論文中明確指出了是舍己從人,以柔克剛,後發制人,以變制快,以旋轉勝強攻的原則。在健身方面,太極拳吸取了中國古代養生法則,要求心靜體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導,氣沉丹田,從而形成了一種動中寓靜、柔中寓剛、內外兼修的健身運動。如今,陳王廷所創之太極拳已傳到第19代孫,並演化為陳、楊、吳、武、孫等多種流派。而在國內外流行最廣、最受人們青睞的是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的宗師是楊露禪。19世紀中葉,河北省永年縣人氏楊露禪跟陳氏14代孫陳長興學拳,前後三次計18年之久。由於刻苦自勵,得其真傳,練得武藝高強,技藝超群,威震武林,當時有“楊無敵”這美譽。楊露禪學成之後,到北京端王府傳習拳藝。為了適應清王朝貴族到平民各階層的健身需要,將拳法加以改造,減少發勁、縱跳、震足等動作,突出柔和平穩、均勻連貫的特點,使太極拳變成一種人人可練,重在養生的運動。自楊露禪之後,中經第二代傳人楊班侯改小架,楊健侯改中架,到第三代楊澄甫改為大架,遂定型為現在流行國內外的楊氏太極拳大架子。
楊氏太極拳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沉兼備,剛柔相濟,氣魄大,形象美,因而深受國內外太極拳愛好者喜愛。有人說,中國的太極拳集武術、藝術、醫術為一體,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術園地的一支奇葩,這一評價是恰如其分毫不誇張的。我們都知道,具有5000年光輝燦爛歷史的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積累了數不清的武術門類和健身手段,尤其是近年來,社會上的各式各樣的健身工法、拳法如雨後春筍,向渴望健康長壽的人們推出。但是,許許多多的功法、拳法從炙手可熱很快就銷聲匿跡,人們唯獨對太極拳情有獨鍾,使太極拳在平靜中發展,沒有大起大落。在山西,自從1982年4月4日成立了以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太極拳名家楊振鐸為會長的山西省楊氏太極拳研究會後(後改為協會),太極拳愛好者有了自己的組織。會員由當時的274人已發展到現在的35000多人,基層團體會員(分會)已發展到85個,遍及三晉大地。據瞭解,這是目前國內群眾性武術團體中人數最多,發展最為健康的組織之一。從山西看全國,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廣州、濟南等城市,習練太極拳的人也十分普遍。在國外,日本習練太極拳的人號稱“百萬大軍”,出版了《太極拳》刊物;在歐美、東南亞、澳大利亞也形成了一股“太極熱”。1995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世界太極修煉大會,就吸引了十幾個國家200多名代表前來參加。2002年,7月20至23日,山西省楊氏太極拳協會慶祝協會成立二十周年時,同時舉辦傳統楊氏太極拳第二屆國際邀請賽前來祝賀和參賽的外國友人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意利大、巴西、瑞典、韓國、法國、加拿大、瑞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的拳友就有243名。另外,還來了我國香港特區和臺灣數十名太極拳愛好者。人們不分國籍,不分地區,在“天下太極拳是一家”的口號下,彼此共同切磋拳藝,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人們意識到太極拳確實具有強身健體,開發智慧,延年益壽的功能,而且還具有使世界人民團結起來,促進世界和平的功能。這也正是當代世界千百萬人如此熱愛太極拳的奧秘所在吧。
第二,太極拳促進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科學機理
早在200年前,太極拳的古老歌訣中就提出:“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實踐證明,太極拳確實是一項對健身、養生、醫療、美容十分有益的體育活動。
解剖學告訴人們:人體器官按形態和功能可分為九個系統,即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人體和各個系統,雖有分工,但在劉經——體液的控制、調節之下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地工作,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各個系統或某一系統一旦失去平衡,疾病就會發生,輕者影響肌體的健康,重者使人的生命停止。太極拳對於人體各個系統及其整體有良好的影響,這是它能夠促進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根本。
1.太極拳對於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習練太極拳要遵循太極拳宗師楊澄甫的《太極拳之練習談》和《太極拳十要》,要求習拳者全身放鬆。所謂全身放鬆,就不僅僅是肢體要放鬆,放展,尤其要求思想、意識要放鬆。思想、意識放鬆的意思不是空洞無物,不思不想,而是要求思想、意識集中,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就使大腦皮層內的興奮點集中於某一區域。根據生理學中的負誘導現象,大腦皮層其一區域興奮的加強,勢必使其他區域的興奮減弱,起到抑制的作用。根據這一原理,經常從事太極拳的鍛煉,可以抑制大腦皮層中某些慢性病灶的興奮,起到對某些慢性疾病的積極康復和醫療作用。
現代社會是競爭激烈的社會,現代生活的一大特點是快節奏,高效率,許多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身心長期處於超負荷的緊張狀態,勢必會危害身體健康。因為當人們的精神負擔于極限狀態時,血液及內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便趨於消失。這種狀態會持續好幾個星期,直到緊張狀態完全鬆弛才能恢復。正是這一時期人體的免疫力很低,各種傳染病、腫瘤等就會乘虛而入。據美國醫學專家調查發現,有60%的患者所患疾病與生活緊張有關,其中尤以胃腸病、動脈硬化、心臟病、偏頭痛和精神疾病為甚。練習太極拳要求放鬆,思想集中,使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消除大腦疲勞,活躍情緒,恢復神經系統的平衡,從而直接影響內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強,提高了人們對疾病的抵抗力。
2.太極拳對於循環系統的影響
循環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管道系統,因管道內流動的物質不同,分為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這裏著重談談太極拳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美國心臟協會稱:患心臟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高血壓、吸煙和血液中膽固醇過多(有的說是膽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過多)所致。根據調查,全美國約有3700萬人得高血壓,約有180萬人患中風,對於2億多人口的美國,這已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據《健康報》披露,中國現有心腦疾病患者8000萬人,70%的人不同程度地喪失了勞動能力,全國每年病亡人數的40.7%,源於心腦血管疾病。
不難看出,無論歐美和中國,人類的“第一殺手”是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了心腦血管疾病,人們就獲得了更多的健康長壽的機遇。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除了戒煙和調節飲食外,最主要的手段是運動。而太極拳則是最有效的運動項目。因為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勢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用勁如蠶吐絲,綿綿不斷。這種緩慢柔和的運動,會促使血管彈性增加,毛細血管增強,加強心肌的營養,同時使血管神經穩定性增強,更能適應外界的刺激。醫學科學家證實,運動可以增加膽固醇事高密度脂蛋白,(簡稱HDL)它是血液中的良性膽固醇,可以幫助身體除去或減低惡性的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進而減低動脈硬化以至心腦血管梗塞的危險。科學實驗證明,柔和緩慢的運動可以稀釋血液。因此,太極拳對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無疑是理想的手段。
高血壓的病因,除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症狀性高血壓即某疾病引起的高血壓外,大約90%的患者都是查不出原因的原發性高血壓。一般認為這類高血壓系長期的精神緊張刺激和情緒激動,致使大腦皮層功能減退,導致皮層下神經中樞功能紊亂,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收縮)所致。因此,除了遵照醫生囑咐服藥外,通過練習太極拳,使精神放鬆,恢復神經中樞的功能,使全身小動脈避免痙攣是有效的辦法。據北京運動醫學研究對此觀察,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平均血壓為134.1/80.8mmHg,動脈硬化率為39.5;而對照組一般正常老人,平均血壓為154.5/82.7mmHg,即高壓比練太極拳的老人高出20mmHg,動脈硬化率為46.4%,比練太極拳的老人高出7個百分點。
3.太極拳對於呼吸系統的影響
氧是人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成人每分鐘耗氧量至少在0.25立升以上,人體內氧的貯量僅約為1.5立升左右,因此生命活動所需氧氣就只有*呼吸空氣中的氧獲得。吸入人體的氧氣經過肺臟,通過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組織。組織細胞利用氧將攝入人體內的脂肪、蛋白質、糖等氧化分解,產生可供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供給人在勞動及生命活動中應用。與此同時,身體中還會產生二氧化碳,它在人體內不能大理瀦留,通過血液被輸送到肺臟,再由肺臟通過呼吸排除。這是氧在人體內參與生物氧化的正常生理過程。正是這種頻繁的不間斷的呼吸及氧參與能量轉化的過程,才維護了人體生長發育和代謝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病人缺氧的情況。此外,工作繁重,學習緊張,生活節奏加快,均可造成缺氧。缺氧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輕者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思維難以條理;重者頭痛噁心,嘔吐,四肢動作欠協調,意識喪失,血壓下降,甚至死亡;慢性長期缺氧,表現為疲乏無力,心煩急躁,可帶來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損傷。
對缺氧者可以使用氧保健,如氧吧、氧亭,微小型攜帶型制氧器,等等。但是最有效的補氧方式是堅持鍛煉。太極拳要求採用腹式呼吸,呼吸保持深、長、細、勻,並且與動作協調,這就使呼吸肌(橫膈肌和肋間肌)得到很好的鍛煉。長期習練,可以加強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這樣,當人們負擔較重的工作時(如負重、爬山),只要調整呼吸深度,就不會感到“上氣不接下氣”了。同時,由於腹式呼吸,使橫膈肌的運動範圍增大,使胸腔的體積變化增大,腔內的負壓和腹壓變動也就增大,使下腳步的靜脈血更快地回流心臟,從而加快了血液迴圈,促進了新陳代謝。
4.太極拳對於消化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活動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腰的轉動幅度大,帶動胃、腸、肝、膽、胰作大幅度轉動。同時,深、長、細、勻的呼吸,橫膈肌活動範圍的擴大,對於肝、膽起按摩作用,可以消除肝臟淤血,改善肝功能,甚至治癒肝炎等疾病。同時,加強胃腸的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進而改善整個消化系統,治療胃腸方面的慢性疾病,效果非常明顯。
習練太極拳,要求舌頂上頜,此時津液頻生,徐徐送入丹田,對於助消化、養容顏都有好處。正如養生秘訣所云:
津液頻生在舌端 尋常咽津在丹田,
於中暢美無凝滯 百日功靈可駐顏。
實踐證明:太極拳采腹式呼吸,兼咽津液,則使人精氣常留,顏色不槁,青春常在,病痛解除,步履矯健。
5.太極拳對於運動系統的影響
人老從腳上開始。許多老人說自己老了,口頭禪就是“腿腳不靈便”。這就說明,腳這一人體的運動器官之一,是一個奇怪的器官,它雖然被人們踩在下面,但卻與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不能小看一雙能動隊體全身206塊骨頭中,一隻腳就有26塊;它還有33個關節,20條肌肉,100多條韌帶。更令人驚訝的是,《黃帝內經》就曾記載了中國古代傳統醫學有觀趾法,即通過對人的一雙腳的觀察來診斷人的健康與否。現在臺灣有國際(吳)若石健康研究會。這個研究會研究人們的兩足與健康的關係,新加坡吳星瑩據此編了一本書叫《足道養生》。(《中國人口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作者認為,足部本身是一個小宇宙,每一個細胞也是一個小天地。通過足部反射區的按摩,刺激位於足部的神經末梢,能對細胞之活動產生重要及直接的影響,也影響人體各組織系統的活動,甚至消化吸收、生長發育、內分泌、胃腸蠕動、神經反射、生殖等功能。簡言之,即通過足部反射區之按摩,使神經系統得到調節,從而達到體內各器官系統之功能平衡。
腳的狀況標誌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人到中年,步履開始蹣跚,行動也漸遲緩,特別是現代人物質條件好,交能方便,步行機會很少,腳趾活動的減少已成為許多“文明病”的原因。
除了腳,運動系統最主要的器官之一就是膝關節。人在40歲左右,肌肉開始萎縮,與膝關節有關的肌肉力量也弱化。由於重力作用,膝關節上下關節面上的軟骨遭到破壞,關節間隙狹窄,骨刺形成,有時還有關節積液,即發生了退行性關節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關節老化。
人在走路時,膝關節要承受相當於2至3倍體重的力量,上下臺階時更要大些。如果是已經發生病變的關節就會產生劇烈疼痛。疼痛時使人不願活動,而活動減少又會使肌肉進一步弱化,肌肉弱化又促進關節進一步老化,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
太極拳要求分清虛實,步法穩健,動作輕靈,邁步如貓行,對運動系統尤其是膝關節、雙腳的骨骼、肌肉、韌帶是很好的鍛煉。如果按照足道養生闡述的觀點,我們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要求腳踩湧泉,經常是獨立支撐全身,對雙腳反射區是一種良性刺激,因此,不僅可以鍛煉有力的下腳,提高關節、韌帶的靈活性、柔韌性,而且對全身其他臟腑等組織也會產生良好作用。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中國太極拳之類的鍛煉方式有助於加強老人雙腿的穩定能力,降低因為摔倒而受傷的可能性。這一發現是基於從美國8個治療中心為老年人計畫的鍛煉項目獲得的結果。這些持續時間從10周到9個月不等的項目分別涉及舉重、肢體伸展、耐力和平衡訓練等內容,參與者隨後接受最長達4年之久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參加鍛煉的2328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減少了大約13%。而這些鍛煉形式中,太極拳效果最好,年齡至少在70歲以上者摔倒的可能性下降了25%。
就美國老年人而言,摔倒是其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大約30%的65歲以上的老人一年至少摔倒一次,其中10—15%的摔倒過程會導致股骨或其他部位骨折,進而促使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惡化甚至死亡。
科學家們指出,比較之下,動作舒緩,注意平衡的太極拳或許能幫助老年人意識到自己的體能,靈活和耐力的極限,使其在行動中更為小心,達到防止摔到的目的。
綜上所述,太極拳對於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運動系統等均有良好的防病治病的作用。對於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只要長期堅持習練,就可以使少年智慧超群,青年人朝氣蓬勃,老年人煥發青春。人們歷來都說:“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變了,由於社會進步,生活改善,再加上堅持修煉太極拳,就有可能變成:“七十古稀不古稀,八十還是小弟弟,九十賽場去比武,百歲擺設壽星宴。”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太極拳對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也非常靈驗。我們可以從觀察到大量事例證明,凡是長期堅持習練太極拳的人,絕大多數舉止沉穩,性情溫和,談吐不俗,氣質高雅。我們說太極拳是身心兼修的高級典雅的文化活動和健身運動,這是多少代人通過實踐總結的經驗之談,不是一句空話。
健康長壽是古今中外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成為許多學者以畢生之精力研究的課題。它涉及人類的遺傳學、老年醫學、心理學、營養學等。這裏我想從太極拳與健康長壽的關係這一側面,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促進人類健康長壽是太極拳的重要功能
一個人能否健康長壽,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兩個:一個是遺傳基因;一個是後天的調攝。前者決定于父母及祖輩,生命一旦落地即已鑄就,本人無法改變;後者則在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就一般人來講,追求健康長壽主要從之方面努力。所謂後天的調攝,又分兩個方面,即攝取生命活動的必需的營養和預防有損健康的各種疾病,想方設法延緩人的肌體衰老的過程。
如何延緩的人衰老過程?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眾所周知的經驗教訓。早在2000年以前,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出東海去尋找“長生不老藥”,這個故事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但是2000多年來,沒有一個人見到過真正的“長生不老藥”,也沒有一個長生不老之人。事實恰好相反,那些企圖通過服用“長生不老藥”達到長生不老之人,反而由於藥物中毒加速了死亡。譬如唐代的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都是因為服用“仙丹”而死的。曾經風騷一時的唐太宗也是因為服用“延年藥”而一命鳴呼。武則天曾經服用過三年“長生不老藥”,結果也是沒有“長生”。明代的“宮廷秘方”非常馳名,直到現在某些人為了獲得暴利仍在喋喋不休地宣傳它是“萬應靈藥”。事實上當時享用過這些“宮廷秘方”的皇帝,長壽者屈指可靈敏。明朝的16位皇帝,除了最末一代的朱由儉即崇禎皇帝因為丟了江山,於1644年吊死在北京的煤山即現在的景山之外,其餘15位按實足年齡計算,活到60歲以上的只有3人,50歲以上不滿60歲的2人,40歲以上不滿50歲的1人,30歲以上不滿40歲的8人,不滿30歲的1人。可見絕大多數是壽命不長的。
根據《後漢書》記載,名醫華陀精于方藥,能治許多疑難病症。但他對於養生之道,卻沒有提倡用藥,而是主張運動。他曾對他的弟子吳普說過:運動有助於食物消化,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就好象肩樞不會腐朽一樣。他發明一套體操,叫做“五禽之戲”。他說,如果身體不舒適,只要作一禽之戲,愉快地出一身汗,然後在身上撲一撲粉,就會感到身體輕鬆,食欲旺盛起來。華陀的這個見符合科學道理。
而今,“真正的財富是健康的身體”已成為世界流行語。世界衛生組織反映了人們的願望,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標。現在看來要實現人類這一願望,困難是很大的。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一年的醫藥費開支就達數千億美元,占美國國民經濟總收入的13%,占全世界醫藥費開支的40%;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仍有3700萬“窮人”缺醫少藥,無法保證享有保健。可見,那些處於第三世界的不發達國家的老百姓,人人享有保健更是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人們會發生疑問:是不是在現在和將來一個很長的時間,人們無法享受到“健康長壽”的幸福生活呢?
回答是否定的。遵照20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戰略思想,1994年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太極拳修煉大會上,向全世界推出太極拳、靜坐氣功、保健按摩三套中國寶貴的傳統健身方法。1995年第二屆太極修煉大會將推廣三套傳統健身方法譽為人類健康長壽的“百歲工程”。因而在國內外引起極其濃厚的興趣。
“太極”一詞最出現于古書《易》。相傳這部書是3000年前周文生所著,故又稱《周易》。書中寫道:“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是“太極”是指一切變化的起點,派生萬物的來源。後來的中國曆學者紛紛以此學說解釋世界,表達哲學觀點。如宋代的朱熹提出: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唐代孔穎達、明代王廷相認為,天地未分之前的“渾沌清虛之氣”是太極。宋代的周敦頤則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而動。一動一形,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宋代的邵雍主張“心為太極”,“道為太極”。
太極陰陽學說在中國哲學、醫學、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流傳著不少神秘色彩的傳說。如傳說12世紀(宋代)一位在武當山修煉的丹士張三豐,在應皇帝召見途中遇阻,夢中由武當山神授以拳法,擊敗了強盜,從而創造了太極拳。也有的說張三豐在修煉中觀察了蛇鵲爭鬥的情形,產生悟性,創造了太極拳。以上說法儘管流傳廣泛,但史料並不確鑿。現有的確切材料是,17世紀中期,太極拳流傳于河南省黃河流域以溫縣為中心的農村。當地對太極拳有兩種說法,一是由當地武術家陳王廷,在民間拳法基礎上創造;一是由蔣發自山西省拜師學藝後傳入。如果從此時算起,太極拳至少已經有350年以上的歷史了(時為明末清初)。有文字記載的“太極拳”一名之由來,可以從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找到。王宗嶽是山西人氏,是武術著作家。清乾隆60年(1736年,迄今260年)尚健在,晚年曾于河南洛陽、開封設館教書,如今,他的《太極拳論》已成為太極拳經典。
早期的太極拳是健身和實戰並重的。關於太極拳的戰術、技術,王宗嶽的論文中明確指出了是舍己從人,以柔克剛,後發制人,以變制快,以旋轉勝強攻的原則。在健身方面,太極拳吸取了中國古代養生法則,要求心靜體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導,氣沉丹田,從而形成了一種動中寓靜、柔中寓剛、內外兼修的健身運動。如今,陳王廷所創之太極拳已傳到第19代孫,並演化為陳、楊、吳、武、孫等多種流派。而在國內外流行最廣、最受人們青睞的是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的宗師是楊露禪。19世紀中葉,河北省永年縣人氏楊露禪跟陳氏14代孫陳長興學拳,前後三次計18年之久。由於刻苦自勵,得其真傳,練得武藝高強,技藝超群,威震武林,當時有“楊無敵”這美譽。楊露禪學成之後,到北京端王府傳習拳藝。為了適應清王朝貴族到平民各階層的健身需要,將拳法加以改造,減少發勁、縱跳、震足等動作,突出柔和平穩、均勻連貫的特點,使太極拳變成一種人人可練,重在養生的運動。自楊露禪之後,中經第二代傳人楊班侯改小架,楊健侯改中架,到第三代楊澄甫改為大架,遂定型為現在流行國內外的楊氏太極拳大架子。
楊氏太極拳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沉兼備,剛柔相濟,氣魄大,形象美,因而深受國內外太極拳愛好者喜愛。有人說,中國的太極拳集武術、藝術、醫術為一體,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術園地的一支奇葩,這一評價是恰如其分毫不誇張的。我們都知道,具有5000年光輝燦爛歷史的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積累了數不清的武術門類和健身手段,尤其是近年來,社會上的各式各樣的健身工法、拳法如雨後春筍,向渴望健康長壽的人們推出。但是,許許多多的功法、拳法從炙手可熱很快就銷聲匿跡,人們唯獨對太極拳情有獨鍾,使太極拳在平靜中發展,沒有大起大落。在山西,自從1982年4月4日成立了以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太極拳名家楊振鐸為會長的山西省楊氏太極拳研究會後(後改為協會),太極拳愛好者有了自己的組織。會員由當時的274人已發展到現在的35000多人,基層團體會員(分會)已發展到85個,遍及三晉大地。據瞭解,這是目前國內群眾性武術團體中人數最多,發展最為健康的組織之一。從山西看全國,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廣州、濟南等城市,習練太極拳的人也十分普遍。在國外,日本習練太極拳的人號稱“百萬大軍”,出版了《太極拳》刊物;在歐美、東南亞、澳大利亞也形成了一股“太極熱”。1995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世界太極修煉大會,就吸引了十幾個國家200多名代表前來參加。2002年,7月20至23日,山西省楊氏太極拳協會慶祝協會成立二十周年時,同時舉辦傳統楊氏太極拳第二屆國際邀請賽前來祝賀和參賽的外國友人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意利大、巴西、瑞典、韓國、法國、加拿大、瑞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的拳友就有243名。另外,還來了我國香港特區和臺灣數十名太極拳愛好者。人們不分國籍,不分地區,在“天下太極拳是一家”的口號下,彼此共同切磋拳藝,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人們意識到太極拳確實具有強身健體,開發智慧,延年益壽的功能,而且還具有使世界人民團結起來,促進世界和平的功能。這也正是當代世界千百萬人如此熱愛太極拳的奧秘所在吧。
第二,太極拳促進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科學機理
早在200年前,太極拳的古老歌訣中就提出:“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實踐證明,太極拳確實是一項對健身、養生、醫療、美容十分有益的體育活動。
解剖學告訴人們:人體器官按形態和功能可分為九個系統,即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人體和各個系統,雖有分工,但在劉經——體液的控制、調節之下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地工作,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各個系統或某一系統一旦失去平衡,疾病就會發生,輕者影響肌體的健康,重者使人的生命停止。太極拳對於人體各個系統及其整體有良好的影響,這是它能夠促進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根本。
1.太極拳對於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習練太極拳要遵循太極拳宗師楊澄甫的《太極拳之練習談》和《太極拳十要》,要求習拳者全身放鬆。所謂全身放鬆,就不僅僅是肢體要放鬆,放展,尤其要求思想、意識要放鬆。思想、意識放鬆的意思不是空洞無物,不思不想,而是要求思想、意識集中,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就使大腦皮層內的興奮點集中於某一區域。根據生理學中的負誘導現象,大腦皮層其一區域興奮的加強,勢必使其他區域的興奮減弱,起到抑制的作用。根據這一原理,經常從事太極拳的鍛煉,可以抑制大腦皮層中某些慢性病灶的興奮,起到對某些慢性疾病的積極康復和醫療作用。
現代社會是競爭激烈的社會,現代生活的一大特點是快節奏,高效率,許多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身心長期處於超負荷的緊張狀態,勢必會危害身體健康。因為當人們的精神負擔于極限狀態時,血液及內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便趨於消失。這種狀態會持續好幾個星期,直到緊張狀態完全鬆弛才能恢復。正是這一時期人體的免疫力很低,各種傳染病、腫瘤等就會乘虛而入。據美國醫學專家調查發現,有60%的患者所患疾病與生活緊張有關,其中尤以胃腸病、動脈硬化、心臟病、偏頭痛和精神疾病為甚。練習太極拳要求放鬆,思想集中,使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消除大腦疲勞,活躍情緒,恢復神經系統的平衡,從而直接影響內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強,提高了人們對疾病的抵抗力。
2.太極拳對於循環系統的影響
循環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管道系統,因管道內流動的物質不同,分為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這裏著重談談太極拳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美國心臟協會稱:患心臟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高血壓、吸煙和血液中膽固醇過多(有的說是膽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過多)所致。根據調查,全美國約有3700萬人得高血壓,約有180萬人患中風,對於2億多人口的美國,這已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據《健康報》披露,中國現有心腦疾病患者8000萬人,70%的人不同程度地喪失了勞動能力,全國每年病亡人數的40.7%,源於心腦血管疾病。
不難看出,無論歐美和中國,人類的“第一殺手”是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了心腦血管疾病,人們就獲得了更多的健康長壽的機遇。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除了戒煙和調節飲食外,最主要的手段是運動。而太極拳則是最有效的運動項目。因為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勢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用勁如蠶吐絲,綿綿不斷。這種緩慢柔和的運動,會促使血管彈性增加,毛細血管增強,加強心肌的營養,同時使血管神經穩定性增強,更能適應外界的刺激。醫學科學家證實,運動可以增加膽固醇事高密度脂蛋白,(簡稱HDL)它是血液中的良性膽固醇,可以幫助身體除去或減低惡性的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進而減低動脈硬化以至心腦血管梗塞的危險。科學實驗證明,柔和緩慢的運動可以稀釋血液。因此,太極拳對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無疑是理想的手段。
高血壓的病因,除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症狀性高血壓即某疾病引起的高血壓外,大約90%的患者都是查不出原因的原發性高血壓。一般認為這類高血壓系長期的精神緊張刺激和情緒激動,致使大腦皮層功能減退,導致皮層下神經中樞功能紊亂,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收縮)所致。因此,除了遵照醫生囑咐服藥外,通過練習太極拳,使精神放鬆,恢復神經中樞的功能,使全身小動脈避免痙攣是有效的辦法。據北京運動醫學研究對此觀察,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平均血壓為134.1/80.8mmHg,動脈硬化率為39.5;而對照組一般正常老人,平均血壓為154.5/82.7mmHg,即高壓比練太極拳的老人高出20mmHg,動脈硬化率為46.4%,比練太極拳的老人高出7個百分點。
3.太極拳對於呼吸系統的影響
氧是人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成人每分鐘耗氧量至少在0.25立升以上,人體內氧的貯量僅約為1.5立升左右,因此生命活動所需氧氣就只有*呼吸空氣中的氧獲得。吸入人體的氧氣經過肺臟,通過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組織。組織細胞利用氧將攝入人體內的脂肪、蛋白質、糖等氧化分解,產生可供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供給人在勞動及生命活動中應用。與此同時,身體中還會產生二氧化碳,它在人體內不能大理瀦留,通過血液被輸送到肺臟,再由肺臟通過呼吸排除。這是氧在人體內參與生物氧化的正常生理過程。正是這種頻繁的不間斷的呼吸及氧參與能量轉化的過程,才維護了人體生長發育和代謝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病人缺氧的情況。此外,工作繁重,學習緊張,生活節奏加快,均可造成缺氧。缺氧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輕者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思維難以條理;重者頭痛噁心,嘔吐,四肢動作欠協調,意識喪失,血壓下降,甚至死亡;慢性長期缺氧,表現為疲乏無力,心煩急躁,可帶來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損傷。
對缺氧者可以使用氧保健,如氧吧、氧亭,微小型攜帶型制氧器,等等。但是最有效的補氧方式是堅持鍛煉。太極拳要求採用腹式呼吸,呼吸保持深、長、細、勻,並且與動作協調,這就使呼吸肌(橫膈肌和肋間肌)得到很好的鍛煉。長期習練,可以加強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這樣,當人們負擔較重的工作時(如負重、爬山),只要調整呼吸深度,就不會感到“上氣不接下氣”了。同時,由於腹式呼吸,使橫膈肌的運動範圍增大,使胸腔的體積變化增大,腔內的負壓和腹壓變動也就增大,使下腳步的靜脈血更快地回流心臟,從而加快了血液迴圈,促進了新陳代謝。
4.太極拳對於消化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活動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腰的轉動幅度大,帶動胃、腸、肝、膽、胰作大幅度轉動。同時,深、長、細、勻的呼吸,橫膈肌活動範圍的擴大,對於肝、膽起按摩作用,可以消除肝臟淤血,改善肝功能,甚至治癒肝炎等疾病。同時,加強胃腸的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進而改善整個消化系統,治療胃腸方面的慢性疾病,效果非常明顯。
習練太極拳,要求舌頂上頜,此時津液頻生,徐徐送入丹田,對於助消化、養容顏都有好處。正如養生秘訣所云:
津液頻生在舌端 尋常咽津在丹田,
於中暢美無凝滯 百日功靈可駐顏。
實踐證明:太極拳采腹式呼吸,兼咽津液,則使人精氣常留,顏色不槁,青春常在,病痛解除,步履矯健。
5.太極拳對於運動系統的影響
人老從腳上開始。許多老人說自己老了,口頭禪就是“腿腳不靈便”。這就說明,腳這一人體的運動器官之一,是一個奇怪的器官,它雖然被人們踩在下面,但卻與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不能小看一雙能動隊體全身206塊骨頭中,一隻腳就有26塊;它還有33個關節,20條肌肉,100多條韌帶。更令人驚訝的是,《黃帝內經》就曾記載了中國古代傳統醫學有觀趾法,即通過對人的一雙腳的觀察來診斷人的健康與否。現在臺灣有國際(吳)若石健康研究會。這個研究會研究人們的兩足與健康的關係,新加坡吳星瑩據此編了一本書叫《足道養生》。(《中國人口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作者認為,足部本身是一個小宇宙,每一個細胞也是一個小天地。通過足部反射區的按摩,刺激位於足部的神經末梢,能對細胞之活動產生重要及直接的影響,也影響人體各組織系統的活動,甚至消化吸收、生長發育、內分泌、胃腸蠕動、神經反射、生殖等功能。簡言之,即通過足部反射區之按摩,使神經系統得到調節,從而達到體內各器官系統之功能平衡。
腳的狀況標誌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人到中年,步履開始蹣跚,行動也漸遲緩,特別是現代人物質條件好,交能方便,步行機會很少,腳趾活動的減少已成為許多“文明病”的原因。
除了腳,運動系統最主要的器官之一就是膝關節。人在40歲左右,肌肉開始萎縮,與膝關節有關的肌肉力量也弱化。由於重力作用,膝關節上下關節面上的軟骨遭到破壞,關節間隙狹窄,骨刺形成,有時還有關節積液,即發生了退行性關節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關節老化。
人在走路時,膝關節要承受相當於2至3倍體重的力量,上下臺階時更要大些。如果是已經發生病變的關節就會產生劇烈疼痛。疼痛時使人不願活動,而活動減少又會使肌肉進一步弱化,肌肉弱化又促進關節進一步老化,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
太極拳要求分清虛實,步法穩健,動作輕靈,邁步如貓行,對運動系統尤其是膝關節、雙腳的骨骼、肌肉、韌帶是很好的鍛煉。如果按照足道養生闡述的觀點,我們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要求腳踩湧泉,經常是獨立支撐全身,對雙腳反射區是一種良性刺激,因此,不僅可以鍛煉有力的下腳,提高關節、韌帶的靈活性、柔韌性,而且對全身其他臟腑等組織也會產生良好作用。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中國太極拳之類的鍛煉方式有助於加強老人雙腿的穩定能力,降低因為摔倒而受傷的可能性。這一發現是基於從美國8個治療中心為老年人計畫的鍛煉項目獲得的結果。這些持續時間從10周到9個月不等的項目分別涉及舉重、肢體伸展、耐力和平衡訓練等內容,參與者隨後接受最長達4年之久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參加鍛煉的2328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減少了大約13%。而這些鍛煉形式中,太極拳效果最好,年齡至少在70歲以上者摔倒的可能性下降了25%。
就美國老年人而言,摔倒是其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大約30%的65歲以上的老人一年至少摔倒一次,其中10—15%的摔倒過程會導致股骨或其他部位骨折,進而促使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惡化甚至死亡。
科學家們指出,比較之下,動作舒緩,注意平衡的太極拳或許能幫助老年人意識到自己的體能,靈活和耐力的極限,使其在行動中更為小心,達到防止摔到的目的。
綜上所述,太極拳對於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運動系統等均有良好的防病治病的作用。對於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只要長期堅持習練,就可以使少年智慧超群,青年人朝氣蓬勃,老年人煥發青春。人們歷來都說:“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變了,由於社會進步,生活改善,再加上堅持修煉太極拳,就有可能變成:“七十古稀不古稀,八十還是小弟弟,九十賽場去比武,百歲擺設壽星宴。”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太極拳對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也非常靈驗。我們可以從觀察到大量事例證明,凡是長期堅持習練太極拳的人,絕大多數舉止沉穩,性情溫和,談吐不俗,氣質高雅。我們說太極拳是身心兼修的高級典雅的文化活動和健身運動,這是多少代人通過實踐總結的經驗之談,不是一句空話。
楊祿禪談拳
(貼文:wxixw 2006-5-3;香港太極功夫網論壇帖文)
當年,楊祿禪在京城名聲很大,經常有武俠前來拜訪。一天,楊祿禪正在靜坐,忽然來了一個和尚。楊祿禪親自到門口去迎接。只見和尚六尺多高,魁梧壯實。和尚向楊祿禪拱手並表示敬意。楊祿禪也很謙遜地表示答意,請和尚客廳相敘。
突然,和尚出拳向楊祿禪當胸打來。楊略一含胸,用右掌抵擋和尚的來拳。只見ê和尚像閃電一樣跌出,一直跌到屏風後面,好像是被重拳所擊。過了好一會,和尚才緩過氣來,向楊師稱謝,說:“和尚鹵莽,請原諒。”
楊祿禪請他坐下,攀談之後方知和尚名叫清德,是少林武僧。
和尚提出許多問題,問:“剛才,我乘您不備突然襲擊,怎麼不能得逞?”
楊祿禪說:“刻刻留心也。”
又問:“您出手怎麼這樣快?”
“發勁如放箭也。”
和尚說:“我雲遊好幾個省,從來沒有遇到像師傅您這樣武藝高超的。”和尚又向楊祿禪請教太極輕靈的奧妙。
楊祿禪沒有回答。此時只見一隻燕子飛進簾內,低低地繞近身邊。楊起手一抄,向和尚說:“這只鳥經過訓練,馴服於人,可以跟它玩玩。”說完,右手托著燕子,用左手撫摸它,然後讓燕子飛走。燕子振翅欲飛,楊祿禪的手掌稍稍地忽隱忽現,燕子不能飛去。這是因為無論何種雀鳥,一定要先用腳蹬勁,才能起飛。燕子的腳沒有著力的地方,只能撲伏撲伏。楊祿禪又撫摸小鳥,再讓它飛去,鳥仍是不得飛走。如此反復三四次。和尚非常驚訝“這是什麼神術呀?”
楊祿禪笑著說:“哪里談得上神術。太極行功稍為長久一點,達到通體輕靈,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落,就能像這樣子了。”
和尚信服得五體投地,留下來談了三天方才離去。
當年,楊祿禪在京城名聲很大,經常有武俠前來拜訪。一天,楊祿禪正在靜坐,忽然來了一個和尚。楊祿禪親自到門口去迎接。只見和尚六尺多高,魁梧壯實。和尚向楊祿禪拱手並表示敬意。楊祿禪也很謙遜地表示答意,請和尚客廳相敘。
突然,和尚出拳向楊祿禪當胸打來。楊略一含胸,用右掌抵擋和尚的來拳。只見ê和尚像閃電一樣跌出,一直跌到屏風後面,好像是被重拳所擊。過了好一會,和尚才緩過氣來,向楊師稱謝,說:“和尚鹵莽,請原諒。”
楊祿禪請他坐下,攀談之後方知和尚名叫清德,是少林武僧。
和尚提出許多問題,問:“剛才,我乘您不備突然襲擊,怎麼不能得逞?”
楊祿禪說:“刻刻留心也。”
又問:“您出手怎麼這樣快?”
“發勁如放箭也。”
和尚說:“我雲遊好幾個省,從來沒有遇到像師傅您這樣武藝高超的。”和尚又向楊祿禪請教太極輕靈的奧妙。
楊祿禪沒有回答。此時只見一隻燕子飛進簾內,低低地繞近身邊。楊起手一抄,向和尚說:“這只鳥經過訓練,馴服於人,可以跟它玩玩。”說完,右手托著燕子,用左手撫摸它,然後讓燕子飛走。燕子振翅欲飛,楊祿禪的手掌稍稍地忽隱忽現,燕子不能飛去。這是因為無論何種雀鳥,一定要先用腳蹬勁,才能起飛。燕子的腳沒有著力的地方,只能撲伏撲伏。楊祿禪又撫摸小鳥,再讓它飛去,鳥仍是不得飛走。如此反復三四次。和尚非常驚訝“這是什麼神術呀?”
楊祿禪笑著說:“哪里談得上神術。太極行功稍為長久一點,達到通體輕靈,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落,就能像這樣子了。”
和尚信服得五體投地,留下來談了三天方才離去。
2006年4月16日 星期日
2006傳統楊式太極拳邀請賽
2006傳統楊式太極拳邀請賽4月16日於天水圍體育館舉行,當日120人進行比賽,賽事有男女子組、老人組及團體組。分別有傳統楊式太極拳、太極劍、太極刀等項目。
北區青苗太極拳會派出11位學員參加是次賽事,中其九位學員(何金英、馮彩屏、杜娟、黃素芳、陳燕萍、袁雪英、周芷筠、李雪君、廖志忠)都獲得優異獎項成績。
北區青苗太極拳會派出11位學員參加是次賽事,中其九位學員(何金英、馮彩屏、杜娟、黃素芳、陳燕萍、袁雪英、周芷筠、李雪君、廖志忠)都獲得優異獎項成績。
2006年4月6日 星期四
洪均生先生誕一百周年紀念暨首屆全國洪式太極拳論壇通知
洪均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
《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文集》首發式
暨首屆全國洪式太極拳論壇
通 知
2006年是太極拳大家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洪先生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先生的武學思想和由他所創造的洪式太極拳留給後人,並產生巨大影響,促進了太極拳技擊的發展。是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召開紀念洪先生的會議,並對其品德、武學進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次論壇是既2005年5月2日首屆全國洪式太極拳研討會在濟南召開之後的一大盛會,開創了洪式太極拳有史以來,各地二、三、四代傳人走到一起交流拳藝、研究洪均生太極文化之先河。目前,新老洪式太極拳家、洪式太極愛好者和太極文化研究者們,都期盼著召開紀念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及研討會的再次召開,深入研究洪均生武學,以適應新時期洪式太極拳發展之需要。
為了滿足廣大洪式太極拳愛好者對洪均生太極拳法的渴求,弘揚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繼承與發展傳統太極拳理法技術,以科學態度支持、引導和進一步開展群眾性太極運動,根據目前洪式太極拳廣泛傳播、走出國門這一形勢。在洪均生先生大弟子何淑淦先生、蔣家駿先生、劉秀文先生的支援下,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策劃了“洪均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文集》首發式暨首屆洪式太極拳論壇”。(本次大會乃第一屆全國洪式太極拳研討會的延續)。這次大會,得到了菏澤市體育局和武術協會的大力支持。
此次研討會既是紀念洪均生先生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會議,具有歷史意義;同時,又是在新的國際武術發展形勢下,具有深度和新意的洪式太極拳、太極文化研討、交流會。本次研討會是洪式太極拳界的一次大聚會、大檢閱,使各地洪式傳人能在一起參與研討洪式太極拳的發展、繼承;洪式太極健身的有關理論、技術、實踐及相關問題。
一、主辦與協辦、承辦單位:
1、主辦單位: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會。
2、協辦單位: 菏澤市體育局、菏澤市武術協會、國際中國功夫總會、香港《中國功夫》雜誌社、《武魂》雜誌社、《武林》雜誌社、《洪式太極網》、《太極網》、《博武網》
3、承辦單位: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會。
二、舉辦研討會的時間與地點
時間:2006年5月6日,會期一天。
地點:山東省 菏澤市。
三、目的、主題與特點
目的:
1、紀念洪均生先生,緬懷先生品德,研究其武學思想。
2、通過研討交流,科學認識洪式太極拳的完整體系;
3、明確洪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流派的區別與特點;
4、認識洪均生先生武學實質與現代價值;
5、以洪式太極拳為紐帶,增進洪式傳人及武術界同仁的友誼。
6、通過這次活動擴大洪式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影響,提高洪式第二代傳人的知名度,推出一批德才兼備、實力雄厚的第三、四代傳人,打造洪式太極拳的“名人工程”。
7、為二、三、四代傳人錄製拳法演示錄影,製作洪式拳法展現光碟一套,具有歷史意義。
主題:
1、懷念洪均生先生,解讀其武學思想。
2、洪式太極拳的概念;
3、對洪式太極著法(掤、捋、擠、按、采、挒、肘、*)的理解和體會;
4、洪式太極拳健身的作用及價值;
5、研習實踐洪式太極拳打手理論技術的心得。
6、練拳與擁有良好生活習慣及健康之間的關係與探討。
7、洪式太極拳的傳播(各地的發展及現狀)
8、洪式太極拳發展的方向(套路的統一與規範)
9、洪式太極拳產業化的研究
10、紀念文集的發放及討論、展示洪均生先生的親筆書法作品及研究成果
特點:層次高,本屆研討會的層次之高,主要表現在:
1、研討會邀請一批具有實踐經驗的洪均生先生親傳弟子,以及一批具有實力的第三、四代名師,研究洪式太極拳技擊與健身的關係,研究洪式太極拳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2、應邀參會的洪式太極拳名家,是主辦方經多年對洪式太極拳發展實際狀況的深入瞭解、掌握而定,是現階段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洪式太極拳承傳者。他們代表洪式太極拳在各地所具有的影響號召力:
3、具有洪式太極拳武術屬性、健身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代表性;
4、具有研究探討洪式太極拳的深度與專業權威性。
四、研討會論壇形式:
1、洪先生親傳弟子講述自己對洪式太極拳的研究心得及練拳體會,演練拳械,演示實用法(推手、散手);
2、第三代、四代傳人代表講述練拳心得及演示洪式拳法和推手;
3、各地所掌握的洪式太極拳功法、技術的演示、比較、交流;
4、洪均生先生所傳弟子各地代表安排學生展示自己所掌握的洪式太極拳術,並作推手、散手等講解和交流。
五、參會人員:
1、洪均生先生國內外著名弟子、第三代著名人物及各地傳人代表 ;
2、各地洪式太極拳社團組織;
3、各武術雜誌及武術網路媒體等。
六、參會要求:
有意參會學習與觀摩者,請與承辦者聯繫,歡迎諮詢、索取資料、辦理報名及相關手續。(注:未辦理相關手續者,主、承辦方不予接待參會。)
七、聯繫方式:
參會代表可通過電子郵箱、傳真、電話或信函與承辦者聯繫。
郵箱地址:lizhujun19@163.com
電話:0530-6689351(小靈通)
信函:山東菏澤學院體育系 李駐軍 郵編:274015
國際洪式太極拳推廣中心總會
二00六年四月六日
2006年2月12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